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有个朋友找我求助,说孩子之前学习成绩不是很好,她就想了很多办法来激励孩子: 考到80分,就带他吃顿大餐,考到前20名,奖励新玩具,考到前10名,就奖励去迪士尼乐园. 家长煞费苦心,孩子的成绩却不见起色.一开始,这套奖励制度,效果也非常明显,但没过几次,孩子就开始不耐烦起来,成绩不升反降,这次考试更是考得一塌糊涂,朋友非...  相似文献   

2.
元。孩子有孩子的未来,将来他做什么还要看他自己喜欢什么,咱们不能勉强他。我看他画的那些小人儿就挺有灵气的,将来也许他能搞艺术……”父亲的气总算止住了,这时候,母亲又将刘墉拉过来,柔声说道:“孩子,以后只要你尽力了爸爸妈妈就不会怪你。但是,你要记住一点,不可以再作弊来欺骗我们。你能做到吗?”刘墉使劲地点了点头。不经意间,母亲那句“将来也许他能搞艺术”的话在刘墉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他的世界开始变得清晰,他有了自己的理想,有了学习的动力。从此以后,刘墉开始认真听讲,虽然他的数学成绩依然不好,但他再也没有在考试中作弊,他…  相似文献   

3.
奖赏自己     
力先  京源 《现代语文》2004,(6):12-12
小时候在得到大人们的奖赏时总是兴奋不已:做了父母后,又以奖赏孩子为一大乐趣,为宝贝女儿考了几个100分而花百十元为她买丛书、买大丑娃并许愿再进入班里前10名就买电子学习机。  相似文献   

4.
5元钱     
期中考试前一天,爸爸对我说:“你这次只要能考全班第一名,我就给你5元钱作为奖赏。”我听了当然非常高兴,但是突然,刘金辉的形象出现在我的脑海里——这个家伙,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而我永远只能是第二名!想到他,我便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了。第二天早上,我闷闷不乐地走进了教室。心想:“刘金辉啊刘金辉,你千万别再考过我,不然,我就得不到奖赏了。”正在这时,一个同学  相似文献   

5.
曾经,一位困惑的妈妈找我咨询,跟我说了她家孩子的情况。我儿子上初中二年级,脑子挺好使,学习成绩也不太差,全年级480人,他能考80名,但就是总逃学上网吧,要不就领着几个同学上课起哄、捣乱;要不就到处打架。我们家长管不住,老师管不住,学校更是拿他没办法。我一说,他就顶嘴,还动不动就要钱,一要就是二三十元,不给就跟你急,还口口声声说:"你看谁家爸妈就给,你怎么就这么小气……"我们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实在没办法了,请帮帮我吧!  相似文献   

6.
延春 《家教指南》2004,(11):11-14
关于奖励:不能不奖,也不能时时处处、小功微绩都奖记者问(以下简称问):许多家长都坚信“少批评多奖励”的教育原则对孩子是有益的,所以不少家长竟把奖励作为惟一的教育手段。有一位家长,孩子一上学,他就和孩子约定:单科考100分奖10元,期末考年级第一奖100元。孩子渐渐长大,奖励数额也不断提高。但后来他发现,这种奖励对孩子越来越不起作用了。于是,他感到困惑:难道“少批评多奖励”的教育原则不对吗?柴洁心答(以下简称答):首先肯定,这条教育原则是对的,只是这位家长没有把握好这个度,走入了奖励孩子的误区。我认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需…  相似文献   

7.
Q编辑老师:您好! 我孩子这次考试考得不错,我们都很高兴,但我发现,这段时间他有点“小骄傲”了:常常上网,一说他他就回顶我们说,自己学习已经不错了,不用再很用功了;只要我们家来了外人问他学习怎么样,他就会显得很傲气……  相似文献   

8.
几乎每一位父母,都会认为自己很了解自己的孩子:"她在我的肚子里呆了10个月,我能不了解她吗?""他一翘起小尾巴,我就知道他想干什么了."但很多时候我们却发现,我们认为孩子一定会向西走,他却偏偏向东跑;我们自认为最了解孩子的心,但他却嘟着小嘴说我们做得不对;我们认为已经给了孩子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但他们却不领情.上述现象表明:我们有些时候看到的不是真实的孩子,看到的只是自己的投射.  相似文献   

