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在十年浩劫中,秋瑾烈士陵园被砸毁,坟墓被平,遗骨长期不知去向。原孤山风景区管理员、75岁的陈尔祥回忆了“文革”时拆墓的情况: 一天晚上7时左右,陈尔祥和几名石工“奉命”拆墓,他们先是卸下了秋瑾烈士墓上面石亭子上的宝盖,接着又拆除了石亭子上的石柱子,最后才打开了坟墓。  相似文献   

2.
以东渡日本参加革命为界限,秋瑾的女性话语可分为两个时期:东渡前,秋瑾是“名门闺秀”,她的女性话语特征表现为“风花雪月、闲愁离恨”;东渡后,秋瑾参加了革命,她成为孙中山先生创建的中国同盟会浙江分会的领导人,她的女性话语则表现为五个特征:对清廷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揭露:表达她救国的雄心壮志;控诉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宣传男女平权;表现她国事第一的崇高品质。在新生代女作家正从事“身体写作”的今天,我们重提秋瑾,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关于秋瑾的被捕问题,以前曾长期流行的说法是“开枪拒捕”,并演绎成秋瑾指挥抵抗,与前来围捕的清军展开激战的故事。近年来有论者著文否定了这种说法,认为秋瑾在清兵前来围捕时,并未“开枪拒捕”,而是束手就擒,笔者深以为然。那么,秋瑾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4.
目前,对秋瑾的生年问题,史学界有三种见解。其原因又大都是根据秋瑾一九○七年(光绪三十三年)牺牲时的年龄,按旧历往上推算而来的。第一种见解认为秋瑾生于一八七五年。根据是秋瑾在湖州浔溪女校执教时认识的女友徐自华(即徐寄尘)在《鉴湖女侠秋瑾墓表》中纪载,秋瑾被杀时“年仅三十有三”。按虚岁往上推算,应生于一八七五年。此外,秋瑾的弟弟秋宗章在记叙秋瑾生平的《六六私乘》一书中,也说:“伯姊生于闽,时为光绪元年(即一八七五年)夏正十月十一日”。第二种见解认为秋瑾生于一八七七年。  相似文献   

5.
秋瑾的“歌体诗”创作与中国近代诗体变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歌体诗”是中国诗歌近代化历程中的重要阶段。作为“歌体诗”的重要代表作家 ,秋瑾的“歌体诗”实践有力推进了近代诗歌的体式变革。其“歌体诗”一体由变通的歌行和新创的歌词构成两翼 ,共同代表着她从语言、韵律、节奏、句式、章法等基点出发 ,打破旧诗形式 ,获得诗体解放的可贵努力和可喜成绩。本文第一部分总论“歌体诗” ,藉以揭示秋瑾诗体创新的时代背景 ;第二部分细说秋瑾的“歌体诗”创作 ,并兼及秋瑾词作之评价  相似文献   

6.
秋瑾     
不惜个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亦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秋瑾:《对酒》辛亥革命前,在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浪潮中,涌现出一位杰出的人物,这就是“鉴湖女侠”秋瑾。秋瑾抱着满腔爱国的热忱,对清朝封建统治者进行了不懈的斗争,最后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革命事业。秋瑾,字璿卿,在日本入同盟会后更字  相似文献   

7.
秋瑾被关押在卧龙山上辨绍兴卧龙山上,有一座纪念秋瑾烈士的“风雨亭”。近些年来,颇有文章把那里说成曾是秋瑾被捕后的关押地,“风雨亭”则缘此而建。诸如“绍兴人民……在烈士当年被拘捕的卧龙山上,建立了一个亭子,曰‘风雨亭’”、“在关押过她的府山(即卧龙山)建筑了“风雨亭’”、“后人在她当年被拘押的卧龙山上建立了‘风雨亭’”云云。其实非是。近来披览史料,发现此误原来出自徐双韵。徐双韵在《忆秋瑾》中说:“辛亥光复后,蔡元培、王金发、王子余等在轩亭口建立秋瑾烈士纪念碑,又在秋瑾烈士拘捕地方卧龙山上建立风雨亭。”无怪  相似文献   

8.
20年前和一位同学在杭州西湖游历时拜谒了秋瑾墓碑,曾留下一韵“见了秋瑾碑,不觉西施美。”7月15日是她的忌日,想以此文表示对她的思念与凭吊。“生应当人杰,死亦为鬼雄。”秋瑾是当之无愧的女英雄。她不仅是我们这些无名之辈心目中的偶像,首先是“国父孙中山”先生崇拜的偶像。1912车12月10日,  相似文献   

9.
20年前和一位同学在杭州西湖游历时拜谒了秋瑾墓碑,曾留下一韵:“见了秋瑾碑,不觉西施美。”7月15日是她的忌日,想以此文表示对她的思念与凭吊。“生应当人杰,死亦为鬼雄。”秋瑾是当之无愧的女英雄。她不仅是我们这些无名之辈心目中的偶像,首先是“国父孙中山”先生崇拜的偶像。1912年12月10日,孙中山先生亲至秋瑾墓祭悼,并撰题挽联:“江户矢丹忱,重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相似文献   

10.
秋瑾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妇女运动的前驱,是在辛亥革命前夜为了妇女解放事业和民族解放事业流血牺牲的第一人。秋瑾的一生虽很短暂,仅有三十几个春秋,但如电光火石,划破黑暗封建社会的夜空,照亮了旧中国妇女解放的道路。秋瑾,浙江山阴县人,她“家世仕宦”,“自幼即好翰墨”,时常捧着杜少陵、辛稼轩等诗词集,吟哦不已”。后又学刀剑棍棒之术。家庭的宠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先哲英雄豪杰的影响,对于古代剑侠生活的向往,这些因素相互揉合在一起,从小  相似文献   

