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教学案情在《氧化还原反应》一节的教学中,笔者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教学。即通过复习初中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为例,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并指出氧化剂、还原剂,然后让学生发现这些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指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并指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进行的。再通过元素化合价变化,导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继而从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确定氧化剂和还原剂。在讲解  相似文献   

2.
一、教材特点(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把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安排在《卤素》这章里讲述,是由于这章介绍的氧化还原反应较多,客观上有从本质上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需要,并能加深对卤素和其他元素化合物性质的理解。氧化还原…  相似文献   

3.
氧化还原反应是高考考查的热点和重点,在高中化学教材中有三部分内容涉及这一知识点,《必修1》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概念,《必修2》和《化学反应原理》涉及氧化还原的拓展知识,以及原电池和电解池的相关知识,复习这一部分内容时一定要将这一内容整合,使其一体化,这样才能运用自如.  相似文献   

4.
氧化还原反应的专题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氧化还原反应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由于这部分知识在课本中出现的比较分散 ,且学生较难理解 ,为让学生达到系统掌握的目的 ,我对这一部分知识进行专题复习 ,写出来供大家参考。一、《考试说明》的要求( 1 )理解氧化和还原、氧化剂和还原剂等概念 ;( 2 )能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 3)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二、明确概念 ,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对立统一性氧化还原反应定义 :一种物质被氧化 ,同时另一种物质被还原的反应 ,称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概念及关系见附表。附表…  相似文献   

5.
杨素平 《甘肃教育》2008,(20):46-46
高中化学第二册《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一节,既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又是难点。现行课本和教辅书中的几种配平方法,大多步骤繁杂,学生不易掌握,特别是那些反应比较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学生更是感觉无从下手。下面笔者就介绍一种比较明了、简捷的方法——“基础物质”配平法。  相似文献   

6.
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之一,在金属冶炼、电解、电镀工业的应用也极为广泛.金属锈蚀、燃料燃烧等,其原理也是氧化——还原反应.一、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从得失电子的观点来看,可以把化学反应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失去电子和得到电子所引起的,这就是氧化——还原反应;一类是在化学反应里不发生得失电子的变化的,叫做非氧化——还原反应,在化学反应里,失电子的变化,叫做被氧化;得电子的变化,叫做被还原;由于电子转移而引起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相似文献   

7.
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教材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氧化”与“还原”及“氧化剂”与“还原剂”的概念混淆不清,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没有明确认识。对这个问题不少同志进行过研究,但研究的角度不一,深浅各异。下面从内容方面对这节教材进行简要剖析。一、本节教材的科学性: ①氧化——还原反应  相似文献   

8.
在我们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书写氧化还原方程式时,经常遇到这样一些氧化还原方程式:说它简单,中学化学教科书上没有;说它复杂,《无机化学反应手册》上也找不到。我们暂且把这些氧化还原方程式,叫做“简单的氧化还原方程式”。如何正确书写出这类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是高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难点。经过几年教学总结,发现有规律可寻。在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一般情况下,被氧化和被还原的元素,在反应后要变到其“相邻”的常见化合价。需要说明  相似文献   

9.
《考试大纲》要求: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掌握重要的氧化剂、还原剂之间的常见反应,能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能正确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氧化还原反应一直都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高考的重点,难点,它贯穿于中学化学始终。只有掌握了氧化还原反应规律,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应用自如。下面对氧化还原反应规律举例说明如下。一、升高与降低共存规律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有升必有降。该规律主要判断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以及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成分等。1.判断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例1下列加氧化剂才能实现的是:A.Fe2+→…  相似文献   

10.
氧化—还原反应无论是中学教学还是大学教学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领会氧化—还原反应的要点,抓住实质,为学生排忧解难.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及其配平。 大学《无机化学》教材以氧化数概念入手,阐述氧经数与化合价的区别.重点地介绍了配平氧化—还原反应的两种方法。即氧化数法和离子—电子法。  相似文献   

11.
正在中学阶段,化学教材——《化学必修1》及其他辅导资料都着重介绍了用化合价升降法配平氧化还原方程式,但有不少学生在运用此方法进行配平时容易出错,原因在于对这些学生来讲,该方法相对复杂,掌握起来难度较大。本文着重介绍如何从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出发,运用氧元素守恒的思想来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处理技巧。一、强化信心,不畏艰难作为一名化学教师,自2008年以来,一直参加了每一年的学业水平测试的化学复习工作,本人深  相似文献   

12.
<正>《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新课标版)》2010年版对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内容表述为:"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了解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2011年版又增加了"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与相关计算"的要求。但在2012年版(2013版与2012版相同)中又将2011版的新增内容改为"掌握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和相关计算"。这样的变化说明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是高考的必备基础考点,但又仅限于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方法较多,常见的方法有:化合价升降配平法、电子得失守恒配平法、待定系数  相似文献   

13.
从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看,初、高中"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不会产生衔接问题,所谓衔接困难其实是教学困难,其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问题"的解决主要在于搞好高中化学《必修1》中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设计了包含多种作业的学案来配合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  相似文献   

14.
本指出了现行大专院校《分析化学》教材中可逆氧化还原反应的K与E^0(或E^of)关系式导出之不足,提出了更合理的导出方法,并清楚地说明了对称电对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得失数目与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系数有着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指出了现行大专院校《分析化学》教材中可逆氧化还原反应的K与E0(或Eof)关系式导出之不足,提出了更合理的导出方法,并清楚地说明了对称电对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得失数目与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系数有着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高一化学《氧化还原反应》一节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知识点,它贯穿、延伸于整个中学化学教材。为了教好这部分知识,搞好氧化还原反应有关基本概念的教学,我根据新课标和新课改的有关理念和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主动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和建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采用自创的“七环节”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高一化学《氧化还原反应》一节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知识点,它贯穿、延伸于整个中学化学教材。为了教好这部分知识,搞好氧化还原反应有关基本概念的教学,我根据新课标和新课改的有关理念和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主动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和建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采用自创的“七环节”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孙琮和 《中国教师》2010,(Z1):362-362
<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电子的得失或电子对的偏移),特征为化合价的变化。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发生时,必然有电子的转移,且氧化剂得电子总数一定等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即电子守恒。根据这一原理,既可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又可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快速计算。在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计算中,分析问题的着眼点,解决问题的落脚点,都是——电子守恒。因此,灵活应用电子守恒,能达到速解,巧解,事半功倍之效果。  相似文献   

19.
燃料电池就是把燃烧反应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能量转化装置”.电极为惰性电极不发生任何反应,而是引入两极的适当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众所周知,燃烧反应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是燃料被氧气氧化,而氧气本身被还原的一个过程.在原电池中,负极总是发生氧化反应,而正极总是发生还原反应.因此必然是将发生氧化反应的燃料气导人负极,而将发生还原反应的氧气导入正极.  相似文献   

20.
本文指出了现行大专院校《分析化学》教材中可逆氧化还原反应的K与E°(或Eaf)关系式导出之不足,提出了更合理的导出方法,并清楚地说明了对称电对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得失数目与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系数有着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