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社会一体化理论,是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筒要概括。其基本方面包括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及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协调,教育内容与社会要求的关系,社会成员与教育对象角色的联通,社会支持、作用和参与教育的过程和途径等。对这些基本方面与相互联系进行科学分析、概括和阐述,才可正确认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能够弥合智能技术生产与教育应用的线性两分割裂状态,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场域意向性之间的互通与平衡,有效规避与控制智能技术异化教育的风险。通过对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进行价值透视,结合芬伯格的次级工具化理论对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发现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通过“系统化、中介化、职业化和主动性”四个环节的作用,能够逐步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场域中完成社会化改造。基于此,在未来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的发展中,应健全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试点机制,建构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伦理框架,保证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的全过程受控,打造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治理循环圈,进而推进智能技术应用于教育的负责任创新。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高职教育社会选择的含义,指出了高职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选择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分析了高职教育的社会选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高职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与社会选择相融合,并提出了高职教育与社会选择融合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日益成为一个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的实践领域。教育的先导性意味着教育日益成为引领社会前进的力量;教育的全局性意味着教育与社会的各个系统和部门之间,与千家万户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的关联;教育的基础性意味着教育是社会各项事业存续和发展的前提与必要条件。无论是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上看,  相似文献   

5.
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变革中的社会实践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变革中必须树立社会实践观念,教育目标要具有层次性、社会现实性,教育途径和方法要增强社会实践性,教育内容要具有社会适应性,教育过程要具有可选择性。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教育史上,各种教育功能理论可谓形形色色、丰富多彩,但在教育发展的各个不周的历史时期,又有其具有代表性的并在某一历史时期起主导作用的理论主张与理论流派。在古代社会,为巩固社会政治制度服务是学校教育的主导性功能,教育为个体发展服务的功能是附属性的功能,是由社会需要规定的。近代社会,强调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的观点各执一端,互不相让,产生了激烈的冲突与对立。在现代社会,不同的教育功能观都期望调和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的分歧,做到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二兼顾。双方在相互论争中相互借鉴,成了教育功能观不断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7.
我国近代社会教育思想观念的产生与发展,与日本社会教育思想的影响有着重要的关系,日本社会教育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影响着我国社会教育理论与事业发展的范围与程度。回顾日本社会教育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与影响,对于我们认识社会教育,重视社会教育的研究,发展社会教育的理论与事业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教育创新:从“存储”到“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没有人能够否认教育与社会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中,教育是缺乏自主性的,是依赖社会而生的。布迪厄因此下结论说,教育是社会化再生产的工具,是促进社会整合和有序的特别处方。从教育的历史演变来看,教育的变革力量从来不是来源于教育内部,而是出自于社会变革的激发,出自于社会对教育的全新的期待。反过来言之,单纯地在教育内部掀起一场变革,其成功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教育深深地扎根于其所生存的社会环境、社会机制中。如果宏观的社会机制、社会结构不变,或说没有为教育的变革提供一个良性的外部条件,教育变革就只能止于一种近乎乌托邦式的教育理想,成为一则美丽的童话。当然这样说并不是表明教育不能反作用于社会,教育具有这样的能量。然而,与社会的约束和制约相比,这种反作用的力量贡献要小得多。因此,基于教育与社会的这样一种互动式关系,基于中国这样一个特别的意识形态语境,  相似文献   

9.
姜南 《煤炭高等教育》2005,23(6):118-118
一、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要与社会生活接轨。教育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必须配合一定的利益导向,否则就无法形成健康的社会心态。“教育是一种导向,但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就是导向。”所以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应当与社会生活接轨,充分考虑社会生活的导向作用,并以此来落实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社会生活接轨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大学生广泛地参与社会生产和其他社会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使青年在与社会的接触中不断增加对社会的了解,从而认识自我,找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逐步实现社会化;另一方面,又可以学到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准则,增强劳动观念,掌握劳动技能,  相似文献   

10.
教育程度与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互为因果、互相强化,教育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人们的职业位置。社会差距在扩大,教育成为初始人力资本的主要源泉,成为人们现实职业期望、获得社会地位升迁的主要渠道。本文针对中国当代社会的十大阶层,提出制定支持不同社会阶层发展的政策和成人教育方针。21世纪的教育将从业前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社会分层现状需要政府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广泛开展提高普通社会成员(尤其是弱势群体)竞争能力和技能的教育与培训。  相似文献   

