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珩 《青年记者》2013,(2):30-31
新闻的本质就是说出故事,这乍看起来有些不妥,似乎与小说等虚构文体混淆了,但这是美国新闻学者富兰克林提出的全新的新闻理念。他认为,一个记者如果在采访中找不出故事,他就写不出好新闻来。细究他的观点,其实是站得住脚的,新闻面对的是人类活动,而人类活动必然有许多生动活泼的故事,倘以纪实笔墨加以展现,是完全可以的。富兰克林对他的理念作了如此阐释:"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手法,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从而突出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①目  相似文献   

2.
近日,某媒体在报道抓捕持枪犯罪嫌疑人的新闻中,将那位生擒持枪犯罪嫌疑人的武警战士的名字毫无保留地写了出来。3月13日,犯罪嫌疑人吴万春持枪潜回溧水县,躲藏在溧水县永阳镇一民房内。接报后,武警南京市支队派出10名反恐分队战士组成抓捕分队赶到现场,在准确查清疑犯在屋内的位置后,3名武警战士交替掩护,悄然逼近其屋门前,快速爬上其楼房阳台,由阳台闪电般破门  相似文献   

3.
前些时看了六小龄童主演的《西游记》,后来每天晚上又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动画片《西游记》。每看一遍,我都为孙行者的品行、武艺感到骄傲。特别是他那双“火眼金睛”,透过层层迷雾,总能识破各种妖魔的伪装。一金箍棒下去,就能让魑魅魍魉立即现出原形。比如那个化装成送饭的美丽少女、又化装成寻找少女的老太婆、后来又化装成喊冤的老头子的白骨精,虽然能蒙蔽唐僧、猪八戒等,但是它瞒不过  相似文献   

4.
文艺作品有情节大家都知晓,而新闻照片是否也应有“情节”呢?我认为是应该有的。新闻照片的情节应表现人物形象的典型瞬间,通过其神情、姿态、动作以及与其他人物的情感交流,引起读者的联想。这种画面上的情景、细节与读者的欣赏结合,就构成了新闻照片的情节。新闻照片表现情景和细节较容易,但表现情节有一定的难度。这是因为,新闻摄影受瞬间的制约,它不能象电影、电视那样连续展示“过程”(即使是连续摄影,也是跳跃式的)。因此,新闻照片的情节一定要由读者“触景生情”产生联想才能得到。新闻照片能否表现情节,相当程度取决于  相似文献   

5.
什么样的活动对获取知识(?)研究起到积极促进作用?这是人们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曾经有人向当代的一些科学家进行调查,询问他们,什么活动对他们的研究最有裨益,他们不约而同地说,第一是交谈。这样的回答也许一些人会感到意外。其实交谈的确是一条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不可忽视的渠道。我国古代学者很早便明了这一点。南宋吕东莱说过:“学者,平居相聚,最为有益。”脍炙人口的莫过于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与莫里斯·索洛文的长达三年交谈切磋的佳话。在那三年,他们每日会面,热烈畅谈科学、哲学等问题。爱因斯坦到晚年时还深情地怀念着那段生活。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划时代的论文正是在那段时间完成的。由此,不难窥见交谈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五里 《新闻三昧》2005,(11):39-39
有些记特别一些资深记,常常有自己固有的活动地盘,从中发掘出不少新闻,甚至源源不断、生生不息。目前的记多数是分线(战线、行业、工种、军种)跑新闻,跑农业的专门跑农业,跑工业的专门采写工业,有些部门分得更细,工业里还分重工、轻工、手工业等不同战线来跑。这样的好处是不易漏报新闻,也有助于一条战线跑熟了,可精耕细作,跑出一些深度报道来。在这种情况下,记如作有心人,再物色一、二个基地或蹲点单位,并常常深入下去搞点调查,效果就更好,常常能“慢工出细活”,写出一些有份量、  相似文献   

7.
企业家和组织部的美好愿景,教育培训机构的培训方式,能否达成预想?他们所提供的教育方式,是否就是行之有效的精英教育。  相似文献   

8.
大胆饭设,小心求证,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态度.在来访报道过程中,记者也应该有这样的态度,面时自己的饭设,应当小心求证,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在错误的思维定势之下,闭门造车.  相似文献   

9.
也是“遗憾的艺术”中国科学院院刊编辑部常甲辰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搬上了银幕和荧屏,就算是向社会推出了作品。这时,纵然编导发现这样那样的缺憾,也无法修改了,只能任凭观众来评说。由此,电影、电视,常被人们说成是“遗憾的艺术”其实.办刊(报)又何不是这样...  相似文献   

10.
隐私文学是1998年中国文坛的一个重要现象。从《北京青年报》记者安顿5月出版的《绝对稳私》到门月出版的《回家》,其间有《婚内婚外》、《单身男女》等隐私不断暴露,在出版商、文化生产者、创作者和读者之间形成强有力的冲击,引发关于大众文化、精英文化的生产与消费的争论。对于隐私文学及有关讨论的研究,不能不关注其产生的后现代文化背景。后现代状况的主要特征是消费品急剧增加,大众市场里时尚流行、消费加快、消费面不断扩大,而且商品消费逐渐转变为服务消费,诸如娱乐活动、展示会、即兴演出及消闲等。各种大众文化形式的兴起…  相似文献   

