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国家风雨飘摇的时期,面临着黑暗的社会政治,郁达夫经历了人世的苦难和沧桑,也经历了感情历程的痛苦挣扎,更经历了思想生活与事业的艰难抉择。在社会政治、事业与生活、情感、心理精神诸多方面四处碰壁的冲击下,郁达夫的创作中弥漫着挥之不去的归宿缺失感。  相似文献   

2.
郁达夫母子间的关系具有个案研究的特殊性。他与母亲间的矛盾与纠葛可以在他包括”自传“的创作文字中得到反映的指认。在郁达夫的早年生活中,他对贫困与孤独的感知、承受与扩张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通过母亲来承当和传达的,并始终与作家生的苦闷与经济上的压迫纠结在一起,既影响着郁达夫的创作活动,亦左右着他的个性心理气质的生成与确定。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分析东西方文化对郁达夫的双重影响,勾画了郁达夫的人格形成和心理气质、文学观念、创作风格的本来面貌及动态发展过程,探讨了其思想性格,创作发展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4.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深受屠格涅夫影响,这已成为学界共识。在“零余者”与“多余人”上,在情感基调与创作手法上,郁达夫都主动地向屠格涅夫进行了学习。本文通过对郁达夫早期小说《南迁》对屠格涅夫《罗亭》的借鉴的分析,更加确证了这些观点。  相似文献   

5.
对照郁达夫《沉沦》文本与弗洛伊德心理学理论 ,可以发现郁达夫早期创作活动与外国文学影响的关系以及与弗洛伊德心理学理论的暗合。《沉沦》所描写的一个留洋青年人格心理失调后的焦虑及最终走向沉沦的悲剧 ,恰恰应照了弗洛伊德心理学关于“人格结构”的对应关系分析。这种现象说明郁达夫的创作不自觉地接受了外国文学的影响 ,也进一步说明了中国现代文学与外来文化的渊源  相似文献   

6.
从郁达夫审美主体接受心理及其具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出发,探讨郁达夫对唯美主义的选择及变异。认为郁达夫在个性气质、人生经历及传统文化心理方面与唯美主义有着精神上的联系,但对它的吸收有选择性和差异性,特别是赋予颓废以新的内涵,将它转化为对现世反抗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7.
本文着重考察分析了形成郁达大作家与诗人个性气质的潜在因素与心理底蕴,认为在关于童年生活的自传中,郁达夫强调并扩张了作家艺术家特有的最早最深刻的人生体验。郁达夫对自然环境的依恋与感悟,源于父亲形像在家庭生活中的缺失和替代角色对儿童性格及心理气质倾向所造成的失落与偏差。从而强调孤独和孤寂意识对作家艺术家的意义与重要性,认为它们和敏感与感伤的心理气质特征及倾向相互作用,成为郁达夫心理结构中的其本质。在郁达夫的情感世界中,惟孤独与伤感乃其实有。  相似文献   

8.
郁达夫的小说一直把美当作表现的对象,反复捕捉、营造着美的气息。因此,郁达夫的小说将颓废的人生之感和唯美的理想完美地结合在二起。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阐释郁达夫悲美创作意识的来源,以及悲美意识在作品中的实践。  相似文献   

9.
郁达夫曾被称为“中国的佐滕春夫”。郁达夫与佐滕春夫一度友情甚笃,后因佐滕春夫发表反华小说《亚细亚之子》,两人反目成仇。但佐滕春夫作为郁达夫最崇拜的日本作家,在创作上仍然对郁达夫产生了深刻影响,特别是他的“私小说”《田园的忧郁》,更是以其大胆的自我暴露和抒情式的表现手法影响了郁达夫的《沉沧》等小说的创作。  相似文献   