9.
正我们先来看看《一位父亲给梦鸽女士的信》:"我是一名父亲,理解做为父母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候那种不惜代价的救子心理,我不认为李某某是个罪大恶极的人,毕竟他也许只是个孩子(抱歉,我只能说也许),把他送上被告席的不是杨女士、不是法院,而是你——梦鸽,他的母亲。……"李天一:4岁时获得"申奥大使"的称号,并学习钢琴,师从于中央音乐学院著名钢琴教授韩剑明先生;8岁开始学习书法  相似文献   

10.
"消极"的开始和"消极"的结果人是惟一能接受暗示的动物。这已是得到科学证明的一个结论。如果我们想看看接受或产生一种暗示会给我们带来什么,不妨还是先来看个"消极"的实例。前不久,一位高三学生来向我大倒苦水:一开学就生了一场病,几乎耽搁了半个月时间;本来成绩很好,由手分班考试没发挥好而被分到慢班;第一次月考排名到全班20名,但与第10名的差距仅仅相差6分.要是再多考6分不就进前10了吗……由此,他把这一切都归结到自己"运气不好"身上,并由此担心自己的高考:要是运气不好怎么办?  相似文献   

11.
《中华家教》2011,(6):15
Q编辑老师:您好!我儿子今年9岁,天生就是个顽固分子。睡在襁褓里的时候,永远把头拧向右侧;开始吃饭了,他坚决抵制吃米粒状的食物;即使再冷,也别想把帽子给他戴上……从一出生,似乎就注定他是个没人能强迫得了的孩子,对这样的孩子,我很担心他的前途。这可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12.
孩子最渴望得到并且也是最有可能激发他们积极性的就是成人的奖赏了。奖赏可以是一句赞赏的话,一个带有奖赏意味的动作,也可以是一个小小的玩具。也许在成人看来是十分简单的奖赏,对孩子来说却是无与伦比的。适当的奖赏不仅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而且对孩子价值观的建立都具有深刻的影响。然而,有时候我们也会感到困惑:我们的某些奖  相似文献   

13.
<正>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一定要讲究方法,理解关爱在前,批评惩戒在后,方法智慧在中间,要把教育真正做到孩子的心中。本学期学校开展了学科竞赛活动。在学科竞赛过程中发生了让我终生难忘的一件事:历史竞赛中我们班有10名同学参加竞赛。其中,有一名同学别的学科一般,但他的历史学得最好,除了该学科以外他都没有获奖的机会。为了给这个孩子展示自己的机会。于是我答应了他的要求。我说:"老师相信你能取得好成绩。"第二天这名  相似文献   

14.
美国诗人惠特曼有一首诗:《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诗里说: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他的一部分……如果是早开的紫丁香,那么它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如果是杂乱的野草,那么它也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我们都想看见一个孩子一步步地走进经典里去,走进优秀。以上这段文字摘自梅子涵先生的《一辈子的书》。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从这段话中我读懂的是责任。童年是短暂的,优秀的作品是少量的,为了让孩子在有限的时间里避免和经典擦肩而过,我们有责任把真正优秀的作品推荐给我们的孩子;童年是美…  相似文献   

15.
正小坤是我们班一名"特别"的学生。有一次我出去听课,还没到家,他妈妈就打来电话,一边哭,一边气愤地跟我说:"老师,我们家孩子在学校受欺负了,您看看,这哪行啊!他一回家就跟我说,一个孩子把他推倒并打了一顿,还说就看他不顺眼才打他……把孩子放在这种环境里我一点都不放心……"跟我哭诉了半个小时。因为我下午不在学校,只能先安抚家长,并答应第二天进行调查。谁知,第二天我刚到班里,还没开问,就有孩子找到我,跟我讲述昨天发生的事情。经过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描述,我了解了大致情况:原来,课上小坤一直在  相似文献   

