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洪晓冰 《教师》2019,(3):68-69
素质化教育背景中,教育工作者更加看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打造互动型英语课堂势在必行。在课堂开始之处,教师可以利用与学生互动的方式来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课中与课堂结束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互动型教学方法,鼓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良性互动,并且对互动成果予以评价和总结,提高学生对英语的自信心,从而构建出高效的高中英语课堂。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课堂教学,很难在真正意义上推动形成具有个体特征的主动学习行为。微课教学理论适应了课改背景下教育教学工作者尝试反转学生与教师、课堂内与课堂外、教学与训练之间的关系与地位的想法与需求。在微课教学中,教师要明确主旨,使"微课"单元与其他教学元素之间、各微课单元之间形成一定的结构关系,营造出微课教学"生态圈"。  相似文献   

3.
一个学期下来,开发的图片“微课”使用殆尽,可以说是“弹尽粮绝”。假期,便喜欢上网“搜索”图片,以丰富作文“微课”图片资源。高中作文“微课”类型很多,我们课堂上设计与使用最多的是图片“微课”,特别是“点式”图片“微课”。这种“微课”内含一张或两三张图片,配上音乐或者背景文字,用于解决作文单个“点”上的问题或者对某个主题的作文素材作“点”式补充。当我们设计、建构、使用这种“单点式”图片“微课”时,如何增强图片“微课”的课程意义呢?一、从课程层面审视图片 设计、建构图片“微课”可以促进作文课程建设。有了“微课”支持,作文课堂上,图文之间就实现了相互解码,情意之间就实现了相互叠加,言语与精神之间就能够交会整合。但网络空间中图片资源包罗万象,自己拍摄的又技术平平,要遴选出具有语文“微课程”价值的图片并非易事。对于作文教学来说,“微课”图片必须彰显课程价值—充满诗意、启迪哲思、促进认知,又必须富于强烈的刺激、趣味高尚、瞬间难忘。只有这样,进入作文课程的图片,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触发言说,表达心声。因此,一张课程视野内的图片,其教育价值往往超越了图片本身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文章结合了微课和翻转式教学的优势,在对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课程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基于微课的翻转式教学模式,并从视频制作、课前学习任务设计、翻转课堂教学等多个方面展开了研究与教学实践,最后通过问卷调查与学生访谈的方式对微课制作及翻转课堂的实施进行效果评价及意见反馈。研究表明,基于微课的翻转式教学模式在提高了教学效果的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新课程改革的特点分析课型的价值,着重阐述课型在实现课程改革方面的意义,提出综合型课、互动型课、开放型课、创新型课五类新课型,并论述其内涵与特征。  相似文献   

6.
探讨翻转式教学联合微课在麻醉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选取西南医科大学临床麻醉五年制的医学生120名,随机分为四组。其中,翻转课堂联合微课组30名,翻转课堂组30名,微课组30名,传统组30名。翻转课堂联合微课组采用翻转式教学联合微课教学方法,翻转课堂组采用翻转式教学方法,微课组采用微课教学方法,传统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对比四组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考核成绩以及问卷调查的满意度。结果显示,翻转课堂联合微课组学生理论知识、临床技能考核成绩及问卷调查的满意程度均优于其余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五年制麻醉临床教学中,应用翻转式教学联合微课教学法优于传统教学法,且优于单独应用翻转课堂或微课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知识内化,提高学生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考核成绩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7.
当前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学习、泛在学习观点的出现,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应运而生,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新热点。当然随着微课在教育中的不断应用产生了很多令人质疑的问题,其中微课与传统课堂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其突出。通过介绍微课的含义、微课与传统课堂实录各自的特点、教学方式、重要性、区别与联系等几个方面,总结得出微课与传统课堂实录之间的关系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对变革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高等学校课程教学数字化、网络化的历史进程中,微课教学对教学模式的转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工科类专业基础课程微课教学资源的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学习者的自主性学习,本文运用问题引领式教学法,开展了微课设计的教学改革研究。从培养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性思维的目标出发,总结了微课中问题设置的基本原则,阐述了微课教学设计的一般思路,并以"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中正弦脉冲宽度调制的基本原理为例,探讨了问题引领式教学设计在微课制作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互联网环境下的网络教学模式"微课"进行研究,根据微课的设计要求,提出高职实用英语微课教学设计的思路,并以《Unit 3 Fast Food》中的一节为例,综合运用"任务式、通关式、交互式"等教学方式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设计出微课的教学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0.