11.
构建和谐社会的教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应包括四个方面: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的自我发展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教育与社会密切相关,社会发展依赖于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于社会应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作为人与社会关系的中介的教育,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观,坚持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的价值观。坚持可持续的教育发展观,实现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魏政 《教书育人》2002,(9):40-41
《学会生存》在总结当代教育特征时认为,有三种新的现象,其中之一就是社会拒绝使用学校的毕业生。该书指出,在过去,社会的进展是缓慢的,因而也容易自动吸收教育成果,至少可以设法去适应教育的成果,但今天情况不是这样了。教育系统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需求。它所教育的人没有受到恰当的训练,因而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当这种体系所授予的资格和技术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时,社会便会出示黄牌,最后是红牌。或许有人会说,这是终端教育、准终端教育的事,与基础教育无关。殊不知,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早在基础教育中已萌芽了。如…  相似文献   

13.
在教育与社会需要之间一直存在着争论,围绕着“顺应”与“引领”,人们各执一词。一味地顺应可能会导致教育的“去教育性”和“反教育性”,导致市场的“无序”和“失德”。从教育实践的超越性、学前教育的专业性、社会需要的自利性等来看,教育也有必要对社会需要进行引领,主要体现在关注社会的现实需要与研究课程及专业标准两方面。  相似文献   

14.
教育是社会的产物,其发生和发展只能在社会背景中才能得到说明。教育本身又是一种社会现象,也只能在社会历史中得到解释。归根到底主运用语境分析方法,将教育作为一种本置于产生它的社会大背景中加以考察,提出“社会语境”和“教育语境”的概念,初步探讨了它们的结构,进一步揭示了社会语境作用于教育的内在机制和教育语境自我保存与自我更新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5.
教育与社会阶层结构的互动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与社会阶层结构是一种非线性的互动关系。一方面,教育对社会阶层结构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这不仅发生在教育的纵向差异对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影响上,而且也发生在教育的横向差异对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影响上,另一方面。社会阶层结构也同样影响着教育的公平和受教育者的入学机会、学业成就等。而教育与社会阶层结构的这种双向互动关系则充分体现在弱势群体的社会流动与教育这一关系范畴中。  相似文献   

16.
《中国成人教育》1997,(7):34-34
湖塘镇谱写教育现代化新篇章江苏省武进市湖塘镇,先后两次被评为"中国乡镇之星",是江苏省"百家名镇"。在经济和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湖塘镇积极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湖塘镇的教育现代化工程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教育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规划被纳入全镇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九五"规划之中,使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二是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做到学校教育现代化与社会教育现代化"双轮驱动",交相辉映,职工教育、妇女教育、老年教育与学校教育一样蓬勃发展。使全镇的每一个公民,从小到老,都能在全镇教育的坐标…  相似文献   

17.
从教育经济学角度来看,教育经济效益至少包含两层含义:(1)教育领域中的投入与产出(所费与所得、消耗与成果)的对比关系。(2)教育产出(所得成果)必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生产的产品符合社会需要才是有用产品。教育产品只有在数量、结构、质量等方面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才能使教育的经济效益得以实现。故教育的经济效益不仅强调教育的投入和产出比,而且更强调教育产出的社会需要程度。尽管教育投入和产出之比是构成教育经济效益的基础,但其本身并不就是效益。如果教育产品不为社会所需要,那么,…  相似文献   

18.
面向学习社会教育理论的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理论受学习社会的理念和实践的影响已经发生了嬗变,具体表现在理论取向、研究重点和任务等方面。教育理论以关注人的生命价值,把人在学习过程中自主、自觉和自为的价值贯穿在教育原理之中;研究人的终身学习过程,围绕人与社会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来建立教育理论;强调教育理论要直接面向教育实践,加强与动态发展的教育实践的联系,进行事实研究为教育理论提供有力支撑。解读学习社会的内涵发展,审视学习社会对教育理论的各种新挑战,把握嬗变的动态,教育理论才能指导学习社会建设和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19.
怎样使学生处理好与社会的关系,并立志献身于社会,是初中政治教育的一大重要课题,也是一大难点,既使教师引导了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地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因为学生今后还要立足于社会,个人价值最终还是表现在与社会的关系上。教育学生正确处理与社会的关系,给学生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足够的营养,那就是教育学生树立为社会尽责任的意识,让学生始终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人,是社会的主人,自己的一切与社会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0.
教育平等是社会平等的一个子系统,它包括教育机会平等、教育过程平等、教育结果平等。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使得我国的“教育平等”有了自己的困难和问题。现实社会中社会不平等的存在,使得教育平等只能成为一个悖命题,教育的不平等才是永恒的主题。人们对教育平等的渴求,更多地反映的是对社会正义与公平的渴求,其实是在追求“教育公平”而不是“教育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