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新闻报道,作品所体现的新闻价值也不同。新闻角度选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的成败。在新闻写作中.角度的选择有以下几种方式:由受众需求选角度.由小见大选角度,根据现实选角度,以旧见新选角度.站在高处选角度。求异思维选角度。结合人物选角度.  相似文献   

2.
董力刚 《新闻传播》2009,(10):135-135
谈到新闻报道角度,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伴随.着每个新闻事件的发生.每个新闻记者都会从不同角度写出风格各异的新闻来。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角度的新闻。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反响,为什么有时在采访同一新闻事件中.有的新闻记者作品发表后.不仅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甚至获大奖,有的新闻记者作品发表后,却没滋没味,引不起读者、听众或观众的兴趣呢?选择好新闻写作的角度。应当是揭示其奥妙的原由之一。  相似文献   

3.
新闻的角度,指的是记者选取新闻事实的立足点,表现新闻事实的入手点,揭示新闻主题的突破口。出发点不一样,侧重点就不同,而角度选择的恰当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新闻的成败。选择最佳角度,可以变平庸为新鲜,变枯燥为生动,变肤浅为深刻。那么如何选择最佳角度呢?  相似文献   

4.
"地震中的背妻男"吴加芳,从《摩托车上绑在一起的夫妻》开始至今,先后经历了从"情义男"到"绝义人"的巨大落差。在这一系列新闻报道中,媒体是否做到了还原真实,而大众是否又接受并理解了真实?在相关新闻报道引发如此大争议的情况下,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偏离了最初的真实?这些现象与新闻传受者双方的心理层面有着很大的关系。本文旨在从心理层面入手,探寻其与新闻真实性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如今是读图时代,新闻漫画本该显现其独特的魅力。但稍感遗憾的是,目前有许多报纸,特别是纯走市场的都市类报纸,却很少愿意刊登新闻漫画。我从事新闻工作已十七个年头,平时又酷爱丹青,画画山水。五年前,我开始尝试画新闻漫画。初入门时,画得很勤,但都是些图解式的漫画,人云亦云,且构思也不新,画面更陈旧。渐渐地,画得多了,在自己否定自己中有了进步。我感悟到,新  相似文献   

6.
宋冰 《兰台内外》2013,(5):46-46
做好档案的收集、整理、存储等一系列工作,是做好机关档案室档案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对此,笔者有下列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7.
度的概念来自哲学。任何事物都有保持其质的度,新闻也不例外。新闻的度是指在将新闻事实写成新闻作品并将之发表的过程中,保持新闻的质的数量界限。新闻的度有时直接表现为数量,而在多数情况下表现为一种态度和程度。新闻的度至少应包括这样一些内容:媒体和编辑、记者对某一新闻事件、某一新闻人物、某一社会现象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新闻角度是记者发现事实、挖掘事实、表现事实的着眼点或入手点。著名记者艾丰把选择新闻角度比喻成"挖矿"。他说"新闻价值在事实内的蕴藏是不均匀的,有各种不同的矿床,选择好的角度,就是为了便于记者更迅速、更顺利地开采这些价值,更准确、更鲜明地表明这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的“三个效应意识”,一是政治的统领效应意识;二是实践的素质效应意识;三是宣传的传播效应意识。 强化政治的统领效应意识 政治的统领效应意识是用政治统领宣传效应的思想意识。作为新闻工作者,首先,自身的政治坚定性是强化政治统领效应意识的核心。政治坚定性主要是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坚定不移。信念,是人们的世界观在奋斗目标方面的集中反映,是人的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其次,自身的政治敏锐性是加强政治统领效应意识的关键。政治敏锐性是新闻工作者政治嗅觉灵  相似文献   

