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49年是我难忘的一年.这一年我冲破黑暗,投身光明,从此生活在灿烂的阳光下;这一年,我生平第一次公开称呼"同志"!公开我中国共产党员的身份.许许多多志士用鲜血缔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正是诞生在这一年.  相似文献   

2.
我第一次写皮皮鲁和鲁西西是在1981年春节.1976年至1988年,我和父母"两地分居".我在北京,父母在山西省省会太原市.这期间的每年春节,我几乎都去太原与父母团聚过节.  相似文献   

3.
我生于1943年,1949年上一年级,一共上了6年学.1956年,我过早地离开父母离开家门去当学徒,我当学徒的地方叫木岱,当时我13岁.木岱离县城有80多里路,都是山,没有车,走了八九个小时.  相似文献   

4.
三十八年过得这么快! 三十八年前,我还是宜昌市饮食公司的一个21岁的小办事员.当恢复高考的消息刚刚传来时,我并没认为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原因有三:一是我的父亲是右派.为此我母亲和我父亲离了婚,一人带着我们三兄妹生活多年.1977年右派尚未平反,仅政审这一关,就让我没了上大学的念头.二是我仅有初中未毕业的学历.这要多说几句:1971年我上初三时,宜昌市商业系统委托宜昌商校到宜昌各中学毕业班中招工,在商校培训半年后就可参加工作.为了逃避今后上山下乡的“知青”命运,我报了名.班主任知道后,急急地来劝阻我.  相似文献   

5.
10年前,1995年11月5日,我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韬奋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在这次会上,我从党和国家领导人手中捧回了中国韬奋新闻奖的奖杯和奖状.10年后的今天,我又有机会参加纪念邹韬奋诞辰110周年的大会,这是我一生永远无法忘怀的荣幸.我的荣幸可以说是从我的上一代开始的.  相似文献   

6.
吕芃 《青年记者》2008,(10):46-47
我参加新闻工作的时间加起来刚好15年.我和新闻的关系可以分为我作为新闻受众的前15年和作为新闻工作者的后15年.既然没有资格夸耀.我如何做好了新闻",那就老老实实地说说"新闻如何影响了我".  相似文献   

7.
痛悼曾功     
佟曾功同志年长我七岁.他1944年毕业于北京第四中学,我则于1947年考入该校读高中.1948年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并于1950年毕业于北大图书馆学专修科,我则于1952年考入北大图书馆学系.  相似文献   

8.
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2008年我就已经跨入不惑之年.2010年,我在图书馆工作了整整20年. 月夜,推窗而立.我想:也许,该是"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时候了. 我是1990年7月从四川大学图书情报系毕业的.四年的大学生生活,心底留下了很多美好的画面.而学校图书馆是其中最美的一帧.  相似文献   

9.
相比我的2009年的一地鸡毛,和2010年的人生十字路口将错就错的选择,2011年于我,是一个平凡正常的一年. 当然,从不平常的悬崖边,到人生的十字路口,到回归正常而平凡,这中间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心力才能做得到啊.我做到了.虽然头发也因此更加斑白. 2011年,我架起了需要的桥,下定了韧性的锚,并把游丝抛了出去,虽然,还尚未抓住要的东西.  相似文献   

10.
孙殿仙 《青年记者》2012,(10):36-38
我是一名年逾八旬的退休小学教师,家住栖霞市庙后镇骂阵口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烽大硝烟中,我读了6年小学.从5年级开始我就给报纸写稿子.但因文化水平低,写的稿子缺头少尾,连写3年都成了废品. 正在我一筹莫展,心灰意冷,想打退堂鼓之际,《大众日报》编辑同志给我寄来一本《青年记者》,我反复阅读,爱不释手.在她的谆谆教诲下,我又鼓起勇气,重新拾起了笔.从前我是个连新闻的五大要素和什么是消息、通讯、故事都一窍不通的门外汉,逐渐开窍入了门.时而有一些“豆庸块”、“火柴盒”见报.  相似文献   

11.
2012年2月2日,在吉萨的斯芬克斯广场,我从容地作完一次出镜.在我身后是上千名抗议的群众,声讨前一天晚上在塞得港球赛中导致74人死亡的肇事者.这是2010年10月16日我成为一名中东地区的新华社视频记者以来所做的一次普通采访.回首这一年多,我着实不敢说我在新闻上有什么作为,但作为一名视频记者,我确实收获了很多.  相似文献   