11.
秋瑾夫妇关系并非如以往所说的“毫无感情、分居、决绝”。丈夫王廷钧温文善良,两人虽有性格、能力的差异,仍和睦安宁,友朋们多次谈及这点,秋瑾早期诗词也未脱风花雪月的范畴。唯一遗憾是王廷钧才情不足,不能夫唱妇和,青史留名。变化发生于秋瑾随夫进京后,读新书新报,开阔视野,也激活了侠气与个性,坚决要做“让男人屈服”、“让男人瞠目结舌的事情”,夫妻感情恶化,但关系仍存。秋瑾想去日本留学,王廷钧专程去日籍友人家,恳求他们同意。双方去世后,也曾按习俗合葬。  相似文献   

12.
鉴湖女侠     
鉴湖女侠刘泓在人生征途上,作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的秋瑾只度过了33个春秋。人生虽短暂,她却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始信英雄亦有雌”1875年11月8日(清光绪元年十月十一日),秋瑾出生在福建厦门一个仕宦人家,原籍浙江山阴县(今...  相似文献   

13.
~~“秋瑾供词”辨析@马自毅$华东师范大学~~  相似文献   

14.
“鉴湖女侠”秋瑾在一生短短32年的时间里,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特别擅长女红,尤其是刺绣,可谓一腔柔情;同时,身处灾难深重的中国,秋瑾饮酒击剑,豪情万丈,为中国革命奔走呼号,舍生忘死,为中国前途命运而忧而愁。  相似文献   

15.
《江海学刊》八二年第四期所载孙必有文称:秋瑾之绝笔诗“秋风秋雨愁煞人”“可能是别人伪造的。”论据有:(一)故宫档案馆所存“秋案”档案中无此记载;(二)秋瑾之友徐自华、吴芝英、王璧华在有关文章中或未提及,或否认有此诗句;(三)光复会领袖陶成章在《浙案纪略》中说:此诗句“不知系何人造作”;(四)孙必有分析称:“从秋思想看,不可能唱出此悲观之句。”笔者所见史料,多证其确有其事,摘其要者如下:(一)秋瑾之妹宗章在其《前清山阴县知县李钟岳事略》中记述了李钟岳“以  相似文献   

16.
翻开中国古代和近代文学史,不难发现,有成就的女作家已经是凤毛麟角,而象秋瑾这样既是著名的革命家又是杰出的诗人,具有深远的影响,的确是绝无仅有了。当然,秋瑾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然后才是诗人。她在《赠女弟子徐小淑和韵》(注)中说:“我欲期君为女杰,莫抛心力苦吟诗。”她是把革命放在第一位的。但是,革命家秋瑾和诗人秋瑾实际上并不是矛盾的。我们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秋瑾后期的革命家情怀,才使她本来就卓越的诗才,闪现出远非一般诗人可比的熠熠光彩;而她的灿烂文彩也使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墓祭礼俗考述谭思健今天我国民间十分流行的扫墓这种民俗事象,其实是沿袭古代墓祭礼俗而来的。墓祭在古代丧葬礼俗中,可算是一个盛演不衰的“节目”呢!仅称谓便有“上”、“上陵”、“上墓”、“升墓”、“展墓”、“扫墓”、“上坟”、“拜扫”、“墓祭”、“...  相似文献   

18.
由于秋瑾是清末著名的革命者,所以描写秋瑾的晚清小说《六月霜》常常被人们误解为革命派小说,产生这种误解的主要原因是《六月霜》的作者对秋瑾所作的“歪曲性”描写。作者是站在君主立宪主义立场来写秋瑾的,他赞赏秋瑾的女权主义思想和主张,但反对她的革命主张,所以,他对秋瑾的革命主张革命的一面采取了尽量淡化、回避、甚至曲解的做法,而大力张扬其女权主义。作者虽然是君主立宪主义者,但在小说里并没有进一步发挥其君主立宪思想和主张,因此,《六月霜》就其基本思想旨趣来说,是一部表达女权主义的小说,而且是君主立宪派的女权主义。  相似文献   

19.
在江南名城绍兴的市中心——轩亭口,巍然耸立着一块引人注目的石碑——“秋瑾烈士纪念碑”.这七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耀眼夺目.碑上还刻有蔡元培撰写的碑文.人们在凭吊、景仰的同时,眼前就会浮现出近代著名女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前驱秋瑾那威武不屈、大义凛然的光辉形象.她于一九○七年七月十五日,吟着“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悲愤诗句,壮烈牺牲于反动清政府的血腥屠刀之下.当时,烈士殉难的消息传到日本,激起了留日浙江同乡会成员的强烈愤慨,他们吊烈士,骂满洲,并主张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其中,鲁迅就是积极主张发电报者之一.直到一九三四年末,鲁迅在《病后杂谈》一文中还说,秋瑾女士在临刑前“有一句‘秋风秋雨愁杀人’,  相似文献   

20.
秋瑾(1875——1907),辛亥革命时期的民主主义革命者,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是为反抗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而壮烈牺牲的烈士。秋瑾字璿卿,号竞雄,又称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少年时代的秋瑾,就胸怀壮志,仰慕历史上著名的女英雄。她在《题芝龛记》的一首诗中写道:“莫重男儿薄女儿,平台诗句赐蛾眉。吾侪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也有雌。”她为了救国,除了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外,还学会骑马和击剑。青年时代的秋瑾,就抱有解放妇女和为民族解放事业而奋斗的决心。一九○二年,秋瑾在北京,那正是义和团运动失败以后,她目睹民族危机深重,清政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