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设计理念】 充分挖掘课文语言中的情感因素.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引导学生品味文中语言的精妙,走进文本深处,触摸作者心灵,走进人物内心,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共同感受生命的珍贵,激发学生保护动物、珍爱生命的意识。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 体会作品中诗意的漫想、诗性的意境、诗化的语言和诗人的气质。 教学过程 一、初识诗人,感受雨意1.读人:余光中——“乡愁”——乡愁诗人2.读题: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堂上.朗朗书声最美.当静止的文字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表达出来时.文字变成了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一段段动人的音乐.它可以跨越时空,沟通文本与读者的心灵。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的对语言的感受、积累、内化。  相似文献   

4.
曾有一位先哲说过 :“读一本好书 ,就是与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在现实阅读中 ,许多读者都把自己想象成书中的某一个人物而与其他人物对话。阅读《红楼梦》就往往把自己看成贾宝玉或林黛玉 ;读《孔乙己》就感觉自己是孔乙己 ,与他共同经历和感受世事人物的悲凉与冷漠。这种对话式阅读的本质就是读者与文本两个主体在平等基础上的彼此将心灵与胸怀彻底敞开进行道德人格、知识文化、情感体验上的交流和撞击 ,从而产生灵光与火花 ,促使读者身心感到愉悦 ,产生道德人格上的净化提升、知识文化上的拓展深化、情感体验上的感染升华。首先 ,阅读是道…  相似文献   

5.
中学生读诗,容易停留在字面上,这与各种考试的"诗歌欣赏命题"有关,强调中规中矩。我们提倡"遐想",把诗读活。善于把诗读"活"的学生,写文章往往有灵气。这里所说的"遐想",首先是对诗人艺术想象的"还原",即自己也当一回"诗人",设身处地驰荡一下神思。这还不够,还应当有读者自己的想象,就是说,要凭借诗人所提供的"情""境",结合读者个人的生活经验和艺术感受,再做一番心灵的远游,放纵一下情思,在诗人所创造的艺术空间里展翅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朗读的“火”?俄国作家果戈里曾说:“像样地朗读一篇抒情作品……需要同诗人分享那充满他心灵的崇高的感受;需要用整个心灵去感受它的每一个词。这时在朗读者的声音里听得出一种真实的内心激动。”这种“整个心灵的感受”,这种“真实的内心激动”,就是朗读的“火”。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积淀语感的重要前提,指导朗读是语文教师重要的教学艺术,也是语文课堂最亮丽的风景线。于永正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就善于点燃朗读的“火”,让朗读“火”起来,让童心“火”起来,使学生敢读想读乐读会读,把读书当作一种享受,使朗朗书声成为语文课堂最…  相似文献   

7.
一、呈现,撩拨心灵,感受陕北后生的生机 1.出示课题《安塞腰鼓》(齐读)。2.指读1~4节,想象眼前出现的画面。3.感受“茂腾腾”。透过这个词,我们可以感觉到这是一群怎样的后生啊?  相似文献   

8.
教育家叶圣陶特别强调美读,他说:“所谓美读,就是设身处地地尽情发挥当时的情感,激昂处还他一个激昂,委婉处换他一个委婉,与文中人物心灵相通。”小语教材,内容异常丰富,作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尽情享受课文中的自然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去感受看似单调的文字背后的美。  相似文献   

9.
教育家叶圣陶特别强调美读,他说:所谓美读,就是设身处地地尽情发挥当时的情感,激昂处还他一个激昂,委婉处换他一个委婉,与文中人物心灵相通。小语教材,内容异常丰富,作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尽情享受课文中的自然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去感受看似单调的文字背后的美。一、欣赏自然景色美在苏教版教材中,有许  相似文献   

10.
1.随意读课文。读后交流。阅读提示:自读全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暂时跳过,让自己的阅读性情与感受随着文字自然流淌。  相似文献   

11.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感受逐步由粗糙到细腻,由表层到深层感受文本呢?如何引导学生把对外在的语言文字的感知转化为内在的感情波澜呢?我认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与课文的作者或文中的主人公作深层次的心灵对话.在想象与感悟中,填补与完善文中的意义空白.或把单纯的画面变成电影似的动起来,使平面的文字立体起来、丰满起来。  相似文献   

12.
【自读导言】自读要求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节奏,体会诗歌内涵。2.通过联想想像,领会诗人表达的思想和抒写的情志。3.收集与作者、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资料,进一步掌握读诗品诗的方法。学习重点1.对诗歌节奏、韵律的把握。2.对诗歌“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领会,体会诗中的言外之意。(解说:在学习了一些诗歌的基础上,学生应进一步掌握品味和解读诗歌的方法。按照学生的实际和“单元提示”中“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还要展开想像和联想,进入诗歌的艺术境界,与诗人展开心灵的…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读绘本的方法,让学生明白绘本的阅读不仅仅是读文字,画面是文字的完美补充。2.引导学生把观察、想象与阅读经验相结合,对绘本中彩色插图的内容进行补充,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4.
魏孔鹏 《课外阅读》2011,(11):309-309,367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别饿坏了那匹马》全文描写细腻、情真意切,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神态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品德。本设计力图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文中的词句让孩子在读书时感受普通人美好的心灵,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在孩子品读,研读中,透过文中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感受语言。  相似文献   

15.
陶洁 《现代教学》2009,(11):35-35
《梦游天姥吟留别》作为李白的代表作,执教之前,我反复思考:学生读这部作品,会遇到什么困难并渴望得到怎样的收获呢?编者选入此篇,希望学生学到些什么呢?作为教师,我又准备借此向学生传达些什么信息呢?综合以上三点,最终确定了两个教学目标1.巩固文言知识,读通诗文内容,感受诗人丰富的想象力;2.学会以知人论世的方法,读懂诗人借助文字传达的丰富内涵,从而整体把握李白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6.
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枝璀璨的奇葩。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感受诗歌的意境是诗歌鉴赏的基石。感受诗歌的意境,不仅让学生了解诗歌中情与景的和谐统一,又触摸到诗人的心灵。本文围绕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意境进行阐述,旨在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综合课程,品德性是它的灵魂,而历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课堂上让学生在"读历史故事,评历史人物"的教学中,品读历史,感悟历史,感受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在此过程中丰富情感,净化心灵,提升品德。  相似文献   

18.
叶圣陶先生认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要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课文内容的教学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美读”,去感受文本.体验情境,从而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实现与作者情感的对接,心灵的“感通”。  相似文献   

19.
读是语文教学最简单、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语文阅读教学追求"入情入境",其实就是通过读帮助学生把输入大脑的文字转化为有图像、有声音、有温度、有活力的情景,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有切身的领悟。因此,指导读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教学效益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研究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20.
朗读就是朗声读书。即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个学段的目标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它有利于记忆语言.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有利于培养表达能力.有利于掌握规范的语言.有利于陶冶情感。因此.毋庸置疑.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注重朗读是当前阅读教学的共同趋势。俄国作家果戈里指出:“像样地朗读一篇作品,需要同作者分享那充满他心灵的崇高感受,用整个心灵去感受它的每一个字.在朗读者的声音里听得出一种真实的内心的激动、浓厚的感情、生动的趣味、优美的意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