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下,“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似乎已铁定成了一对“亲密敌人”。说它们是敌人,是因为许多人总认为,只要有“应试教育”就无法实现“素质教育”,而一提“素质教育”就得马上把“应试教育”踢开,永远别让它回来。说它们亲密,是因为人们一谈“应试教育”就必然提及“素质教育”,而一谈“素质教育”又绕不开“应试教育”,二者亲密得如同连体婴儿,相互都不愿连着,却暂时还分不开,可又必须得分开,分开了,又依然是同母手足,对立中有着统一。目前的“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似乎更像这种关系。  相似文献   

2.
在中学历史教材上,“左”与“有”多次出现.如“左派”、“右派”、“左翼”、“右翼”、“左倾”,“右倾”等,那么,它们各自的含义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3.
20世纪30年代“自由人”胡秋原同“左联”作家的论争是特殊时代的一场特殊论争。通过从政治立场和文学主张去审视“话语霸权”阴影下的自由人,发现他们作为主流文学之外的一群小资知识分子,不是“普罗文学”的敌人,也没攻击“普罗文学”。文章阐述了现代文学“话语霸权”的成因,力求再现论争的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4.
“氽”、“汆”和“籴”字形十分相近,又不常用,所以极容易混淆;其中的“氽”和“氽”简直像双胞胎那样难以分辨。不过,如果懂得它们都是会意字,认真分析一下它们的“成字原理”,也就不难辨清了。  相似文献   

5.
“圆规”和“芦柴棒”是借喻与借代纠葛的典型例子:有人说是借代,因它们直接用特征代替了本体:有人认为是借喻,理由是“圆规”和“芦柴棒”是分别借来形象地描述杨二嫂与包身工肖像特征的。两种观点谁是谁非呢?我们从借喻与借代的区别来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6.
“黎民”和“百姓”两个词现在通常指一般的人民大众。由于我国历史的发展沿革,称呼人民大众的词语很多,现摘举几例,以供大家参阅。史书记载,四千多年前,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他们同东夷一起打败了从南方前来进犯的九黎民族,并俘获了大量的敌人。这些俘虏便成了炎黄部落的奴隶,被称为“黎民”。如《诗·云  相似文献   

7.
陈小宝 《学语文》2006,(3):47-47
“同仇”出自《诗·秦风·无衣》“王于兴师,修我戈茅,与子同仇。”“敌忾”出自《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同仇”“敌忾”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成为成语。然而,各种成语词典对这个成语中的“敌”字的释义却很不清楚,对“同仇敌忾”这个成语的语法关系解释含混,导致整个成语的释义上比较模糊,影响了人们的理解,给教学造成了困难。请看:①《汉语成语规范词典》(张锐主编,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同仇:共同的仇敌;敌忾:对敌人的愤怒。指对共同的敌人抱着相同的仇恨和愤怒。②《新编成语词典》(赵晓红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  相似文献   

8.
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曹刿论战》中有一段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话:“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其中的“再”字,是“第二次”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中的“再”意思不一样。此外,古汉语中还有“二”、“贰”、“两”等.这几个词意义和用法有什么不同?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它们之间的差别。  相似文献   

9.
动词“整”、“搞”、“弄”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泛义动词,它们的用法有许多相同之处,在很多句子中可以互相替换,比如它们都有替代功能、关系功能,都可以带名词性宾语等。其不同之处是:使用地域上,“整”经常在东北地区使用和“异”则在中部地区使用频繁;句法方面来说,“搞”可以带动词性宾语。  相似文献   

10.
宗守云 《学语文》2005,(3):43-43
“公汽”、“公车”、“巴士”,都可以用来指公共汽车,它们都是“公共汽车”这个概念在向双音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它们有时候可以互相替换,如“我喜欢在公车上看风景或想事情……”“公车”如果换成“公汽”或“巴士”.都是可以说得通的。这样看来。“公汽”、“公车”和“巴士”这三个词语应该是完全等义的,是绝对等义词。  相似文献   

