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社会课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生存、发展中所面临的重大难题。其中,尤其要让学生了解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对于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具有参与力所能及的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能力。使学生从小认识环境、热爱环境、自觉地保护环境,形成正确的环境意识。那么,如何帮助小学生学习环境科学,把环境保护教育逐渐渗透进孩子们的心灵中去呢?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也产生了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一系列负面的问题,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家园.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加强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和加强环境科学知识的教育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搞好环境保护,除了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采取科技措施治理日益恶化的环境,加强环保监测等手段外,更重要的是强化环保教育,提高全体国民的环保意识。本文就如何结合学科特点,挖掘和发挥物理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因素,将环境教育渗透到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之中,通过物理课堂教学、物理习题教学和各种物理课外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学会用理性的眼光看待环境,树立起强烈的环保意识,自觉地热爱环境和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3.
当前,环境保护问题被广泛关注起来,为了增强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要积极渗透保护环境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注重开展生物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保护环境的活动中,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组织学生探究与保护环境有关的生物实验,起到渗透环境教育的作用,使学生懂得如何保护环境,从而实现渗透环境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正>环境意识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水平,即环境价值观念,包含有心理、感受、感知、思维和情感等因素;二是指人们保护环境行为的自觉程度。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学校教育常常提到要保护环境爱护家园,小学教师只有从理论上了解其内涵,才能适时、恰当、有效地渗透于文本教学,使学生从小树立环境意识,提高对环境的感知及保护环境的自觉性。现在笔者就西师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中如何渗透  相似文献   

5.
龙梅 《中学教学参考》2009,(23):115-115
在中学各学科中,生物与环境是紧密联系的,生物与环境教育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一切生物和环境之间都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所以一旦生物所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生物(包括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将受到阻碍,受到威胁.因此,保护环境、优化环境和使整个生物界得以延续生存和发展成为我国及全世界都非常重视的问题.全世界积极行动起来,采取各种形式、各种活动惊醒世人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及紧迫性.中学阶段正是人生观、道德观形成时期,中学生物课又与环境知识紧密相连,因此,中学生物课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渗透和培养中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重任.  相似文献   

6.
活动目的: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日益恶劣,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是全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通过主题队会,使学生增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活动准备:1.学生课前收集资料。2.各小队编排活动中穿插的节目(节目内容要紧扣主题)。  相似文献   

7.
作为现代的社会公民.具备一定的环境保护意识是十分重要的。环境保护政策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保护环境已经走进我们的教育领域。在相关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化学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和环境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戴涵宇 《考试周刊》2010,(15):186-187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类以其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推动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公害,以及破坏自然环境的隐患.所以人们必须树立环保意识,形成力量,共同保护人类的生活环境。但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匮乏.使得在化学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刻不容缓.本文通过具体事例说明如何将环保教育渗透到化学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增强学生对环境的忧患意识,并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例中来.树立起保护环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相似文献   

9.
襄樊市城乡居民环境意识差异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襄樊市城乡居民对环境保护及其重要性、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保护环境的责任、环境保护知识与行为等方面的认识都有较大的差异.城镇居民的环境意识明显好于农村居民.尽管城乡居民的环境意识都有较大的提高,但环境保护行为滞后.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及环境正在急剧发生变化,我们在努力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世界的同时,也在加速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每个人都想生活在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环境里,享受高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然而我们在不经意间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使人们感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为此本文提出了对中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增强环保意识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并且提出通过课堂渗透、开展主题活动、加强实践探索活动、结合家庭社区等措施来增强中小学生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11.
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全球性的关注。要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首先从学生抓起,在中学地理学科中普及相关的地理环境基础知识.使学生对如何利用环境、改造环境和保护环境有基本的了解和认识,本文就高中地理课程中引进环境教育做如下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2.
活动目标: 1.通过图片、故事、实例等教育孩子,引导孩子认识破坏环境的严重性,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使孩子知道破坏环境是违法的行为,保护环境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3.尝试用多种形式进行环保设计制作,树立幼儿自信心,培养合作意识.  相似文献   

13.
本校所在鳌江镇是浙南著名商埠和交通、经济、金融中心,在鳌江镇加速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环境教育与治理一时难以同步配套,学校周围的环境优化问题较为突出。1998年5月,我校绿色教育工程就全面启动。经过一年多来的教育活动与实验探索,初步构建起小城镇学校环境教育的模式框架,摸索了“全面渗透、自然结合”的教育运作方案,并取得了较好成果。一、环境教育的模式框架 1.目标定位——知识奠基,培养意识环境教育的目的是借助教育手段,使学生认识环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了解环境存在的问题和保护环境的方法,获得有关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养成对待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成长为21世纪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人才。  相似文献   

14.
环境教育:一个广受关注的教育领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环境教育:一个广受关注的教育领域●何齐宗人类活动造成的对环境的破坏已经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随着当今世界环境问题日益恶化,人们愈来愈意识到这是关系人类生存和未来的大问题。为了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有效地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质量,“环境教育”这门新的教...  相似文献   

15.
郑荣亮 《考试周刊》2010,(46):131-132
一、活动目的 通过列举污染源,学生更清楚当前环境的不尽如人意,保护环境刻不容缓,从而使学生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他们动脑筋,想办法,积极讨论保护环境的措施,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6.
<正>环境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每一个公民都应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地理教材是以地理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作为线索来确定的教学内容的,亦即要求学生认识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通过利用环境中的资源(包括能源)来发展生产的。所以,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向学生灌输科学的环境意识,使他们具有良好的环保意识,并能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把这种良好的意识转化为实际的行动,最终使他们成为  相似文献   

17.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追求.事实证明,环境问题的缘由主要是人们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不合理利用以及破坏,而人们对环境的损害行为从根本上说缘于其对环境缺乏正确的认识.因此要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促使人们正确认识环境与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使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教育是一条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追求.事实证明,环境问题的缘由主要是人们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不合理利用以及破坏,而人们对环境的损害行为从根本上说缘于其对环境缺乏正确的认识.因此要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促使人们正确认识环境与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使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教育是一条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阶段目标】 1.按计划积极主动开展调查,搜集相关资料。 2.初步学习资料筛选、资料分类、资料分析的基本方法,为展示汇报成果做准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 3.通过调查,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以及人们为保护环境所作出的努力,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环境问题已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何保护环境,恢复生态,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新的地理课程标准以资源、人口、环境为中心,围绕可持续发展进行探讨,能够使学生全面了解人类面临的种种环境问题,树立人与自然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学生正确环境观及全球意识,并能自觉地保护环境,改善环境。地理教师也有责任和义务担当起提高全民族环保素质的教育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