10.
黄晗艳 《文教资料》2012,(33):59-62
为什么郁达夫钟爱黄仲则?又为什么会单单选择黄仲则来自比写就《采石矾》?本文从他们两人类似的人生经历、共通的诗学创作以及《采石矶》创作的特殊时代背景进行探讨,从一般到特殊,寻求郁达夫与黄仲则的联系,挖掘郁达夫“夫子自道”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文天祥是宋朝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一生创作大量诗歌,传达了内在的生命意识,充分体现出忧国忧民的意识、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崇高的舍身精神.通过文天祥的诗歌来透视其生命意识的三个方面:忧患意识、求生意志、舍身精神.  相似文献   

12.
李白独特的人生追求与战国文化的契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李白的战国文化心态为研究对象,搜集整理李白诗文中所见的大量战国文化景观,来洞悉李白独特的人生追求及人格特征与战国文化之间的关系,力图从李白战国文化心态的角度,对李白精神内涵作出进一步的揭示。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陶渊明的家世、三仕三隐、结庐人境三个重要生活层面为主线,从诗人心灵与作品的契合点入手,其中贯穿对诗人隐逸思想内涵与作品的对照阐释,力求更深刻地揭示陶渊明田园诗中所涵盖的淡泊超旷,安贫乐道的诗化隐逸哲学,对其高洁、旷逸的审美人生予以充分展示。  相似文献   

14.
文学是作家人生体验的表述。一方面体验是主体对于生命意义的把握;另一方面又是主体的心理活动。其出发点是情感,归结点也是情感。李贺之童心永驻是由其特殊的人生体验而使然。  相似文献   

15.
经过了青春期的躁动之后,郁达夫逐渐表现出中年文化心态的特点来,并潜在地影响到他的创作。中年文化心态一方面是他个人性情与人生体验的流露,另一方面也是文化认同心理的表现。随着中年文化心态的形成,他也逐渐向传统文化与审美的方向靠拢,抛弃小说选择游记、诗词正是这样一种合乎性情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柳宗元被贬谪之后创作了大量的咏竹诗及其他咏花、咏树、咏药的咏物诗,从中我们可以体味其遭贬谪的苦闷和失意及对理想的不屈追求,并能进一步探究其贬谪心态与咏物诗之密切关系。柳宗元的咏物诗不仅渊源于其贬谪心态,而且曲折地表达了其贬谪心态,尤其是具有独特地理和深厚历史的楚文化深深地影响了柳宗元及其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17.
后宫视域的引入,对还原左思兄妹的生平和他们所处的人际网络颇有裨益,也有助于对其文学书写内涵的理解。就左棻而言,后宫中应诏作文的创作情境,使其文学书写往往带有为文造情之弊。但宫廷生活也为她提供了游心艺文的时间和空间,以及接触流行文化风尚的机会,她作品的题材、构思及美学风貌均与士林趋同,达致了"预流"之境。就左思而言,《三都赋》体现了外戚人际网络对其文学书写的助益,而《悼离赠妹二首》与《娇女诗》则反映了身为外戚的他对女性才德观的独特思考,可以窥见其心态嬗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在长期的学习和革命活动中形成独具特色的生死观,支撑着其一生的道德追求和革命践履,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文化心理和几代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及价值取向。它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从哲学上否定生死成毁的差别;在思想上克服了庆生吊死的传统观念;在实践中尚斗,鼓励人们积极斗争,死得其所;在情感上充满沉思生死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9.
面对命运的捉弄,庄子采取了一种顺应的态度,呈现出一种悲态人格。庄子的这种悲态心理在《齐物论》中的庄周梦蝶一段中有所反映:从形式来看,庄子用梦的形式来寄托他的思想,而正是这种形式暴露出他的悲态心理;从内容来分析,蝴蝶又是庄子精神境界的象征,蝴蝶的引用也透露出他的悲态心理;最后一个终极提问,将庄子的悲态心理暴露无遗,将它提升到了一个绝对的高度。  相似文献   

20.
作为人的心理素质的一种表现,心态是内含的、时常起作用的心理因素,往往会影响人的情绪和言行。朱元璋在长期、独特的人生历程中所形成的疑忌心态,经常影响着他的行为,并使他在诛杀功臣的过程中起了扩大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