12.
永远忘不了1977年这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我三十而立,这一年8月我生下了小女儿,这一年家里三姐弟同时备战高考,这一年我周围的高龄考生全部落榜,这一年有太多的艰辛故事…… 我是66届高中毕业生,是年龄最大的老三届.那时候,国家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中去,去消灭“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体力与脑力劳动差别”.1969年1月,在一片“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热烈口号声中,我奔赴遥远的海南琼海建设兵团,在那里割胶种地、生儿育女.那个曾发誓要当一名杰出的“物理工程师”的我,只好默默地将这个奢侈的梦想珍藏在心底.  相似文献   

13.
1998年,我写出了14万字的<史量才--现代报业巨子>的书稿,想请老前辈给我题写书名.我先找到王维老,王维老再三推辞,他给我介绍了夏征农.就这样,我认识了夏老.以后,每逢夏老生辰,我都会前往向他祝寿.可是,2008年10月4日,革命老人夏征农走完了他"半是战士半书生"的人生路,永别了我们.  相似文献   

14.
羁绊·禅心 2003年,我的孩子降生,这一年,我也迎来了自己人生的转折点——我有幸进入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孩子出生的情形,至今我记忆犹新.看到孩子的第一眼时,他正沉沉睡着,那一刻,孩子仿若一块纯洁质朴的美玉,我似乎看到他身上有一种不可逼视的神圣光芒;那一刻,我几乎顶礼膜拜;那一刻,我诚惶诚恐,唯恐不能教子成才.孩子,成了自己的终生羁绊.也正因如此,进入出版社以后,我走上了买书——编书——策划家教图书的发展轨道. 2010年,"开心妈妈"屈开老师来到桂林讲座,我慕名前去邀稿,进而与屈老师结成忘年好友.屈老师当时腰椎已经很不好,我去的时候她甚至是卧床和我交谈的.但是,当她讲座时,面对台下家长一双双期盼的眼睛,她似乎完全变了一个人,神采飞扬、激情四射.在带给别人快乐的同时,她也在享受自己的快乐.她的讲座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位家长,使那些心中充满困惑的家长得以顿悟,也使我更了解了传道解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感受中国的地位与差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家都会感觉到中国崛起的影响 吴建民 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我就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去了联合国工作.那时到美国的超市去看,真是羡慕的不得了,当时我想中国人哪一天才能发展到这种程度,我这辈子怕是看不着了.那年我32岁.我在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前后工作了十年,第一次是1971年到1977年,那时在美国根本看不到中国货.  相似文献   

16.
<正> 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专职研究人员.1985年9月到1986年1月,我参加中央机关讲师团来到安阳,经有关方面联系,我进入安阳师专教师参考资料室(以下简称资料室)阅读与写作,在这段期间,除了节假日和出差以外,我每天必到.资料室成了我最理想的阅读和写作的场所.我去过许多大大小小的图书馆,唯有这个资料室给我的印象最深刻、最美  相似文献   

17.
1997年8月,在人民日报社工作3年后,我调到教科文部体育组.我并不是体育迷,但从此和体育报道结下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30年,我只赶上头十年,1990年6月就离开了编辑岗位.那十年里,我在中国青年出版社编了两年书,主编了四年<青年文摘>,后来到工人出版社当了四年总编辑.  相似文献   

19.
2016年10月,我应湖南城步县的邀请,重走长征路,追忆红军老英雄.这次活动,不仅让我看到了红军长征经过的湖南邵阳城步县的巨大变化,而且让我再一次深深回忆起当年的老上级——传奇式英雄邹毕兆. 制造“玻璃杯”的红军英雄 1949年10月,我就认识了带领我们南下的湖南邵阳军分区第一任司令员邹毕兆.当时,我16岁,是中共邵阳县委秘书处的干事.我曾经给他送过机密文件,参加剿匪,听过他的报告.1961年,邹毕兆转业到地方任中共邵阳地委副书记,我调到邵阳地委任常委秘书.三年后,我调任邵阳县委副书记,他经常来检查指导工作.我在邵阳几十年,却很少听他说过自己的英雄事迹.我只是抄写干部登记表时,才知道他竟然是荣获三等红星奖章的红军英雄!  相似文献   

20.
周国芳 《青年记者》2016,(13):43-44
2月28日,作为齐鲁晚报2016年全国两会报道团队的一员,我第一个到达北京.去梅地亚中心拿会议请柬、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培训,虽然距离两会开幕还有几日,但那时的我们早已进入媒体人的“两会时间”. 今年是我入职齐鲁晚报的第二年,很幸运,我参与了两次全国两会报道.与前辈们比,我是个初出茅庐的新闻“菜鸟”.2015年3月,我清楚地记得,一通电话打来:“明天晚上来北京,跑政协,没有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