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张升 《武当》2014,(9):20-20
“太极”这个词最早见于《易传·系辞上传》。《传》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时,天地混沌,阴阳未分,称作“太极”,万物由此而生;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两仪”(即“阴阳”)生矣。此处提出了一个“一”分为“二”的宇宙创成说,“太极”即“一”,分出天地“阴阳”为“二”。老子在《道德经》开篇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眇;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相似文献   

2.
我知“道”     
方瑛 《武当》2009,(1):46-47
老子在《道德经》里写进了70个“道”子,这标志着“道”是《道德经》一书的核心和基础,是经文中最最重要的词语。是否理解“道”的真意,成为正确解读《道德经》的关键。但是,当今却有一部分人,对“道”的认识还处于蒙昧之境,根本还没有弄明白《道德经》里“道”字的真实意义,就写出了大量与“道”意向悖的文章来。  相似文献   

3.
孙燕玮  孙波 《健身科学》2012,(10):14-15
道家理论与老子的《道德经》有关。老子的哲学是“道”的哲学,而不是“器”的哲学。如果在层次上混淆,很容易导致解释上的困难和荒谬。老子指出在“太极”之上的“气”,吾不知其名,强字日道,是对“先天”和“后天”的表达。“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以及“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窍”是对两种物质层次的分类,是说明“气”物质对万物的内部控制作用的表达。“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复观。夫物芸芸,各复归根”和“虚其心,实其腹”,强调了在修炼状态下返观,看到万物的“气化”及其“象”,从内部联系归人到“气”的精微物质。。实际上儒释道三家都是以“气”如何对万物的内部控制和内部联系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如果脱离了对“气”物质的实践,就缺乏根据来理解“道”的学问。事实上道家炼丹虽与道教发生过联系,但主要散见于民间。道家的理论,渗透于传统科学各个分支。因此,道家内丹术也就成为各个分支研究学问、保障技术的基本内功。  相似文献   

4.
黄国钧 《健身科学》2010,(10):11-11
入静是儒释道医各家都很重视的养生方法。广成子授黄帝以长生之道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可长生”(《庄子·在岩》)。老子继承了黄帝的养生观,在《道德经》中强调“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为修道根本。佛家主禅定,  相似文献   

5.
胡鸿章 《武当》2000,(5):49-50
《道德经》之训诂释译的著述,历代络绎不绝,至今仍在翻新。20世纪50年代曾有一次解评《道德经》的争辩,按王力当时的见解认为,“现在有人说:‘如果他认为老子是唯物主义的,那么他注释的老子就是唯物主义的老子,如果他认为老子是唯心主义的,那么他注释老子就成了唯心主义的老子’”(《龙虫并雕集》)。《道德经》怎能任意解释呢?诚如明&;#183;憨山释德清所说:“搜诸注释,皆以己意为文,若与其角,则其义愈晦……是以注乃人人之老庄,非老庄之老庄。”(《老子道德经解&;#183;序》)愈注离老子的原意愈远了。  相似文献   

6.
李德建 《武当》2011,(4):29
老子《道德经》是言道之书。《道德经》说的是宇宙中自然之道,乃中华上古流传迄今之道。它所一以贯之于全书的核心就是老子的天人合一观。老子深邃地回答了天与人源于何处、天与人为何会合一以及如何合一等人类关心的永恒命题。  相似文献   

7.
《周易》一词,最早见于《左传》的记载,可见其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或更早。“周”义双解,一日周朝之易,二日“易道周普无所不备”,即《系辞》所云“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即是:“易”意日月,字从日下月,“日月为易,象阴阳也。”“日月为易,刚柔相当。”故所谓《周易》者,即日月之道普照周天。东汉易学大家郑玄所云:“《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可见《周易》一书,以“象”职“易”,以“易”之阴阳变化,统领世界万物最根本的矛盾对立统一的法则。其内容主要包括太极、阴阳、八卦、六十四卦的排列关系及变化规律(图1)。  相似文献   

8.
于冠英 《武当》2010,(5):50-50
《道德经》是中国道家文化开宗立基的经典著作,被历代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哲学家尊为圭臬,奉若“圣经”。同时从“摄生之道”、“养生之道”、“站桩求物”的角度来看待和认识《道德经》,《道德经》对于修身、修心、养生、摄生以及“物”之所状都有着前瞻而又精准的描述,于当世的修性养生都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文献资料法,试图以老子《道德经》中的“道”为基础,阐述跆拳道修养论。老子《道德经》中所谓的“道”,具有“自然无为”“不争”“朴素”等特征,认为具有这些特征的“道”可作为跆拳道训练的指导方法。首先,以“损”为原则的跆拳道训练应该消除社会或人类赋予跆拳道训练中强制的人为目的,通过“损”的训练寻找自然规律的要求,减少自身损伤,更能让自身朝着“道”的状态回归,寻找跆拳道的本质 ;其次,以“和谐”为原则的跆拳道训练,就是要放下,领悟世间真理,做到“不争”,不争的心态可促进跆拳道水平的提高与发挥 ;最后,以“知常知和”为基础的跆拳道训练,即在训练中遵守自己的内心,保护自我,摒弃华丽的动作以及争强好胜的心态,达到了这种心态才能够让跆拳道项目回归这项运动最初的本质——防御性,如此才能达到跆拳道项目的训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棋迷超市     
江苏棋友董妙香:我是贵刊的一名忠实读者,欲在“棋迷超市”中刊登交友信息,希望能圆我的梦想。另外,欲向广大棋迷朋友求购《桔中秘》《自出洞来无敌手》,谢谢。 通讯地址:江苏省大丰市南阳镇初级中学一(4)班  相似文献   