11.
“吗”和“嘛”都是语气助词,都读轻声“ma”,但两者的用法却完全不同。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它们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苏教版《向沙漠进军》一文首句是:“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课后就此设置的练习是:“最”表示沙漠危害人类的程度怎样?“之一”能不能丢掉?在教学中稍加引导,学生便不难理解沙漠对人类危害程度之严重,  相似文献   

13.
将“北京教育”改称为“首都教育”意味着什么?它们都是同一地区的教育。称谓的更改只是“异名而同义”呢?还是另有深意在?在新词汇蜂起的时代,笔者愿以学习的态度,试图品味一下“首都教育”这个新概念。笔者认为,将“北京教育”明确标示为“首都教育”,恐怕不能认为本来北京即首都,称之也无妨吧,这种想法未免过于简单。实际上,只有当“北京教育”向着“首都教育”的基本特质迈进时,才有必要进行更名。一般而言,“首都教育”应该有这样一些重要的特征:1.该教育应当是国家教育政策的典型体现。北京,是一个地区性的概念;首都,虽然也是一个地区…  相似文献   

14.
“东”和“西”都是方位词,它们是相对的两个方向。一直以来,“东”是被尊崇的,有朝气的;而“西”却是衰败的象征。  相似文献   

15.
“无所谓”和“没关系”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共同点。它们意义相似, “无所谓”是不在乎,没什么关系。“没关系”是不要紧,不用顾虑。它们都是三字结构的动词性短语,有较浓的口语色彩,都能在是非选择句中出现。如:  相似文献   

16.
王礼平 《学语文》2011,(3):53-53
“作”和“做”是两个很常用的字.但由于它们音同,有时意思也相同,或者字义相差甚微,我们常常将它们混淆.分辨不清到底是用“作”还是“做”?现在我们就此二字作简略分辨,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作”,会意兼形声字,从人从乍,  相似文献   

17.
以往俄国革命史的描写大都是围绕“布尔什维克”一党展开的,至于俄国的自由主义派别,似乎从一开始它们就是革命的对立面,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敌人,其特点是“软弱、保守”,以及对“沙皇专制政权很强的依附性”。一般的教科书对它的定性是“地主资产阶级的代表”,是“沙皇政府的同谋和帮凶”,这种简单的全称式判断和阐释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很难准确地描绘出俄国自由主义在革命中的动态的复杂图景。  相似文献   

18.
常见到“刹那”、“瞬间”、“弹指”、“须臾”等字眼,都是表示非常短暂的时间概念。它们到底指多长时间、相互之间是否有差别?  相似文献   

19.
不知从何时起,不准称“差生”,而要称“后进生”,理由是“差生”的称呼给学生定了性,“一棍子打死”,“后进生”则是“暂时”的,“动态”的,还可以赶上去。然而仔细一想,“后进生”与“差生”有什么区别?“差生”就不“动态”了吗?暂时差就代表永远差吗?要说“差生”的称呼给未成年人留下心理阴影,难道“后进生”就使人听着舒服?为使这一称呼更加“科学”,人们还作了各种探讨。比如,有人主张称“问题生”。不说学生差,也不讲某某后进,只是暂时遇到了问题。但是大家琢磨过没有,这“问题生”给人什么感受!你们没问题,就我有问题。我不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20.
“幽雅”与“优雅”这两个词真像一对双胞胎,它们俩长得非常相像,都有一个“雅”字,而且它们的读音又相同,意思又非常相近,难怪许多小朋友把它们认错、用错。例如:“园中的迎华亭、翠微阁古朴( ),别具风格。”在这里究竟用哪一个词语呢?是“幽雅”,还是“优雅”?似乎两个都可以用。那么这两个词语到底有什么不同呢?怎样分清它们呢?我们不仿仔细品味一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