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婷 《今传媒》2016,(1):154-155
随着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不断融合,高校网络文化生态产生巨大变化.媒体融合过程中出现了观念老化、方法僵化、功能退化等问题,阻碍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本文从体制机制、人力资源、考核培育等方面为高校校园媒体融合提出建议,认为高校网络传媒生态在重构内容生产模式和流程的过程中,应该着力从"内容为王"向"平台为王"、"关系为王"、"智慧为王"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媒体生态格局的不断演进,"内容为王"的理念开始在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下被逐渐解构.本文旨在从"破坏性创新"理论的视角出发,从资源、流程和价值观等角度分析传统媒体坚守"内容为王"的原因,探讨了电视媒体行业中视频网站自制剧对传统电视剧的影响,对传统媒体"内容为王"理念做出了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3.
说到媒体经营,内容,渠道等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因而有"内容为王","渠道为王"等说法,而近年来媒体品牌所创造的"财富神话",使得媒体品牌建设与经营价值凸显,日渐受到重视和关注,于是品牌也可为"王".  相似文献   

4.
对于传统广播媒体来讲,一直都坚持着"内容为王"的理念。然而随着各种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受众不仅仅是对内容有更高的要求,同时更加注重体验,为此传统广播媒体必须要积极地转变观念,要从"内容为王"转变为"内容为本,体验为王",注重发展互联网广播APP,文中主要就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内容为王"一直是媒体从业者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但是,自从互联网对传统世界的颠覆性冲击到来后,"内容为王"不得不被"技术为王"、"渠道为王"等抢去了炫目的风头。时至今日,移动互联网异军突起,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将桌面互联网打入了传统世界之列,而传统媒体  相似文献   

6.
张军 《中国广播》2016,(7):75-77
在媒体转型期,"内容为王"内涵更加丰富,要求更加精细,体现更加多元。广播需要通过坚守和变革的双引擎驱动,以服务为统领,把符合内容本源、满足受众需求作为基本要求,创新内容生产和传播,实现传统广播"内容为王"的再升级,从而构建起传统广播与新兴媒体相互融合、互为支撑的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7.
正互联网之于人类的影响,人们的理解更多地还停留于技术手段与功能体验的描述中。其实,互联,首先是一种精神的交互与共享,而非关系的碾平和连结。由移动通讯网、电视有线网和无线网构成的网络场域,其发展趋势必然是"三网融合"与"三屏对接"。这是互联网时代每一个媒体所处的真实生态。在这样的媒体生态下,一向崇尚"内容为王"的传统媒体,其专业自信正在遭遇数字化渠道与技术的一再威胁。人们越来越急切地提问自己也提问业界:新媒体崛起的"支点",除了"内容为王"的资源优势之外,更取决于能否实现"用户为王""影响为王""渠道为王"和"传播为王"?  相似文献   

8.
王勇  戴爱红 《声屏世界》2016,(10):20-22
在我国省级卫视竞争的过程中,"内容为王"一直是业界的共识,但随着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快速崛起,各省级卫视纷纷在新的传播渠道上发力,"渠道为王"的理念逐渐兴起.在新媒体时代,虽然传播渠道、内容生产和媒体产品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但省级卫视的竞争核心仍然是内容,并且因传播渠道的增多和精品内容的稀缺导致"内容为王"的理念进一步突显.  相似文献   

9.
一段时间以来,"内容为王"成为中国媒体发展领域的高频词.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内容为王"受到各种观念和论断的冲击和挑战,它所呈现的内涵和模式也在发生变化.面对现实和理念的双重变化,在变与不变之间,传统媒体在融合转型过程中该如何取舍,引发了媒体人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4,(24):75-80
本文以截止2014年11月国际主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最新进展材料为基础,梳理出一些能够指导媒体融合的观念和经验,以供我国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参考。作者认为,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最深刻的表现在媒体和用户的关系上。未来的媒体,用户才是其最重要的资源,不是通过传统广告,而是通过为用户提供一系列服务产生的黏性获利。在"互联网+传媒业"的时代,传统媒体要将媒介融合理解为"内容生产+产品形态+渠道占有"的一个整体,而非单纯的"内容为王","渠道为王"或者"技术为王"。  相似文献   

11.
吕晓虹 《视听界》2015,(2):81-82
传统媒体历来主张"内容为王",强调以优质内容取胜。新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媒体环境和受众需求的变化",内容为王"也被赋予了新内涵。谨慎解读,碎片处理,订制推送",内容为王"应适应受众的新需求。  相似文献   