11.
龙泉宝剑     
相传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越国的欧冶子奉旨铸剑。他云游江南,遍访名山大川,后转到龙泉,见秦溪山旁湖水甘寒清冽,宜于铸剑,遂凿茨山,泄其溪取铁英作剑三枚,曰“龙渊”、“泰阿”、“工布”,献于楚王。楚王大悦,问为何取此剑名?大臣凤胡文回答:“欲知龙渊,观其状如登高山,临深渊;欲知泰阿,观其镢,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欲知工布,(?)从文起,至脊而止,如珠不可衽”。(见《越绝书》)自此龙泉宝剑名扬天下。  相似文献   

12.
孔德 《武当》2015,(1):60-62
(接上期)第七十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释解】本章句内容,依笔者之见,原来本该是《道德经》全文的最后一章,是老子写完《道德经》后发出的一番感慨。其实这个感慨在老子还没写《道德经》时同样存在。因为老子在正式撰写《道德经》之前,早就将其中的思想在社会中宣传了。因为宣传的收效令他有些失望,所以在撰写《道德经》的时候就将这一感慨抒发出来。不然就没  相似文献   

13.
胡鸿章 《武当》2004,(10):42-43
一、道言 《庄子·让王篇》和《吕氏春秋·贵生篇》都有这样一条语录:"故曰: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之道也。今世俗之君子,危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古人以为,治身与治国有相通之处,能治身者必能治国。一部《道德经》,世俗儒家多以为是一部治国论的著述,其实老子本意  相似文献   

14.
李滨先生在《陈清平与赵堡太极拳》(见《中华武术》1994年第4期)中谈到“陈清平的师承与传播”时,引用了杜育万《太极拳正宗·武当太极拳溯源》的一段话:“……其后.陈先生(指陈敬伯)欲扩张此术,广收门徒至八百余,能得其一技之长者一十六人,能得其大概者八人,能统其道者惟张宗禹先生一人。其后,传给其孙张先生彦。先生又传给陈先生清平……”李先生根据这段话引伸出“‘能统其道’的张宗禹参加了捻军,是安徽捻军的首领。因此,赵堡镇陈敬伯——张宗禹一  相似文献   

15.
鲁瑜 《收藏》2023,(2):58-61
<正>引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章为老子道论的核心,是理解老子思想的关键所在,也是历代学者争议较多的一章。历代有研究老子思想的学者数不胜数,对于老子的道论思想已有学者对此进行过探讨,  相似文献   

16.
自古有言:千两黄金不卖道。圣人以道为体,以德为用。德之为用,经常者有三条。即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中的"三宝"。"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相似文献   

17.
孔德 《武当》2011,(4):41-43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相似文献   

18.
三生万物     
《围棋天地》2010,(3):228-228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首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可是它讲的是什么,却很少有人能说清楚。我在想,这句话是不是与围棋有关联呢?  相似文献   

19.
盆景是再现自然美的工艺品,它的特点在于“以小见大”、“缩龙成寸”。树桩盆景以尺把高的树桩,使你如见参天大树;山水盆景以几块小石,使你如观万仞高峰;所谓“丛山数百里,尽在小盆中”。 我国1981年发行的《盆景艺术》(T.61)邮票表现的都是树桩盆景。今年发行的则是《山水盆景》(1996-6)邮票。  相似文献   

20.
老子的《道德经》中也体现了他饮食的智慧。在《道德经》第12章,老子说:为腹不为目。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贪求声色的悦目,只要填饱自己的肚子。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但肚子只有这么一点容量,所以圣人的饮食之道是吃饱肚子,还有基本上不寒冷,有衣穿,就行了。为腹是“以物养己”,就是用外部的事物来滋养自己的生命;为目是“以物役己”,用外面的事物来奴役自己,这就不对了。那就意味着人变成物化了,你喜欢金钱被金钱物化了,你喜欢美色被美色物化了,你喜欢喝酒被酒物化了,这就叫“为目”不叫“为腹”。老子又提出他饮食之道的另一点,即“五味令人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