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费澎 《华章》2011,(14)
本文对压裂裂缝微地震监测技术中的反演进行了详细的解释,通过对初至拾取、均匀介质微地震源位置的反演、非均匀介质中基于正演模型的微地震反演、微地震资料反演的实际应用这五大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微地震监测技术是一种能够进行实时动态监测的地球物理学新技术。本文主要介绍了微地震P波初至自动拾取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效果,特别对一种Allen算法和Bear算法结合的AB算法进行了详细研究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使用AB算法实现了对微震事件的自动拾取,并对拾取效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地震资料解释是获取地下油气藏信息的重要手段,由于地下地层特征在现实中不可见,很难通过传统实验再现真实的地层特征,为学生理解地下构造和沉积特征带来困难。通过地震解释人机联作仿真系统,学生可以在虚拟仿真系统中,通过选择不同沉积环境下的地震数据和不同属性类数据,进行数据的三维查看,亦可选择不同的切片观察地下地层数据的平面和剖面特征。相比传统教学,该系统能够更加生动再现地下地层特征,融入的三维地震可视化技术,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下地层构造样式和沉积形态,提高学生地震资料解释综合实践与创新能力。该仿真系统已在“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课程中进行了实践和应用,很好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理论课程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由于微地震事件的振幅通常较小,信噪比低是微地震数据处理,尤其是地面微地震数据处理的最大挑战之一.基于生成对抗网络提出了一种新的降噪网络模型,包括生成器和判别器.构建生成器来生成处理后的数据,网络训练完成后重建去噪后的数据;判别器负责区分真实数据和虚假数据.在单通道时间序列-波形上进行操作,并使用合成数据集对模型进行端到...  相似文献   

5.
微测井在地震激发生产中广泛应用,借助微测井及岩性探测资料进行联合约束设计激发井深方法较为成熟。但是在监督检查核对井深设计合理性时需要多次反复检查低降速带资料及解释成果,工作时效较低,而且存在沿着施工方井深设计思路逐项检查单一模式的局限,运用微测井子波定量分析方法快速实现井深设计合理性的检查评价,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压裂技术是油田增产、增注的有效手段,对于低渗透油气藏和产量达不到经济开发效益的井,必然要面临此类增产改造的问题。通过文献综述,介绍了压裂工艺的发展历史,阐述了国内外压裂工艺现状及新型压裂方法,并将无水压裂技术与常规水力压裂的优劣进行对比,建议将无水压裂与目前现有的常规压裂工艺结合起来,以达到降低施工伤害,保护储层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涪陵页岩气田部署中部气层井主要是评价三层立体开发的可行性,针对中部气层井体积压裂存在的老井采出程度高、空间距离较小、地应力变化等问题及难点,模拟射孔参数、施工规模、排量、暂堵工艺等不同压裂工艺参数对中部气层裂缝扩展的影响规律,形成一套“段内多簇+限流射孔+暂堵转向”适用于中部气层井的主体压裂工艺模式,在充分动用中部气层的同时减小对上下部气层邻井的干扰。基于微地震监测资料叠合的方法以及邻井压力变化曲线对试验井JY-Z1开展压后工艺适应性的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中部气层井储层特性以及空间关系特征与压裂工艺参数设计匹配性较好,研究成果在涪陵页岩气田主体区进行3井次试验,实现中部气层的高强度改造,压裂后取得了31.6×104 m3/d的测试效果。  相似文献   

8.
为了降低采集过程中各种噪声干扰以及老数据的磁带掉粉等因素造成的地震数据异常,处理与地层性质无关的抖动和毛刺干扰.采用时序RBF神经网络在线重构的方法.结果表明:在保留实际信息的前提下能有效的去除地震数据中的异常,使地震相与实际的地质体更加贴近.该方法具有很好的灵活性、及时性和低耗性,重构后的数据更加有利于后期解释工作和油气藏的描述.  相似文献   

9.
一、教材分析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多发的国家 ,也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本节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多地震的国家”、“主要地震带”、“地震监测和预报”(选学 )。由于目前全球地震活动异常活跃 ,近期应大力加强地震知识的讲授 ,所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 ,应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补充 ,增加“地震是怎样发生的”、“世界两大地震带的分布”的内容 ,并将“地震的监测和预报”作为正文内容 ,扩大时事 (地震 )内容的讲授 ,使本节课内容充实、丰富 ,利于对学生进行全面的防灾减灾的教育。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知道我国是一…  相似文献   

10.
详细论述了组装式地震模拟振动台系统中导轨的设计、台面拼装技术、控制系统的改造和控制方法的选择等创新技术。通过实际的台面背景噪声试验以及波形失真试验,验证了这些创新技术的突出优点。该组装系统中创新技术的运用不仅节约了60%的建设成本,同时极大发挥了系统的动态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