12.
孟伟  郑葵 《新闻记者》2015,(3):90-92
互联网思维正在促进广播内容生产的转向,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声音传播特性基础上,呈现从"内容为王"向"品质至上"转型的趋势。"内容品质"是"内容为王"的一种升级体现,并非简单强调高质量,而是更加深入契合听众的个性化需要和社会需求,最大程度上聚合听众并带入其社会关联,凸显广播独具的、与自媒体及其他传统大众媒体相区分的专  相似文献   

13.
李栓科 《传媒》2017,(17):11-12
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中国国家地理》坚持做内容推动型媒体。强势的媒体品牌都以内容为推动力,编辑部的高度决定了媒体的厚度。《中国国家地理》坚持"内容为王"的发展原则和现代办刊方式,独家、原创、权威的内容是杂志赖以生存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移动互联网时代对新闻内容的要求讲究快、准、狠。快,是指理解成本降低,用户能够快速理解内容本质;准,是指新闻报道与解读的程度直击用户的需求点;狠,是指后续的新闻追踪专题报道更透彻,能激发用户的深层次阅读欲望。传媒业界曾流传过"媒介为王"、"渠道为王"、"匹配为王"等,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不断更迭的产品和技术的背后,亘古不变的仍是支撑着新闻产出与供给的内容质量。"内容为王"并不会消失,随着时代的变化,众多媒体也在不断尝试改造新闻生产方式,不断地挖掘内容中新的信息、知识和思想。  相似文献   

15.
闫伊默 《传媒》2018,(8):32-35
《大河报》是党报集团——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的子报,这一背景决定了其跟党报一样承担着重要的宣传职能和社会责任,主流地位和主流社会影响力是其内在诉求.面对媒体融合发展进程中"内容为王"和"渠道为王"的争论不休,经历初期摇摆迷茫之后,《大河报》审时度势确立了"内容取向"的融媒发展思路,强化媒体的社会价值,注重内容建设、恪守媒体责任、彰显人文情怀,强化自身的主流定位和主流价值.  相似文献   

16.
“内容为王,受众为本”是广播媒体恒久不变的追求。媒介融合进程的推进,不仅使广播的音频内容实现了媒体形式的突破,而且还衍生出更多满足用户需求的媒介终端和消费模式。作为美国国内收听率最高的广播电台,美国公共广播网在新媒体时代广播的内容创新和渠道拓展方面颇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17.
时下,视频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日益得到大众的青睐,新闻资讯已从传统单向传播的"内容为王"演变成为"应用为王"和"用户为王"。这对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新闻节目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应对挑战,适应媒体发展的新常态。本文将从尤溪县广播电视台(以下简称"我台")《尤溪新闻》的栏目实践来探讨新常态下,县级台电视新闻发展的趋势和思路。  相似文献   

18.
马丹 《今传媒》2015,(2):117-118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媒体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视频网站开始摆脱以往在内容领域的角色定位,纷纷进击内容产业上游,开始了与电视媒体在内容领域的竞争。在"内容为王"的笃定信念下,视频网站与电视媒体开始各取所长,纷纷意识到融合即为发展。视频网站与电视媒体不仅在内容生产上有了融合之举,更是开拓了内容衍生设计的融合之路。  相似文献   

19.
孔汶 《传媒》2019,(13):25-26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介的产生及其融合,使媒体生产流程、盈利模式、管理方式都随之发生了深刻变革,对媒体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些变革之深刻与巨大,堪称颠覆,以至于媒体的内容生产一度变得似乎不那么重要了。业界也兴起一股唱衰内容生产的声音,不少媒体提出了“渠道为王”“技术为王”“产品为王”的口号。“内容为王”的时代真的过去了吗?《云南老年报》的实践证明,“内容为王”没有过时,技术的发展给“内容为王”创造了更多的可能与更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传媒》2015,(20):6-7
@陈珂:在媒体激烈竞争的态势下,新老媒体的交流与融合不可避免.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电视媒体的竞争日益加剧.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外部冲击,IPTV、手机电视、数字电视的内部对峙,迫使电视媒体不得不走媒介融合之路.在实施媒介融合战略过程中,借助云技术、大数据、众包等新技术开启"TV+"的崭新时代,为用户提供全新、体验式的服务.但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技术元素在电视转型中,虽然不可或缺,但应居于内容之后, "内容为王"才是电视生存的制胜法宝.内容创新、内容转型以及内容优化是电视媒体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