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信念的功能在于使主体把握自身思想和行动的标准和原则。它主要分为认识功能和实践功能。它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的主观根源,是推动人们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精神动力。同时,信念的功能也具有二重性,所以要树立和坚持科学的、正确的信念,而摒弃那些非科学、错误的信念。  相似文献   

2.
康德哲学作为理性主义哲学和意志主义哲学的共同源头,对黑格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黑格尔也对康德哲学进行了理性的批判,这主要体现在黑格尔对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的批判上,被称为"批判的批判".  相似文献   

3.
信念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观念和范畴,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没有专门的论述,但它已在心理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诸多认真以及现实社会中广泛地运用着。我们从哲学的层面上来对信念范畴进行有益的研究和探讨,不仅有利于把握信念的本质和基本特征,澄清理论上的误解,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树立社会主义科学信念观,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4.
信念的功能在于使主体把握自身思想和行动的标准和原则。它主要分为认识功能和实践功能。它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的主观根源 ,是推动人们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精神动力。同时 ,信念的功能也具有二重性 ,所以要树立和坚持科学的、正确的信念 ,而摒弃那些非科学、错误的信念。  相似文献   

5.
康德认识论思想是近代西方哲学中最为严谨缜密的认识论思想,在康德认识论模式的观照下对人的感情进行分析和考察,即在对人心中普遍存在的关于感情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作出合理的说明,以及在感情领域是否存在推理的知识做—个尝试,这无论是对康德认识论的扩展还是对人感情世界的反思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哲学视角的形成经历了理性理想主义、理性现实主义、人本学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四个阶段,最终形成了以实践作为出发点,以理性范围作为其包容范围的实践理性视角。  相似文献   

7.
信念与健康     
张其纲 《老年教育》2006,(11):52-52
退休之后,许多疾病趁机偷袭,健康每况愈下,去了几家医院治疗,效果都不明显。后来我发现,这些疾病竟然源于空虚与无聊,失去精神支柱所致。退休前我是教师,笔墨支撑着自己的人生,退休后弃笔赋闲,疾病乘虚而入。我决定,在遵医嘱治疗的同时,重新扬起生命的风帆。退休之后,许多疾病趁机偷袭,健康每况愈下,去了几家医院治疗,效果都不明显。后来我发现,这些疾病竟然源于空虚与无聊,失去精神支柱所致。退休前我是教师,笔墨支撑着自己的人生,退休后弃笔赋闲,疾病乘虚而入。我决定,在遵医嘱治疗的同时,重新扬起生命的风帆。  相似文献   

8.
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信念形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改革能否落实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关键,是信息技术教师是否拥有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相一致的教育信念。而分析影响信息技术教师教育信念的形成因素,是找到促进信息技术教师教育信念变革的有效策略的本源性保证。文章构建了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信念与其形成因素之间的关系模型,并对文化环境、教育培训、自我反思等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教师信念是教师在教学情境与教学历程中,对教师角色、教学过程、课程、学生等相关因素所持有且确信的某种理论、观点和假设,其范围涵盖教师的教学经验与生活经验,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它影响着教育实践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信念的形成有多种因素在起作用,包括个人生活经历、学校文化和自我反思.  相似文献   

10.
教师信念是教师在教学情境与教学历程中,对教师角色、教学过程、课程、学生等相关因素所持有且确信的某种理论、观点和假设,其范围涵盖教师的教学经验与生活经验,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它影响着教育实践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信念的形成有多种因素在起作用,包括个人生活经历、学校文化和自我反思。  相似文献   

