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理论属性和终极使命需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学科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条件。从马克思主义与大众化探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学科的逻辑起点和属性,阐释以本体论、方法论和时空论为基点确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学科的研究对象,厘清纵横双向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学科的学科支撑,将有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阶级性质和本质要求所决定的,也是现阶段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迫切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含"说服人"、"征服人"、"改造人"三个层面的内容,三个层面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逻辑.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就是要通过把握这三个层面之间的内在逻辑,实现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在此基础上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坚持理论联系实践.  相似文献   

3.
面向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意,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切入点采用辩证思维方式来重新诠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澄清国内存在的由于知性思维逻辑而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产生的误区,以点带面,为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深入开展赋予更充分的活力。  相似文献   

4.
“日常生活”是20世纪西方“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核心概念。“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为指导,以其实践观和异化理论为基础,对日常生活世界的异化问题进行了批判,这体现了日常生活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关联,也启示人们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必须回归日常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5.
只有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统一,是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统一,是唯真、唯善、唯美、唯实的统一,是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的科学理论体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因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可能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学界也掀起了研究的热潮并取得丰硕的成果。基于此,我们着重从逻辑的视野上审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将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视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起点,并沿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路线阐释,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谁来化"、"化什么"、"怎么化"的路径,并从中挖掘大众化的历史—逻辑进程中的经验与规律。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实现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阐释,从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来看,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统一中展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彰显了基于实践、民族和时代特色的理论发展,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凸显的是理论深入人心的接受认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贯彻立足当下的理想性、基于利益实现的认同性、尊重差异的层次性的原则。进而集中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相统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动主体与接受主体相统一以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视角,在理论建构、领导示范、制度安排、传播方式以及话语方式上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以大众拥有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为前提的。这种话语权的价值构成突出表现在维护和实现大众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促进话语大众化、理论大众化、实践大众化、创新大众化,由此从推进理论创新、转换话语方式、优化传播形态、重视实践示范、强化机制保障等路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表现在形式意义上的理论传播与接受,更表现在实质意义上的信仰确立与传递,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广泛社会认同,信仰与认同的互动演进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层逻辑结构,在社会文化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确立则是这一内在逻辑结构的外显形式。信仰、认同与话语权构成了深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三个重要维度,确立社会主义信仰、凝聚主流价值认同和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应当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实践领域的根本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10.
大学校园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阵地和途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要求与逻辑体现,它构成了中国大学校园的马克思主义传统。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不断弘扬大学校园的马克思主义传统,找准大学校园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教育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联系的结合点,切实促进大学校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和实践的创新,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影响力,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11.
青年大学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主体,需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作用,新阶段、新形势为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积累了主客观条件.文章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起点上分析,认为"形势与政策"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性,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前沿阵地;其次是从逻辑框架上分析,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紧抓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育特点,具有不可比拟性,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共同的实践主体,社区组织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完成了在社会历史实践层面上的辩证结合。社区组织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理论主旨上的共通之处主要体现在:社区组织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终极目标上高度一致,社区组织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现实需要上紧密契合,社区组织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实践活动中辩证统一。社区组织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大众之间的互动机制包括:知识分子进入基层社区组织,行政领导定期进行社区交流,发掘群众资源丰富社区建设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史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早期实践史,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很好的历史范本。理性透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早期实践,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重要启示: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满足人民群众的理论需要和维护与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改进马克思主义传播方式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与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论辩与较量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4.
井冈山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等开辟的井冈山道路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篇,井冈山时期因此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起点。井冈山斗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根据地建设,坚持通过组织路径、斗争路径、实践路径、宣传教育路径等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积累了很多可资借鉴的经验: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员"要以身作则;必须坚持把宣传教育与物质利益相结合;取得实效的关键是正确认识、真正重视。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的逻辑内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是三个重大的理论范畴。三者之间的逻辑关联和有机统一内蕴着丰富的理论思维信息。解读这些信息是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创新的重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大使命。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生命力的体现,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本质,而中国化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时代化的逻辑前提。理论思维的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相互促进的现实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6.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和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反对和克服主观主义学风。坚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和方法,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马克思主义才能够真正为广大群众所掌握,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相似文献   

17.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形成了独特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大众化思想是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经验成为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时代依据;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是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现实基础。今天,研究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对于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巨大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集宁师专学报》2013,(3):53-5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在高校推进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目前高校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推进中既有优势也存在问题。文章主要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实践大众化、创新大众化,以及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保障、动力和举措几个方面探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国儒学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中国农民运动的优良传统相结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展开的历史逻辑,对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民族化、大众化富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0.
高等学校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阵地,肩负着进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宣传等重要历史使命.紧紧围绕自身使命,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以社会实践为平台,是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