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凡有些分量、有些“回声”的报道,特别是批评报道,都不可能是轻而易举得到的,必有记者的一番甜酸苦辣,这次采写“郎酒”报道,感受尤深。今年元月,当我从“中国质量万里行”组委会主任艾丰那里接受采写郎酒商标侵权案任务的时候,我就明确向他表示:关于假冒郎酒商标侵权案问题,我是一直在关注,手头掌握的情况也不少,可是问题也很复杂,这是个“马蜂窝”,所以过去迟迟不敢去碰。若能乘这次“中国质量万里行”东风,把问题捅开,广大消费者当然高兴,郎酒厂也会高兴。但是也要看到,这样必然会触及侵权者和搞假冒郎酒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2.
不久前,我采写的一组“加大打假治劣力度系列报道”,陆续在《义乌日报》上见报。该组系列报道是一组问题性报道,涉及敏感问题,篇目包括《假货从何而来》、《蓄意假冒为哪般》、《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等三篇。报道见报后,深受领导和同事的赞扬和鼓励,读者也十分关注,社会效果较好。 然而,回过头来想想该组报道的策划、采写过程,又深深感到采写问题报道十分艰难,责任也重大。因此,我认为,只要我们能辩证地反映事物,争取多方支持,这类敏感的问题性报道能够成功。 问题性报道反映的往往是当前社会和群众十分关  相似文献   

3.
湖南株洲市新闻图片报今年初设立了“新闻风险基金”,为采写批评报道而且报道属实的作者提供打官司的基金。这件事受到广泛的好评,这是自然的;但是,有些同志把它看成改革中一件意义重大的新事,对它在支持采写批评报道方面可能发挥的作用寄以厚望,我觉得实在有些天真。如果采写的批评报道属实,作者其实是不必  相似文献   

4.
湖南株洲市新闻图片报今年初设立了“新闻风险基金”,为采写批评报道而且报道属实的作者提供打官司的基金。这件事受到广泛的好评,这是自然的;但是,有些同志把它看成改革中一件意义重大的新事,对它在支持采写批评报道方面可能发挥的作用寄以厚望,我觉得实在有些天真。  相似文献   

5.
7月8日、9日两天下午,人民日报经济部举办了“搞活经济报道一招”演讲比赛。总编辑邵华泽和副总编辑保育钧出席了演讲会。经济部主任艾丰说,这次演讲会是为形成“百舸争流”、奋发争先的机制的一招儿。33位同志就提高报道质量、经济报道贴近群众生活、恰当触及经济工作的矛盾、抓好经济报道的拳头  相似文献   

6.
改革时代,新闻写作在不断创新。近几年来,一批新闻工作者的笔下,写出了一批“不伦不类”的新闻力作。这批力作,既非传统新闻学意义上的通讯、述评,也非新闻界近年流行概念所界指的“深度报道”、“立体报道”。以至擅写这类报道的人民日报经济部主任艾丰同志,出于慎重,曾著文表示,对这类报道属什么体裁,“连自己也说不清楚”。本文试图对艾丰同志“说不清楚”的这类报道,进行一些分析和探讨。一、理性报道:不容忽视的新  相似文献   

7.
我和肖林同志采写的《玛纳斯河谷的超生盲流村》,有幸被评为1988年度全国好新闻一等奖,我自然是很高兴的。朋友们都向我祝贺,我说内心话:“这次获奖是瞎碰的!”但认真想起来,获奖虽然事出偶然,但偶然中也存在着它的必然。这次能够获奖,总结起来是得益于我的新闻敏感和文字功力。  相似文献   

8.
(一) 我想说,记者采写李立科的成功,有“因人成事”的味道。李立科本人蹲点几十年,为民造福,与群众形成血肉联系,事迹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这首先给采写者以情感的激励,素材的充实,这是任何成功报道的前提。无论谁碰到都会唤起巨大的采写热情.李立科作为先进典型,得以在1990年末有系统有计划的宣传,这是陕西日报社委会决策的正确。过去,李立科也报道过多次,终因较零散而没有造成更大影响.这次报道,以系列报道的形式出现,造成比较大的社会反响,形成了舆论热点。凡事讲“天时地利人和”。如果没有李立科本人的生动事迹,没有报社的决策正确,采写者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主体精神的发挥将无所依附。我只所以强调后一点,是积自己从事新闻工作多年的体验,任何一篇有影响的报道,往往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署名者的背后有许多支持他们的无名英雄。我常想,这可能构成社会主义新闻的劳动特点,即有着鲜明的集体主义的印记.而这一点似乎被忽略得太久了.  相似文献   

9.
谈到这个题目,可能有人觉得奇怪,新闻报道要求不断出“新”,与周期有什么相干?其实,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为什么有些记者采写报道总是放“马后炮”,跟不上形势?为什么有些记者采写报道总是习惯于唱“四季歌”,内容老一套?为什么有些记者编辑花气力搞出的“得意之作”,过不多久又变成错的东西?产生此类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这与我们的记者编辑在采写新闻报道过程中没有注意研究和把握“周期”的客观规律是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蔡宁涛 《新闻爱好者》2010,(11):116-117
新闻角度是新闻记者在采访和写作中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和切入点。由于对事实的理解和认识不同,不同报道主体所选择的采写角度也不同。当代著名记者艾丰把选择新闻角度比喻为"挖矿”。  相似文献   

11.
我们采写的通讯《这个小康村评得实吗?》(载1999年3月15日《河北日报》第一版)继获得河北省好新闻特等奖之后,又获得第十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我们原以为要获得全国新闻界最高奖——中国新闻奖还是遥远的事,不料这次竟获了奖。高兴之余细想,这次获奖是长期生活积累和思索的结晶,也是对不辞辛苦深入采访的回报。 我们在群工部工作,经常深入农村采写反映农民呼声的稿件,熟悉农村的情况。近几年来,党中央一再强调减轻农民负担,但有些乡村干部采取多报村人均纯收入的办  相似文献   