11.
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研究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翻译主体的研究话题往往在讨论谁是翻译主体,目前有四种看法,即译者;原作者与译者;译者与读者;原作者、译者和读者[1]。几种看法之中都含译者在内,可见对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研究已备受关注。在以译者为翻译主体的中心地位的基础上,提出“译者的信念”这一说法来表述在翻译过程中、翻译实践中,译者的信念,即翻译者本人的翻译观、语言观、文化态度以及对译者自己的认识等内在的坚信不移的看法和认识,影响译者选择译本、翻译宏观和微观策略、译文表现风格、手法等几乎一切方面的选择过程,它是译者进行翻译活动和实践的内在支点和决策力量。本文作为一种初浅的讨论,仅作为笔者对译者作为主体的研究的一种主观性思考。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律信仰是其内在要求,其必要性表现在它是民众守法的内在动因,是执法者公正执法的主观需要,是市场经济建设的精神基础,是法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教学观念向教学行为转化的理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观念向教学行为的转化并非应然的直线式运动,而是曲折复杂的,其中既包含了教师的主体性要求,又渗透着教师所用认识工具的影响,还会受到许多外在因素的制约。根据认识论和当代思维学等相关理论,本文分析了教学观念向教学行为转化的历时态结构,认为教学观念向教学行为的转化可分为理解、评价、选择、践行四个相对的阶段。  相似文献   

14.
教学观念向教学行为的转化并非应然的直线式运动,而是曲折复杂的,其中既包含了教师的主体性要求,又渗透着教师所用认识工具的影响。还会受到许多外在因素的制约。根据认识论和当代思维学等相关理论,本文分析了教学观念向教学行为转化的历时态结构。认为教学观念向教学行为的转化可分为理解、评价、选择、践行四个相对的阶段。  相似文献   

15.
信仰危机·信仰对象·信仰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仰危机是一种精神现象 ,是社会变革在观念层面茫然状况的反映 ,也是个人生命价值追寻中的迷失。信仰危机发生相关的有两个主要方面 :一是信仰对象的统摄性 (权威性 )削弱或丧失 ,二是信仰方式扭曲或倒错。在与信仰对象超越性有关的“总的假设”论证中 ,明确研究定位是首要的 ,即必须明确信仰不是认识 ,所以不应当、也不可能在认识论中解决信仰和信仰危机问题。引起信仰方式扭曲或倒错的主要原因是 :信仰方式与信仰对象、信仰观念、社会基本制度的不契合。反省已有信仰方式的缺陷 ,及时进行调整修补 ,减少盲目性和绝对化 ,是舒缓和解决信仰危机的一个有效路径 ,同时亦有助于信仰主体及信仰观念的提升 ,对社会信仰重建具有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一个人需要信仰,一个国家需要信仰,信仰是成“人”之基、立国之本。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出现了青少年的信仰危机,表现为信仰的缺失、科学信仰的迷失和主导信仰的动摇。走出信仰的危机.必须重塑青少年的信仰教育,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主导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的统一;在教育内容上,强调回归生活;在方法上,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信仰教育真正成为主体的理性自觉活动。  相似文献   

17.
李洪星 《中国德育》2007,2(11):8-10,13
当前我国由经济体制改革主导的社会转型,使传统的信仰方式和信仰教育无法适应急剧变幻的现代生活。由此带来的信仰危机和信仰教育危机一度成为困扰当代人的难题。为此,必须肃清关于信仰及信仰教育的种种误区,从哲学上对什么是信仰、信仰对人的意义以及信仰是否可教等命题做出令人信服的解答。  相似文献   

18.
现代图书馆的理想、理念与观念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理想、理念和观念导入,回溯图书馆理想、理念和观念演变的内在结构与逻辑主线。总结图书馆理想、理念的产生和发展规律,探讨当代图书馆理想、理念和当代图书馆的观念,以及观念更新的动力来源。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知和行的辩证关系的视角浅析《圣经》中信和行的内在关系,并适当地用中西比较的方法来加以论证,从而进一步强化了知行的哲理思辨。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信念是当前大学生信仰的主流,然而"90后"大学生则出现信仰危机现象,信仰呈现多元化、突出功利化、面临世俗化。文章通过对大学生信仰危机的成因分析,提出大学生信仰教育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营造信仰教育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