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8年6月11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到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调研,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肖建中在向领导汇报时,特意就6月6日《河南日报》一版头题刊发的《“咱家的麦子能做面包了!”》进行专题汇报和深度点评,指出这是4年前同一地方、同样时间、主题类似的另一篇稿子《今年的“馍”确实能吃上了》的姊妹篇。黄部长饶有兴趣地听完后,特意让随行的工作人员把登载这两篇稿子的报纸找出来带回北京。这篇不过千字出头的稿子缘何能让老总专题汇报?又为何能引起中央领导的注意呢?事情还要从4年前说起。  相似文献   

2.
近来的报刊上鼓励人们敢为天下先的文章很多。但我认为,舆论宣传本身也要敢为天下先。我的一位朋友写了一篇触及时弊的稿子寄给某报的有关专栏,不几日,收到退稿,附着的退稿信上曰:“大作拜读,写得很深刻,很有战斗性”。想必这是一篇好稿子。可是,这退稿信上接着写道:“但在目前的气候中谈这样的问题,风险太大,故只能退还给您了。望鉴谅。”后来,这位朋友将稿子转寄其它报刊,登载后,多次被转载,也没引起什么麻烦和风波。  相似文献   

3.
2007年3月8日,检察日报第七版登载了该报通讯员彭宏发、伍庆松二人合写的通讯《“聪明”出纳“妙笔”生钱》。这篇1800字的稿子分为3个小标题:53万去向不明、这样“发财”上了瘾、模仿70余人笔迹。通讯  相似文献   

4.
一些通讯员,注重稿件的内容写作,这固然不错,但却往往忽视稿件标题的提炼。殊不知,为一篇稿件做一个好题目,也能提高稿件的采用率。虽然我是搞业余新闻写作的,时间又不长,但发出的稿子90%被新闻单位采用,其中主要原因,是我在注意稿件内容的同时,也注意稿件题目的选择。今年7月中旬,我写了一篇一个冒充局长的人在村民家行窃的稿件。稿子写好后,我加了个《假  相似文献   

5.
署名     
上午十点,局办公室里,李主任躺在沙发上正看报纸。局里的“大秀才”小郭,拿着一篇稿子进来,双手捧着稿子递过去,轻声地说:“主任,这篇稿子请您斧正。”“啊!”李主任抖着手里的报纸,眉飞色舞地说:“小郭,您看,十天前咱合作的那篇稿子上报了,我给改动的那几个字,编辑都给保留了。”小郭轻轻地点着头。李主任接过稿子,说:“好、好,这篇稿子准行,咱得有勇气,往中央级报纸上投。”“行、行。”小郭随声附和着。李主任嘿嘿笑着,一目三行地翻到最后一页,  相似文献   

6.
初学新闻写作,我很痴迷。一个月就往报社发稿30余篇。可几个月后,都如泥牛入海──毫无消息。但我没有心灰意冷。一天夜里我拿出昔日的底稿反复琢磨,突然发觉其中的《连长,能否与我谈谈心?》这篇稿,题意很好,就是条理有些紊乱,于是我又对原稿认真加工修改眷清,把稿子寄了出去。十余天后,竟被《解放军报》刊用了。这篇稿子,使我尝到了甜头,我也悟出一个道理:上稿本必凭关系,“熟了的瓜自然有人采”,已经被枪毙的稿子中也有基础好的,只要认真加工,仍可使它起死回生。从此以后,我写稿不图写得多了,而是一篇稿写了改,改了又…  相似文献   

7.
编辑同志: 我初开始学写报道时,还能隔三插五地常写些稿子。但是过了近一年的时间,不知为什么,反而觉得新闻稿越来越难写了,往往十天半月写不出一两篇稿子,觉得写一篇稿子很费心思,很累人。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我今后应该怎么办? 湖北驻军某部 杨兆峰  相似文献   

8.
办报纸,编辑部设有第一读者。每张报出版前,第一读者先品尝。听名记者田流讲,他也有第一读者。有一次,他到福建采访,写成5篇稿子,其中有2篇就是被家庭第一读者否定了的,没有拿出来,他笑着说。“这叫夫人把关!”我写稿,家里也有第一读者。每次写出草稿,先交妻子、女儿、儿子看看,请他们提意见,发议论,看稿子能不能拿出去。有一次,我到牡丹江市采写了篇通讯《一个生机勃勃的细胞》,交大儿子看后,就纠正了不少错别字。这以前我写稿用字常不规范,而且并不在意,这以后,每写完一篇稿子,让家里人帮我挑错别字,及时改正过来。不然,当了几十年的记者,  相似文献   

9.
一早,投递员递上一封《新民晚报》来信,我以为是退稿。拆开一看,原来是一篇用稿小样。这小样与过去寄的报纸不同,而是编辑排版前采用的单篇打印稿。我盛感新鲜。也深为报社这一小小改动叫好。它首先是节约。作者关心和需要的一般也只是自己的那篇稿子,报社寄当日整份报纸,似无必要。邮寄邮费也多。一期报纸,用几十乃至上百篇稿子,  相似文献   