10.
对新闻记者来说,一起新闻事件中的当事人是记者要采访的主要对象,同时也是新闻媒体面对的受众之一。对新闻当事人的采访,核心问题是对受众心理的把握。只有掌握了受众心理,采访才能顺利展开,并能取得最具新闻性的信息,还原真实的新闻事件。重视采访的“首次效应”“首次效应”即对事物的第一印象。对记者来说,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接近素不相识的采访对象,并能与其进行深入采访,这其中“首次效应”的运用也就显得格外重要。在1998年举行的全国“两会”的记者招待会上,著名的凤凰卫视主持人吴小莉的出名就是因为在“两会”上被朱基总理点名回答提…  相似文献   

11.
广电现场短新闻已经受到听众的普遍欢迎和赞誉,成为广电新闻中不可缺少的"作料"和"绿叶"。其"短、快、活"的特点和优势被业内人士广泛赞赏和推崇。如何采制好现场短新闻,使其真正地"短、快、活"?一、删繁就简,提炼主题,使现场短新闻真正"短"起来要让现场短新闻真正短下来,需要有过硬的文字功夫,要有准确提炼新闻主题,选取典型音响的能力。对此,采编人员平日里必须多实践多积累,在闻知新闻事件后,应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以灵敏的嗅觉,捕捉  相似文献   

12.
新闻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它的"新"字和"闻"字。如何针对所写新闻的特点,找到一个最恰当的新闻主题,核心思想,以最恰当的角度、最巧妙的布局、最吸引入的语言,迅速地引起读者的注意并使其不得不读下去,是广大新闻工作者追求的目标。本文分析了百"炼"出新的写作技巧,希望能为广大新闻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2007年7月8日,北京电视台播出的一条假新闻《纸做的包子》,如同一根导火索,把人民群众近几年来对国内新闻界屡屡刊播假新闻所积累的怨气和怒气彻底点燃了。一时间,公众谴责、高层批评、专家访谈、行业整顿……假新闻成了过街老鼠。  相似文献   

14.
我做了二十多年的农村报道,对农村报道有感情,对“三农”问题也一直关注,非常关心。因此,很高兴参加今天这个活动。看了材料以后有些想法跟大家交流一下。首先,和大家一致的看法是,这是一组很成功的报道。报道形式好,策划独特,效果也很好。无论是报道  相似文献   

15.
胡正强  孙旸 《青年记者》2012,(31):53-54
新闻失实的原因不一,但新闻从业人员缺乏质疑精神则是造成新闻失实的一个重要原因。什么是质疑精神?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质疑精神被广泛地用来指面对大千世界时所采取的一种普遍提问的态度。新闻传播无疑是人类的一种认识活动,人类认识的可能性和结果,受限于人类思维的局限和思维客体的不可接近性,认识要达到科学准确,质疑就必不可少。毛泽东同志曾要求共产党员"对任何事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都要经过自己头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闻在社会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在这种趋势下,新闻编辑的加工和处理工作就显得更为重要,为保证新闻传播的及时性、有效性,针对我国目前新闻编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此来提高我国新闻编辑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7.
新闻采访中受众心理的把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新闻记者来说,一起新闻事件中的当事人是记者要采访的主要对象,同时也是新闻媒体面对的受众之一。对新闻当事人的采访,核心问题是对受众心理的把握。只有掌握了受众心理,采访才能顺利展开,并能取得最具新闻性的信息,还原真实的新闻事件。  相似文献   

18.
新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传播活动,旨在向人们传递有效信息,因而从审美角度看是善的又是美的.不过,如果它没有实现其在功用方面的目的,或者说与其功用目的背道而驰,甚至出现消极的、恶的社会功效,那么它可能是恶的又是丑的.受众作为新闻传播活动最终接受者,同样是爱美的.当他们读着报纸,会为图文并茂的版面所吸引;当他们打开收音机,会陶醉于声情并茂的节目;当他们打开电视机,更会沉浸在那些五彩缤纷的情境中.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新闻媒体事业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在新闻工作中,做好新闻采编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新闻媒体质量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是由采编工作的质量所决定的,所以,更应该拓宽新闻采编工作的渠道,提高采编工作的技术手段,为新闻媒体提供高标准的新闻素材。分析了新闻采编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在我国存在的几点问题,最后对如何做好采编工作提出了几点具有创新性的建议,为提高我国新闻采编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