12.
说实在的,有关这起案件的采写,我已经很疲倦了。这是一次历时5个月的“漫长”的采访,从今年5月初至9月下旬,断断续续的,我始终关注着和追随着这起上海地区最大的假冒名牌商品的审理进程。从第一篇《千里追踪假“力士”》,到此案审结判决后写的思考性文字3篇,在本报一共发了4篇报道,另在《人民警察》杂志上刊发的题为《告急:救救名牌》的16000字的长篇通讯里,假“力士”占了5000字篇幅。这就是我采写“力士”香皂假冒案的全部成果。如今,一审判决已经宣告此案降下帷幕,我那断断续续的采写已经划上句号。但当我应《新闻记者》杂志之约,撰写此文时,不得不将已经封存的采访笔记及刊发的文字翻将出来,追忆采访此案的前前后后  相似文献   

13.
我从事新闻报道十多年来,先后采写过外国专家、大学教授、特型演员、省委书记和资深的老将军,发表过20多篇报道,有多篇获奖。采写“大人物”,首先要消除“畏惧”心理,敢于采访,敢于报道。尽管他们有“来头”,与新闻界接触频繁,被报道的频率也高,但是他们还是乐意被采访报道的,我们不应该“怯阵”。  相似文献   

14.
2月 7日,我采写的长篇报道《琵琶才女何以走向自毁——中央音乐学院女大学生陈果成为邪教“法轮功”殉葬品采访记》,在解放军报和中国国防报同时刊发后,中央和地方报刊及海外媒体纷纷转载,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反响,受到上级机关和领导的好评,不少同仁也给予充分肯定。   一些同仁在给予热情鼓励的同时,对我是如何完成这次采访的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回想起这次采访的全过程,我想如果说这是一项特殊任务的话,那么这次采访就是一次并非常规的采访。   “常规思路”遭遇“闭门羹”   2月 1日,春节过后上班的第二天,编辑部决定对参…  相似文献   

15.
通过新闻报道进行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介一项重要的社会职能,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可靠保证。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明确肯定和支持新闻媒介开展舆论监督,新闻媒介也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和建设性的立场,对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进行揭露和批评,并指出解决问题的意向和途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是在舆论监督触及社会现实的过程中,新闻媒介因刊发批评性报道而招致诉讼官司的频率也越来越高,特别是自1998年“刘兴中诉《工人日报》名誉侵权案”和“陆俊诉《羊城体育》名誉侵权案”一审判决以来,有关单位抗诉、上诉的余波至今未平,成…  相似文献   

16.
一定要有全面的考虑赴广东采访组这次东西南北中采访,时间较紧,题目也大。因此最好在较短时间里,形成一个比较明确的主题,即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这样,采写中就要主动从容些。在去广州的飞机上,艾丰提出能否把文章的焦点聚在产权问题上。这正是广东人目前正在思考...  相似文献   

17.
7月8日、9日两天下午,人民日报经济部举办了“搞活经济报道一招”演讲比赛。总编辑邵华泽和副总编辑保育钧出席了演讲会。经济部主任艾丰说,这次演讲会是为形成“百舸争流”、奋发争先的机制的一招儿。 33位同志就提高报道质量、经济报道贴近群众生活、恰当触及经济工作的矛盾、抓好经济报道的拳头产品、扩大报道面、改进经济新闻的图片、加强经济报道的可读性、增加分析预测型的报道,以及解放思想、改进写作方法等等问题,提出了许多见解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不久前在新华社多功能厅召开了一个“中国质量万里行”新闻研讨会。“中国质量万里行”是中国当代新闻史上的一座丰碑,这次研讨会讨论的课题很多,但是批评报道几乎成了各个发言的一个共同话题,这种现象可能与“万里行”最使人注目的是它的批评报道有关,但是是不是与当前深化改革开放也有关系呢?深人改革开放呈现出极其复杂的局面,这一方面使批评报道显得更为必要,一方面使批评报道极其难于驾驭。在众多发言里,“万里行”组委会主任艾丰是唯一专门讲批评报道的。艾丰的工作和文章充满了实事求是的作风和辩证法的艺术,这篇发言和他实际组织的“万里行”一样,使他的这种特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批评报道怎样最大限度地引起社会的重视,对工作有所帮助,又能使各有关方面易于接受甚至于积极支持,“万里行”的实际工作和艾丰的发言始终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合适的度和各方承受能力、实际需要的切合点,“万里行”批评报道的成绩可以说就是这种思维方式、工作方法的成功。本期卷首发表了艾丰同志的发言,在深化改革开放的今天它可能会为读者研究和把握批评报道提供一个很好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土记者”采写“大人物”旺苍县委报道组何学元基层通讯员除了采写“本土”新闻之外,能否采写“大人物”?回答是肯定的。我从事新闻报道十多年来,凡是有这样的机会都不轻易放过,先后来写过外国专家、大学教授、特型演员、省长、省委书记和老将军,发表过20多篇报道...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新闻报道角度呢?《简明新闻学》中是这样解释的:新闻角度是新闻采写者在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时的着眼点。即从哪里入手来表述新闻事实,也可以说,新闻角度就是新闻采写的突破口或切入点。知名记者艾丰把选取新闻角度比喻为“探矿”。指出“新闻价值在事实内的蕴藏是不均匀的,有各种不同的‘矿藏’,选择好的角度,就是为了便于记者更迅速、更顺利地开采这些价值。怎样才能写出好的报道,找准新闻报道角度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