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欧几里得原本的译、注本及相关研究甚多,但深入中文译本内容本身探究徐光启翻译会通理论的不多。文章运用共时与历时态下语内、语际的语义分析方法,剖析《几何原本》中文文本"点"的翻译理念及定义思想,重现其翻译会通思想和翻译局限。  相似文献   

2.
会通是中国传统学术的重要基础,也是翻译会通的学术基础。严复的翻译运用了这种思想,使其译著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产生了巨大影响。文章结合近代中国的时代背景与民众诉求,阐释严复以达旨为主要翻译策略的翻译会通思想的学术适用性。同时运用蒙娜·贝克的叙事学理论,力求论证翻译会通思想在现代的学术适用性。  相似文献   

3.
教师教授大学英语翻译课,最好采用"逆向全过程"的方法,此方法是先让学生自己翻译内容,再由学生总结、教师和学生一起概括,最后再上升到翻译理论。这种教授是以学生自己为中心,学生能主动参与整个翻译教学的全过程,而教师的任务是启发、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和总结,最后上升到理论高度,再指导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4.
诗歌翻译是飞白先生的宗教和信仰,是生活一存在的本身。飞白先生认为诗歌翻译艺术有三个基础:诗感、外语、文论。通过对典型译作《泪水流在我的心底》两个译本的比较,可以概括出飞白翻译艺术的关键之处在于会通与契合,表现在哲学层面上,是海德格尔式的诗、语言与思的会通;表现上语言学层面上是源语与目的语的契合;表现于文化文学传统上,是民族文学传统与世界文学传统的会通与契合。  相似文献   

5.
李河运用"激进诠释学"论述了翻译的"语词世界"、解释学真理及"差异的撒播",批驳了传统翻译"原本中心论"、翻译的逻各斯真理以及中西文本流通中的西方语言中心论等问题,提出以"居间存在"为基础的语际翻译解释学.<巴别塔的重建与解构>展示了作者学术"提问"意识和"独白"意识,是会通语言哲学、翻译学与诠释学的跨学科研究.  相似文献   

6.
清末民初在华传教士翻译的西医书籍中在归化策略引导下,其文本在编译思路、译例译名选择上均有中国化特征。这一现象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西医的传入与西洋文明的渗入为其有效翻译和日后普及西医书籍奠定基础;19世纪中叶编译的西医系列启蒙教材的传播开始产生影响;19世纪末至民国初,西医分科译书的门类全面和传播途径多样化标志着西医译书活动走向成熟。三个阶段见证了西医从被忽视,到中西医会通,再到超胜中医的历史沿革。  相似文献   

7.
翻译研究经历了由"文本独自"到"译者独自"再到目前"文化独白"的转向.译者虽然由原语文化可以自由穿透的玻璃球变成了译语文化可以自由穿越的玻璃球,但译者认知过程中的个体体验在翻译研究中依然缺席,译者依然仅仅是一个没有躯体体验的主体.美国译论家罗宾逊把翻译中既是载体又是感性存在的译者"躯体"引入翻译研究中,不仅为较为空泛、抽象的译者主体提供了实质性的基础,也为后现代语境下颠覆原文同一性的行为找到草根性的发轫点.  相似文献   

8.
李白是中国盛唐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诗歌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传播是中国古典文化西传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十八世纪至今,李白诗歌在英国的翻译传播史已逾百年,对英国诗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18世纪的"小荷才露尖尖角"到19世纪的预热升温再到20世纪至今的如火如荼,李白诗歌在英国的英译作品的数量、质量都显著提高;译者们的研究范围也从单纯的诗作翻译扩展到对李白生平、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分析研究;他们的翻译原则也由直译为主、间接翻译为辅过渡到律诗和散文诗翻译并存。本文以李白诗作在英国的译介及特点为研究对象,全面系统地梳理李白诗歌在英国的翻译及传播历史,有助于全面客观地了解李白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化西传的途径、特点与影响。  相似文献   