11.
毛毛 《新闻知识》2000,(9):43-4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事业与其他事业一样得以快速发展,在国际上获得了应有的位置。这同时也拉动了国内各新闻媒体的体育报道。当前,体育新闻、社会新闻和文化新闻已成为晚报及都市报的三大支柱。如何让体育报道成为读者阅读时的首选,不仅靠体育热点抓读者,而且要求体育记者努力写作,把体育报道写的更为精彩、生动。 体育报道“质量”的体现,包括许多方面。就写作方面来说,不外乎“描绘”二字。干干巴巴,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文字。尤其是在报道文章中的开头也是如此的话,无疑会令读者讨厌。久而久之,记者和报纸的信誉便在读者…  相似文献   

12.
《求是》杂志第13期发表周良沛《文坛也应有质量万里行》一文,对当前文坛中的某些不良现象提出批评。文章说,假冒伪劣产品之猖獗,已成公害,遂有“质量万里行”的打假活动。联想到文坛类似的情况,又应当怎样对付呢? 在如今有钱就能出书的情况下,买上几个书号就可以出上几本,至于质量如何,有没有人看,看后有没  相似文献   

13.
许多国画家,都讲究大胆地、巧妙地在画面上留下若干空白,尽量给观赏者留下想像的余地。读了《随笔》杂志上赵大年写的一篇题为《说空白》的文章,我忽发奇想:我们能不能把国画家的这门“空白艺术”移植、应用到新闻上来呢? 我的想法说奇也不奇,是有根有据的。在眼下的新闻报道中。叙事求全、论理求尽、说话求绝、排版求满等不留余地的现象的普遍存在,不是使读者摊开某些报纸就感到有些累么?  相似文献   

14.
在一次新闻培训班上,人民日报社王黎江先生曾对我说,写文章要注意与人家文章的距离远一点。此话说得有点含蓄,但意思很明白,那就是写文章选题应忌随人后,要力求出新,写人未写或没有写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何昱 《记者摇篮》2009,(4):52-52
说到“售后服务”,您肯定会联想到生活中的很多消费产品,无论是哪个行业,哪个类别的产品,竞争越深入,就越注重细节,广播节目“产品化”的概念也已深入人心。既然是“产品”,围绕它的生产和流通,就需要用市场经济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那么节目之外的“售后服务”,我们还可以为听众做点什么呢?  相似文献   

16.
写好新闻、评好新闻,是众多媒体努力追求的目标,而且也是衡量一家媒体新闻采编实力的标准,企业报也不例外。作为企业报从业人员,也应有发现好新闻、采写好新闻、编辑好新闻的意识,并以好新闻来提升企业报的水平,扩大企业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广播是声音艺术,追求听觉形象。广播记者拥有画面意识,就能在采访中,把眼睛和话筒幻化成摄像机、照相机,抢录生动、典型的音响和场景,采制丰满、鲜活的新闻素材;就能在新闻表现形式上,科学恰当地选用与新闻相匹配的写作体裁,进而将新闻事件表现得具有画面感和形象感;就能在写作时,遣词造句,用生花的笔触勾勒描绘出一幅幅清晰、生动、鲜活的场景,给听众以身临其境之感;就能使采制的新闻作品尽展特色,锦上添花。  相似文献   

18.
过去一个时期,地方小报过分强调地方特色,而忽视了开放特色,再加上人们对地方特色的理解局限于发本地新闻和本地典型,发外地新闻与自己无关,不自觉地形成了封闭或半封闭的模式,适应不了改革开放的需要,也满足不了各层次读者的需要。因此,如何使地方小报有鲜明的开放特色,这是一个颇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开放不仅是对外开放,也包括对内开放两个方面。地方小报要多登本地新闻,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读者需要的是多方面的,他们不仅想通过报纸了解本地变化着的情况,而且还要通过报纸了解社会,了解国际国内大事,因此,报纸就应该尽可能为其提供服务。所谓开放型特色,首先是要加强横向联系,拓宽报道的领域和内容,注重内容的丰富性。《随州报》在办开放型的地方小报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从  相似文献   

19.
毋庸置疑,县市报总编辑首要的是应具备政治家素质。同时,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总编辑的企业家素质也愈来愈显其重要。为什么现在我们县市报的经济宣传老是不能尽如人意呢?编辑、记者,尤其是总编辑缺乏企业家的商品意识、市场观念,不了解经济,不熟悉经济,恐怕是重要原因。这就要求县市报总编辑学会以企业家的眼  相似文献   

20.
去年底,某报刊发题为“某某名人披露绝对隐私”的文章。此标题让人大吃一惊。报纸披露人家的隐私而且是“绝对隐私”),不是构成侵权了吗? 细看内容,原来名人披露的,只是他的一般经历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