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院学报八一年第三期发表了邓贤科同志的《论同一性的相对性和斗争性的绝对性——与张启华同志商榷》(简称邓文)和我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吗?》两篇文章。前不久,吴剑平同志写了对我已发表的那篇稿子持有异议的文章。邓、吴二文认为: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对此,我本着“百家争鸣”的原则,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就教于邓、吴二同志。一、应如何理解列宁关于统一是相对的斗争是绝对的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在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上,传统的哲学观点认为:斗争性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因而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同一性则无论是“共居”还是“转化”都只是暂时的状态,都不能贯穿于矛盾发展史的全过程,因而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同样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首先,这种传统理论是不符合马列原意的。恩格斯说:“这些对立和区别,虽然存在于自然界中,可是只具有  相似文献   

3.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抽象的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绝对的 ,具体的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表现形态是相对的 ,绝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存在于相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具体表现形态之中 ,具体的同一和斗争形态包含和表现着同一性和斗争性。  相似文献   

4.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运动发展的科学。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毛泽东指出:“矛盾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1)如何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对与绝对的问题,不仅是哲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也是理论界仍在研究和探讨中的重要课题。 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对与绝对问题,理论界和教科书中,大多认为: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我认为这种理解尚有不尽全面之处。因为这种理解只讲了问题的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认为矛盾的同一性只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一面,而斗争性只有绝对的一面,则没有相对的成份,这种观点本身就把相对与绝对都讲到了绝对化的程度。是违背辩证法的。 本文就同一性和斗争性都是矛盾自身的属性以及同一性和斗争性在矛盾运动中的地位,作用来谈一点对相对和绝对的理解,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指正。 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属性,矛盾的存在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故同一性和斗争性也既有相对的一面又有绝对的一面。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属性,这两种属性是具体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同一矛盾自身的两重属性。它们是同一中的差别,差别  相似文献   

5.
学术界对“矛盾的同一性相对、斗争性绝对”这个命题的论证缺乏说服力.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这个问题加以分析和论证,得出三个不同结果,而只有从无限与有限的意义上分析同一性和斗争性及相互作用,才能得到比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在哲学史上,列宁在论证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与实质时,第一次明确地指出:“对立面的统一(一致、同一、同等作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列宁全集》第38卷第408页)毛泽东同志发展了列宁这一思想,进一步指出:“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矛盾论》)这两段话十分清楚而又十分肯定地告诉我们:第一、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第二、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对、绝对的关系是理解矛盾、理解对立统一规律的关键。因此,否认同一性的相对性、斗争性的绝对性,就是否认矛盾、否认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7.
现在哲学界有一个传统的观点:认为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没有相对性;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没有绝对性。我认为这一观点是不正确的。“四人邦”正从这个观点出发,提出了“斗、斗、斗”的哲学,搞乱了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现在是纠正这种观点的时候了。我认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都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8.
同一性的相对性与斗争性的绝对性是对立统一规律的重要内容、唯物辩证法的一个科学原理,也是我们在哲学教学中公认的一个理论难点。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联系过去讨论中的有关看法谈些粗浅认识,不妥之处希望得到批评指正。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矛盾双方之间的两种属性。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的相互联结,表现为: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表现为对立面之间的相互否定的趋向。同一性与斗争性是同时存在紧密结合的。我们所说的同一,乃是相互区别着、斗争着的对立面之间的同一;没有相互区别和相互斗争着的对立面,当然就无所谓同一,同一只是表示着有差别的东西之间的一种互相依赖的关系。同样,我们所说的斗争,乃是互相依赖着、  相似文献   

9.
对社会存在范畴的理解目前我国学术界是极不一致的.焦凤贵同志在《河北师大学报》一九八四年第一期上所著《试论社会存在》一文,认为社会存在仅仅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包括其他因素.因此,地理环境和人口不能归属于社会存在.如果把它们归属于社会存在,那么就会使历史唯物主义一元论变为三元论.把地理环境归属于社会存  相似文献   