9.
徐光启是我国明代的数学家、科学家,他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前6卷,又撰写了《勾股义》等数学著作。他的数学哲学思想主要是:推崇逻辑演绎方法;"会通"中西数学;重视数学的应用;分析元朝中期以来数学停滞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严复承继清代学术讲究义理、考据、辞章的治学传统,在西学译介中提出了翻译的义理“反证”说、“敦崇朴学”说和“文章正轨”说.义理“反证”旨在会通中西思想,“敦崇朴学”注重通过考据会通中西义理,“文章正轨”成就了严复作为译界的文章高手.严复的翻译是会通中西的学术方式,对当前学术经典的输入和输出均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张之洞是晚清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劝学篇》是集中体现其“中体西用”思想的一部著作。本文以鸦片战争后中国人西洋观的嬗变为《劝学篇》成书的时代背景,从《劝学篇》所反映的张之洞对西方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方面的认识来剖析其西洋观,从而揭示出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思想的缘由,并对其西洋观略作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频繁,西方文化包括节日文化不断进入中国,改变着当代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的观念和行为方式。西方的圣诞节、万圣节等洋节文化不断冲击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现象引起了国人的忧虑,担心发展下去会改变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削弱民族精神。而2008年元旦中国人按照新的法定假日方案度过第一个节日之后,人们迎来了放假的除夕、清明、端午和中秋,以及缩短的“五一”和保持不变的“十一”黄金周。中国在做到中西结合,共存共融的同时也将不断发展的中华节日文化推向世界。  相似文献   

13.
严复学贯中西,突破华夷之辨的传统观念,反对"西学中源"说。他特别崇尚西方科学的原理精神,认为西方富强的根源在于其学术、制度与风俗;中国欲救亡图存,强国富邦,"以西学格致为不可易",应该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中学"最富矿藏,惟须改用新式机器发掘陶炼",学习西学的目的旨在"归求反观"中学。  相似文献   

14.
西学方法的引进与中西学术文化的融合创新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这种引进、吸收、融合、创新不是单向的,而是全方位的,包括欧美两大洲的英法美德俄以及亚洲的印度日本;融合创新的途径方法也是多维的,几乎每一个有成就的学者都有自成一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中学”与“西学”的论争是贯穿始终的课题。甲午中日战争结束以后,维新派和洋务派根据各自的出发点,在“中学”与“西学”方面进行了一场针锋相对的思想论争。这场论争增强了人们向西方学习的勇气和信心,加速了封建教育制度的破产和崩溃,直接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由于中国人过去在把“中国龙”翻译成外文(英文)时,图一时方便,套用了一种西方邪恶怪兽的名称“Dragon”;与此同时,在把西方的Dragon翻译成中文时未加权衡利弊就使用了“龙”字;上述错误的翻译使中国龙在世界文化领域吃了大亏,稀里糊涂的给原本以吉祥、奋进为主体形象的中国龙,泼了一盆脏水、臭水。此外,生活在2亿年前至65007)-年前的热血爬行动物,被翻译成为“恐龙”,它们与中国人所说的“龙”完全是两回事,这样的翻译用词也是不妥当的,很容易产生误解,也有必要予以更正。有鉴于此,现在是该给中国龙正名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易学理论对中国传统学问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它的九大特点,并与近代西方科学进行了对比,以提倡两种学术思想体系共存,共同繁荣,促进未来科学走全面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借鉴与继承中西方诗歌文体是中国现代诗歌文体衍生的一种重要方式,其主要途径有三种:一是借鉴、学习西方现代诗歌文体,将西方诗歌文体进行横的移植,自由诗体、十四行体、楼梯体诗歌被移植到中国来生根结果;二是是中、西方诗歌文体的融合,从而产生一种新的诗歌文体,现代小诗体、现代格律诗体都是中西方诗歌文体融合的产物;三继承中国传统诗歌文体,从中汲取有益的成份,民歌体、格律体诗歌得到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张之洞之所谓中学者,于政治乃君主专制,于人伦乃三纲五常;其所谓西学者,唯西艺、西政(技法)而已。“先以中学固其根底,然后择西学可补吾缺者用之,西政之可启吾疾者取之。”盖张氏之“中体西用者”,于学术人心固“独尊儒术”之变种也。张氏喋喋焉倡“保国、保教、保种”之巧言,终本不外保清廷、保专制、保独裁,达忠君之志者。“中体西用”之说,蓄数代陋儒曲士之旨趣,钩沉两千余年之痼疾,故其流播悠远,渍染深邃,暗流潜溪,墨浸环宇,固民治不进之厉阶,必去之而后民权民主能自安者也。  相似文献   

20.
通过文献研究与历史比较的方法,对"西学东渐"与中学未能西进的历史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西学东渐"与西方的崛起晚清的衰落密不可分。正是晚清中西方社会文明的落差,使得当时处于高位的西学在有识之士的大力译介下,迅速为中国的知识分界所接受,成为西学得以东渐,中学未能西进的历史根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