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大师生为何对陕西师范大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简称《中史参》)情有独钟呢?不由得让人联想起秦川大地绵延起伏的黄土,灵秀壮美的河川所传承着的悠远厚重的文化底蕴;想那八百里秦川苍劲辽远,那千年古都凝重沉厚,“雄中有韵,秀中有骨”的山川风物蕴育了《中史参》人重底蕴、重内涵的办刊风格,令人由衷赞叹。当我们的目光穿过大汉朔风的粗犷雄远,越过盛唐文化的雍容华贵,你会感到《中史参》人进行的分明是一种承接有序、悠远的文化传承工程。不是吗?《中史参》以天下史事为己任,敢为天下先的历史责任感,为繁荣史学而言人所未言的犀利,超凡…  相似文献   

2.
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二书,都大量运用碑史互证。虽然二书利用碑刻考史的内容不尽相同,但是钱大昕、王鸣盛二人对王国维"二重证据法"有着共同的开启之功。  相似文献   

3.
黄宪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贤士,东汉汝南郡慎阳县(今河南正阳县)人。《后汉书》卷五址三有传。明万历时何允中编辑的《广汉魏丛书》收录《天禄阁外史》八卷,署名为汉黄宪撰。之后叶绍泰编辑的《增订汉魏六朝别解》又沿袭了《广汉魏丛书》的说法,署作者为黄宪。到万历时,有人对此书的作者提出怀疑,指出它是明代人的伪作,并且确切地说伪作者是昆山人王逢年,但这一说法未被重视。清乾隆时,汝南人王谟编辑《增订汉魏丛书》,仍把《天禄阁外史》收入,王谟作的序文中虽然怀疑此书不是黄宪所作,但他却说“此书究不明为何人赝作”,其至怀疑伪作者是何景明或李梦阳等人。显然,清中期的王谟并不了解关于王逢年伪作《天禄阁外史》的  相似文献   

4.
明曹学佺所著《蜀中广记》一百零八卷,是研究四川地方史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常为史家征引。清代纂修《四库全书》时,是书被收入史部地理类三,所据为两淮著名藏书家马裕家藏本。《四库提要·蜀中广记》云:“谈蜀中掌故者,终以《全蜀艺文志》及是书为取材之渊薮。”可见四库馆臣对是书评价甚高。  相似文献   

5.
人教社高中《中国古代史》在讲明朝《大明律》时说:“《大明律》内容集中,条理分明,增加了经济立法;同时,主张量刑‘重其重罪,轻其轻罪’。”如何理解“重其重罪,轻其轻罪”?本文就此作一说明。  相似文献   

6.
郑如霖教授     
郑如霖教授,男.1925年7月生,福建莆田县人.1950年福州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1953年至今在华南师范大学任教.现为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教授.兼任中国英国史研究会理事、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宪会副秘书长、中国世界中世纪西欧史研究会会长,曾任《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会研究通讯》主编等职.郑如霖教授30多年来一直从事于世界中世纪史的教学和研究.讲授过《世界古代及中世纪史》、《世界中世纪史》、《世界中世纪史专题研究》、《英国中世纪史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7.
正庄严峻美史惟则,名浩,字惟则,生卒不详,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一作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主要活动于唐玄宗、肃宗两朝。天宝中尝为伊阙尉,官至殿中侍御史,人称史侍御。其以八分著名,亦工碑额。宋代欧阳修将其与韩择木、蔡有邻、李潮并称为"唐隶四大家"。《书小史》称其隶书"颇近钟书,发笔方广,字形峻美,亦为时所重"。传世书迹有《大智禅师碑》《大照禅师碑》《凉国夫人碑》等。  相似文献   

8.
《陔馀丛考》是清代学者赵翼撰写的一部学术笔记 ,全书四十三卷。内容以诗文和史事为主 ,与《廿二史答刂记》有相辅相成的功效。主要成就在史学方面 ,赵翼以经学考证的方法治史 ,大胆立言 ,如指出六朝重氏族、十二属相起源、万岁演变、明朝重进士等 ,独立见解 ,影响深远。但也存在着粗疏的毛病。  相似文献   

9.
《东观汉记》是东汉刘珍、边韶、蔡邕等相继撰成的纪传体东汉史,在范晔《后汉书》问世以前,世人将此书与《史记》、《汉书》合称“三史”,甚为推重。此书原有143卷,唐代已佚十余篇,传至元代已没有完篇。清康熙时,姚之驷从旧史注文及类书中搜集一部分佚文,辑为《东观汉记》8卷。乾隆时,纂修《四库全书》的馆臣又增收了姚辑本失收的大部分佚文,汇为聚珍本24卷。1987年3月,中  相似文献   

10.
杨树达先生《论语疏证》或以史事证《论语》之文,或引周秦两汉三国经、史、子书文辞、取义与《论语》相类者广《论语》之义,陈寅恪先生以为开治经新途。笔者据《论语疏证》,总结“治经新途”之体例若干,并对其操作做出归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