互动型CAI课件能让学生在使用时创设和输出在不同条件下的现象和结果,通过信息双向传输与CAI课件进行互动,不再是幻灯片式的传统展示。互动型CAI课件的应用是多媒体平台下学生探究知识规律,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最好方式之一。本文针对互动型CAI课件开发的模型以及类型进行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1.
何兴福 《成才之路》2021,(14):78-79
微课和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其应用于语文教学中,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根据需要选择微课,进行自主学习,以实现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文章分析微课、翻转课堂的内涵,探讨基于微课的语文翻转课堂教学策略,以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微课程设计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课程是信息时代职业教育重要学习资源。通过微课程的内涵,分析了高职院校微课程教学设计的思路和设计模板,以计算机网络安全这门专业核心课程中一个知识点完成一节微课的设计,形成微课设计思路,明确微课的制作步骤和构建高职院校微课程的制作方法。建立微课程这一优质的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探讨高职院校开展微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最终目的是推进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前提与保障.微课程解决了教学中的“教”与“学”资源问题.以高职院校平面设计课程为例,尝试了将微课程引入到课堂中进行教学改革.实践证明:微课程有效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与个性化学习,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4.
微课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主题突出、教学时间短等特色.利用微课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能有效降低学习难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主开展探究学习.教师应充分利用微课教学的优势,制作与学生学习需求相符的微课,合理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15.
微课是围绕某个特定的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以短视频形式展示简短而完整的教学活动。传统的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堂教学存在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技术陈旧等问题。微课在实验课课前、课中、课后的应用能方便学生预习和复习,关注到学生个体差异,提高课堂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难点。借助当前“互联网+”时代发展机遇,通过构建基于微课资源的慕课平台,打造智慧教材,引入翻转课堂教育模式,帮助医学本科生建立从事研究工作的知识体系,促其在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完成“被动者”向“主动者”的转变,最终实现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微课程支持碎片式、主题式和移动式学习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由于缺乏有效地创建、管理、分享微课程的平台,影响了微课程的推广应用。研究从Web2.0的社会化和去中心化的本质出发,在分析了微课程设计与制作原理的基础上,探讨了利用微博平台设计与开发微课程的可行性与方法,并进行了实例研究,探索了新型的微课程开发与应用模式。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微课是以单一知识点为教学内容,通过简短的视频或音频等多媒体形式记载并结合一定的学习任务而形成的一种教学资源。通过分析微课产生的背景、概念和特点.对比目前国内外著名微课教学资源网站的建设概况及其应用研究进展,简述了国内外微课资源在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配套资源的建设及在教学应用等方面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丰富微课内容的呈现形式、完善相关的配套资源.以及拓展微课在教学上的应用等建议,以期为微课资源的建设和应用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For interactants to build a relationship over the course of several encounters they must be able to remember at least some of what transpired in earlier interaction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wo questions: do expectations about future interactions influence conversational memory, and do conversational participants remember more than observers? Subjects with a choice about whether to interact with their partner again (or about whether to interact with one of the persons they observed) remembered less in general than those expecting to interact with the same person or expecting to interact with a different person. This may be because interactants with a choice focused on securing non‐discursive information in order to reduce uncertainty, rather than on remembering details of what was said in the conversation. Participants remembered significantly more conversational information using cued recall than observers. They also remembered more than observers using recognition items for actual communication behavior. Participants are likely to have stronger memory traces than observers, which explains generally superior memory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20.
In reaction to Elbers' paper, several comments are made concerning the unit of analysis used to observe children's cognitive activity, the nature of the competence assessed, and the role of the task, or the object of knowledge, in which the child and the adult interact. It is argued that the testing situation is a social event in which the adult and the child interact on a specific object and negotiate a common interpretation of the task and the situation. From this perspective, the testing situation appears to be a learning situation in which new knowledge is acquir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