10.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马克思主_义哲学原理教学中,公认最难讲的就是这个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现在,哲学界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很不一致,而目前高等学校使用的哲学的不同教本,对这个问题的论述也有很大的不同。本文试就此谈一点不成熟的意见,以期读者和专家指正。在哲学史上,列宁在论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与实质时,第一次明确  相似文献   

11.
在《小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3期上 ,阳春同志发表了《语文课就是语言文字训练课吗?》我仔细研究了该文 ,文中的“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的提法有失偏颇”的观点 ,恕本人不敢苟同。现冒味地提出一孔之见 ,希望能得到阳春同志及其他老师的赐教。一、并非“以偏概全”我以为阳春同志谈的第1、2点理由 ,实际上是一个问题。也就是 ,因为语文训练的提法以偏概全 ,所以有其局限性。或者说 ,因为语文训练的提法有其局限性 ,所以语文训练的提法有以偏概全之嫌。我觉得 ,任何一种语言文字训练都有一定的目标意识 ,目标可以是巩固知识 ,可…  相似文献   

12.
《语文报》第569期刊登了黄智生同志的《两个“务必”不是中心论点》一文,否定了教参对课文《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提出的两个“务必”的中心论点,却指出统帅全文的基本观点是“巩固这个胜利,则是需要很久的时间和要花费很大的气力的事情”。对此说法,我不能苟同。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对于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学说的认识需要深化。我们长期以来坚持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的认识值得反思。实践表明,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都既有绝对性的一面,又有相对性的一面。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是与矛盾普遍性的绝对性和矛盾特殊性的相对性直接相联系的。我们必须完整科学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对立统一学说的论述,深化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关系和作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不同意学术界关于矛盾的精髓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的传统看法,提出了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及其关系是矛盾精髓的新观点。因为斗争性和同一性及其关系揭示了矛盾最深刻的本质,是两种世界观斗争的焦点,也是认识运动最根本的规律。这对矛盾精髓理论的研究有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5.
事物的本质规定就是矛盾运动,而反映事物矛盾运动的哲学其自身也是矛盾运动,因此哲学范围内的争论是必然的合理的。但是,需要争论的合理并不等于问题的合理。我国哲学界对同一性和斗争性问题的争论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不同意学术界关于矛盾的精髓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的传统看法,提出了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及其关系是矛盾精髓的新观点。因为斗争性和同一性及其关系揭示了矛盾最深刻的本质,是两种世界观斗争的焦点,也是认识运动最根本的规律。这对矛盾精髓理论的研究有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7.
一九八一年彭崇谷同志在《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吗?》(载《湖南师院学报》第三期,以下简称彭文)一文中,对准“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这一“传统的哲学观点”从好几个方面提出了异议。彭崇谷同志认为,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观点是错误的,而同一性和斗争  相似文献   

18.
崔同沛同志在《复式教学“动”“静”观》(载《江苏教育》小学版去年十月号上)一文里,就复式教学中的动静搭配问题提出了一个观点:“动”是为了“静”。这个观点,笔者不敢苟同。崔文谈了五个问题:一、“动”为了“静”,二、“动”中见“静”,三、“静”中求“动”,四、“动”“静”互补,五、  相似文献   

19.
鉴于当前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分歧,徐红钢同志在《中学语文教学论坛》1991年第2期上表发了题为《打开迷宫之门的钥匙——试论语文学科目的与性质的关系》一文,从更深的意义上分析了语文学科目的与性质的关系,提出了“不是性质决定目的,而是目的决定性质”的观点。随后,徐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学语文教学》1991第5期全文复印转载,足见其分量。语文学科目的与性质的关系是语文教学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然笔者读徐文后有诸多疑惑,所以不揣鄙陋,冒昧成文,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20.
熊铁基同志《评项羽的功过是非》一文,对项羽作为一位农民起义领袖的功绩,给予了充分的估计,对于他失败的原因,做了颇有见地的分析。但其中关于项羽封王的论断,似乎与事实有较大的出入。因此,提点看法,与熊铁基同志商榷。如何看待项羽的封王?这一直是评论项羽的关键性问题。熊铁基同志认为:项羽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