10.
标题是文章的“灵魂”与“眼睛”,是编辑的第一视点。用新颖别致、生动活泼、短小精悍、简洁明快的标题来“取悦”编辑,才能引起编辑对整篇文章的注意。标题精巧新颖,文章顺理成章,编辑见了爱不释手,自然命中率也就高了。另外,注意对稿件的“包装”。也就是在誊写稿件时字迹要工整清晰,格式要美观大方。经过精心包装的稿子也容易引起编辑的注意,这一点很重要,又最容易被忽视。责任编辑的工作量一般都很大,如果你字迹潦草,把稿子涂改得像个大花脸,让编辑一边看一边猜,你的上稿率可想而知。精心制作标题@赵少辉  相似文献   

11.
六月十日,报紙上发表了湖南汉寿县岩嘴公社为贫农社員陈翠姑开追悼会的新聞,这件事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认为这是一件移風易俗的新鮮事。报紙的评论也反应得很迅速,上海新民晚报的《未晚譚》,当日就有一篇議論这件事的杂文。以后又有許多报紙的副刊发表了杂文,热情地贊揚了这件事。  相似文献   

12.
时效与失实     
大家都知道新闻时效的重要性,但许多人却忽视时效性。人民日报去年10月22日第三版刊登的《鸳鸯溪》一稿,就是由于不注意时效而“失实”。这篇稿子在一年多以前刊登,内容是真实的。可是后来再刊登已“时过景迁”,鸳鸯溪不完全象稿子里说的那么个样子了。  相似文献   

13.
激愤的声音     
"你这篇稿子要大胆地写,笔锋犀利些!四平八稳的东西引不起人们的注意,因为学术腐败危害太大了!"  相似文献   

14.
一早,投递员递上一封《新民晚报》来信,我以为是退稿。拆开一看,原来是一篇用稿小样。这小样与过去寄的报纸不同,而是编辑排版前采用的单篇打印稿。我甚感新鲜,也深为报社这一小小改动叫好。它首先是节约,作者关心和需要的一般也只是自己的那篇稿子,报社寄当日整份报纸,似无必要。邮寄费也多,一期报纸,用几十乃至上百篇稿子,就要寄上这么多报纸,无疑增加了开支。即使剪报纸,也要剪许多。寄单篇打印稿,这就省多了。  相似文献   

15.
老师:12月15日上午,我们军长冒着风雨驱车几十公里到我们部队看望新兵。这事感动了我,当天进行采访,晚上整理好稿子。第二天去审稿时,首长说军一级干部少报道,最好不报道。听这话,就知审稿(盖章)无望。三天来我心里很不安,反复逐句通读稿子,没有什么不当之处,写下的都是真情实景,要说这篇新闻真实否,是百分之百的真实。这篇稿子我觉得素材很好,有新闻价值。在此烦老师审阅一下,如不能报道军一级干部。就算了,稿也不退了。(稿子附后)敬礼!编安!学生:李容将军,来到新兵班12月15日。风,呼呼地刮;私哗哗地下。上午11时…  相似文献   

16.
4月21日,<新华每日电讯>头版头条登载新华社记者王炤坤写的综述报道:<县长主持"六方会谈",解18年疙瘩>,突出描写了山西省平陆县女县长任秀红十分关注群众来信,雷厉风行深入乡村调查,不出1个月就解决了邻里之间存在了18年的矛盾.这篇只有1200多字的稿子,高度赞扬了党的干部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深人实际的优良作风.  相似文献   

17.
按编制排,武警山东总队日照市支队是个七类支队,充其量只是个大连队。就是这样一个小支队,去年一年间,却先后在报刊、电台见稿79篇,其中中央级23篇、要闻25篇,取得了建队十多年来的最好成绩。成为新闻干事,我体会最深的只有两个字:敬业!宁亏自己不亏事业  文字工作是一项十分清苦的工作,而报道工作又是文学工作中较为特殊的一种。写一篇稿子见了报是成绩是收获,写十篇稿子见不了报一切都等于零。所以,一名新闻干事不仅要面对寂寞和清苦,面对只有播种没有收获的考验,更要面对名利的考验。去年6月份,我到军报处理稿子时,和未…  相似文献   

18.
1月3日人民日报一版有篇短文叫《十拿十稳》。说有两位记者采写一篇批评稿,决心做到“十拿十稳”。他们搜集了大量材料,只用了亲自核实的一小部分,一时难核实的一律不用。稿子发表后,被揭发的人提不出半个不字。这种做法值得大大推广。经常有这情况,某篇报道出了“官司”,有关部门核查结果,只要做出“报道基本属实”  相似文献   

19.
在基层,经常听到一些通讯员抱怨说:而今在报纸上稿太难了,尤其是在省以上的报纸上稿更难,投几十篇才看见一二块"豆腐干"。真不知道报纸用稿的标准是什么?怎样才算一篇合格的稿子?那么,通讯员怎样才能写出一篇合格的稿子呢?我认为,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相似文献   

20.
一篇报道某飞行团政委做思想工作的稿子发出去一个多月了,既没刊登,也未退稿,引起了我们科里同志的一阵议论:有的说,这篇稿十有八九被扔到字纸篓里去了;有的说,这篇稿是经过“师傅”交了“学费”之后写成的,准是要采用,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