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这是无可置疑的真理。现在我们探讨民主建设的问题,不能只是停留在一般无可非议的理论上,而应当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研究建设高度民主的具体途径。民主是多层次的,就它作为一种国家形态来说,既包括人民通过各级代表大会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利,也包括他们通过其他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经济事务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但无论民主的哪一个层次,它的落脚点都是在基层。因为作为社会主义民主主体的劳动群众,他们从事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阵地是在基层,基层的民主对话,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是最直接、最现实、最经常、最具体的民主。人民群众首先是从基层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三大以加快和深化改革为主题,系统完整地描绘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蓝图,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是我们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重大课题,它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这一建设势必贯穿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过程。赵紫阳指出:“现阶段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必须着眼于实效,着眼于调动基层和群众的积极性,要从办得到的事情做起,致力于基本制度的完善。”本文将论及高等学校的民主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三大以加快和深化改革为主题,系统完整地描绘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蓝图,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是我们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重大课题,它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这一建设势必贯穿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过程。赵紫阳指出:“现阶段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必须着眼于实效,着眼于调动基层和群众的积极性,要从办得到的事情做起,致力于基本制度的完善。”本文将论及高等学校的民主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4.
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建设一个既具有深度又具有广度的成熟的民主,仍然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要使民主沿着正确的轨道不断发展,而不致于停顿,或走向歧路,对民主最基本的特征进行审慎的分析,是必要的和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一) 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的民主法制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和轨道有领导有秩序地逐步进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做法,但绝对不能照搬。我们必须划清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划清社会主义民主与极端民主化、无政府主义的界限”。这既是对建国40周年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是为今后的民主和法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主制度的本质是协商型民主,其制度设计的目的在于追求民主的本原与真实,但在实践中,该目的并未能很好地实现,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的微弱是重要缘由;这同时也是导致我国法治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因此,公共领域的建构与完善可有力地推动我国协商型民主的全面开放与发展,促进公众的政治参与,破解民主建设中的诸多难题,并更好地保障法律的普遍性与真实性,更好地保障法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自觉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我们首先要认识不同社会形态的民主的本质。文章对人类历史上的古典民主、资本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容进行了分析,揭示了不同形态的民主的本质,从而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民主才是真正的民主。  相似文献   

8.
社会建设领域政府的角色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是社会建设的主体,在社会建设中扮演着倡导者,组织者,资源整合者,社会问题的预防者、调和者和弱势群体保护者、救助者的角色。而在社会建设实践中,政府存在着角色“越位”和“缺位”等问题,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是政府对社会工作的认识不到位。政府在社会建设中要发挥更合理有效的作用,必须引入、借鉴和培育专业的社会工作理念、价值和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9.
建立与市场经济社会相适应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民主建设的作用不可或缺,民主可以从内容与形式上加以区分,在当代中国,民主的内容基本上与基本经济制度性特征相适应,但民主的形式却与经济体制性特征存在许多不适应.因此民主建设的重点是民主形式建设.民主形式建设的出发点在于建构适应市场经济社会的国家权力结构和发展相应的公民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0.
张峰  董丽 《河南电大》2009,(4):10-11,52
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在发展党内民主和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就是由农村基层党员在一律平等的原则下直接或间接地决定党组织内一切重大事务的权利,它涵盖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和民主程序建设两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农村基层党内民主现状与人们期望的理想状态仍有较大的差距。结合农村实际,须从提高农村基层党员的主体地位意识和权利意识,加强和完善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和民主程序建设等方面来发展农村基层党内民主。  相似文献   

11.
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在发展党内民主和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就是由农村基层党员在一律平等的原则下直接或间接地决定党组织内一切重大事务的权利,它涵盖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和民主程序建设两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农村基层党内民主现状与人们期望的理想状态仍有较大的差距。结合农村实际,须从提高农村基层党员的主体地位意识和权利意识,加强和完善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和民主程序建设等方面来发展农村基层党内民主。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社会主义法制日趋完善,这对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形势下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关键,要强化选举制度、规范议事表决制度、完善民事监督制度.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还要与依法治国相结合,要强化依法治国的主体意识,清除干部的特权意识,要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扩大基层民主,提高整个社会的民主化程度,真正做到“还权于民”.  相似文献   

13.
民主社会主义由社会民主主义演变而来,是一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思潮,由于与社会主义相联系具有很大的欺骗性。苏联从赫鲁晓夫开始的历代苏共领导人认识不清民主社会主义的本质,混淆了民主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纵容甚至崇拜民主社会主义,导致苏联意识形态完全脱离马克思主义轨道,最终亡党亡国。  相似文献   

14.
论抗日根据地民主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抗日根据地民主建设王荣科,宋家标抗日战争时期,在陕甘宁边区和其他各抗日根据地内,民主建设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成就。抗日民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根据地人民充分享有的民主自由、人民民主意识的普及与提高,不仅极大地激发了根据地人民高昂的抗战积极性与斗争精神,而...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党内民主建设中,曾取得许多成功的经验,如坚持民主集中制;强调从制度上建党;重视对党员的教育;坚持党内民主生活会等。这些经验对于我们今天的党内民主建设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生态革命是对传统哲学世界观的人类中心主义原则和“反自然”的实践观的彻底变革。生态革命将生态哲学世界观最广泛地贯穿于人与自然的互动状态之中,从而在相互联系的动态网络结构中形成人与自然整体性、系统性、动态性的相互作用。信息时代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以沟通方式的变革为主要特征,引发包括物质运行环境、人际交往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时空的变化,导致人类社会的文化生态和形态的重大变革。生态文化将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的主流文化,信息时代社会领域必将发生一场深刻的生态革命。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内民主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关键,是带动人民民主的强大动力,是实行依法治国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转型和改革的深入,社会矛盾与问题存在的复杂性和广泛性凸显,协商民主的内涵逐步扩大,协商主体不断增多,协商事项范围不断扩大,协商的内在程序化、制度化要求不断增强,亟须在党的领导下构建更加有效的协商体系和机制,创制更多的民主协商平台和渠道。  相似文献   

19.
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与新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是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的基本要求,是保护村民的知情权,实现村民参与村务民主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村务公开村民就无法参与村务的民主管理,就不可能实现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要使村务公开、村民参与村务的民主管理制度化、法律化,使村民的民主素质在参与村务民主管理的实践中不断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20.
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与新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细龙 《培训与研究》2008,25(11):53-56
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是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的基本要求,是保护村民的知情权,实现村民参与村务民主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村务公开村民就无法参与村务的民主管理,就不可能实现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要使村务公开、村民参与村务的民主管理制度化、法律化,使村民的民主素质在参与村务民主管理的实践中不断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