16.
曾听一位老乡聊起孩子的学习情况,她的一席话让我震惊:"我那孩子一提起玩特来劲,可一说到学习,他就满脸不高兴,甚至还瞪着眼吼我,说我啰唆,是不是到了更年期……"笔者也曾亲闻一个学生向班主任编造"奶奶去世了"的谎言请假去上网,而其实他的奶奶还活着;一位学生在期终考试卷的作文中公然写着"去泡妞真好玩"……  相似文献   

17.
我的儿子快上初中了,可是淘气得要命,最可气的一点就是不论什么新鲜玩意,只要到他手上不超过一天他就能把它拆得七零八落。前几天,我们花了好几百元买了块怀表,准备过两天作为孩子的爷爷60大寿的礼物,可第二天我刚回家就看见儿子把它拆得没了原样,我气得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顿。但是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孩子这样的表现到底是好是坏,我们该怎样对待他,怎样教育他?梁劲时常听到父母们诉苦:我家的孩子就喜欢搞“破坏活动”,一个崭新的东西在他手中,要不了多久甚至几分钟时间,就会被“肢解”,他才不管你花了多少钱呢!其实,孩子这种单纯的爱搞“破坏…  相似文献   

18.
问:育儿书上说孩子要多抱才会有安全感、亲子关系才亲密,所以儿子虽已会走了,出门时我还时常抱着。可现在他3岁多了还经常吵着要抱,18公斤的重量实在令我吃不消,怎样做他才肯自己走路呢?答:小婴儿的确需要通过“抱”来获得安全、舒适与满足。但你忽略了不同年龄孩子对抱有不同的需求。1岁前“抱”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能帮助孩子移动身体、扩展生活的空间。父母抱着孩子到处走动,在点点滴滴的生活步调中,让孩子展开探索与学习。可一旦孩子身体发育到一定程度,能爬能走,对行动开始有主控权时,父母就不该忽略孩子的需要,如:为了怕孩子到处乱动…  相似文献   

19.
文侠 《家长》2005,(11)
孩子从上初一开始就住在学校里,一个星期回家一次。那时候,家里刚装了宽带,孩子周末回家,提出想上网玩儿一会儿游戏。我不太同意,总希望他能多看看书。孩子跟我说:“妈,其实我们同学没有一个不玩儿游戏的,家里不让玩儿,他们就想办法去网吧玩儿。其实玩儿网络游戏既能放松心情,又能开发我们的智力,我不明白你们大人为什么那么恨它。”我说:媒体经常报道,很多孩子沉迷网络,彻夜不归,不仅耽误了学业,有的最终还走上了犯罪道路。”孩子说“:你们大人天天把学习挂在嘴边。可是我们除了学习也应该有我们的天地呀!我们班里有些同学在晚上老师检查完…  相似文献   

20.
我儿子6岁,学电子琴一年,开始还比较有兴趣,但随着难度加深,他原先的那点兴趣渐渐没了,每天练琴我都要跟他磨半天。有时忍不住还要揍他一顿。我想搞清楚,是我的方法有问题还是他实在没兴趣?我尽量克制自己不发火,但软硬兼施都没用,他就是不想弹。难道放弃吗?学了这么久,放弃是不是可惜了……这是“摇篮网”论坛中的一则帖子,跟帖者58人,个个经历相似。1997年,中央音乐学院对城市琴童调查发现,10岁前61.3%的孩子学过乐器。对比父母的童年,现在的乐宝宝是幸运的,可我们也看到,幸运的宝宝却不幸福。以下是我们对杭州市163名琴童父母的问卷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