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2 毫秒
1.
著名汉学家艾兰先生站在反西方文化中心的立场上,强调从中国哲学自身特点出发解读中国的文献资料。她认为中国早期的哲学观念多是从具体意象入手,因此,她重点以《道德经》中的材料为据,旁及其他诸子,解读中国的“水”意象,认为“水”意象是“道”的本喻,中国人从“水”的特性中感悟出“道”的特征。以此为基础,她从异于传统西方与东方解读“道”的角度诠释了道家之“道”。  相似文献   

2.
《大学》奠定了我国先秦时期“大学之道”的核心和精髓。“大学之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伴随着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在中西方两种文化矛盾冲突与融合中,我国古代“大学之道”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推动了大学教育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然而,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范围内日益出现的以“崇尚物质,忽视人文”为基本特征的文化生态危机及其导致的大学精神衰微现象,不少有识之士呼吁高等教育回归“人”的主体地位,并期待重新确立“以人为本,实现和谐”的新时代大学所追求的崇高信仰。为此,当前我们的一项紧迫任务就是在继承我国先秦时期“大学之道”的核心和精髓的基础上,学习、借鉴人类社会积淀和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包括近代以来西方大学理念创新的优秀元素和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以“人文、理性、求实、创新、和谐”为核心价值信念创新当代中国“大学之道”,探索构建当代中国大学人的精神家园,以适应当今世界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和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3.
从展现鲁商基本特色(恒)入手,分析、强调形成古今鲁商这一特色的重要原因是与西方不同的中国传统精神:一以贯之的“大学之道”,以及这一精神在鲁商行为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大学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是发生在中外文化第二次碰撞的时代背景下,在继承中国传统大学之道的基础上,借鉴和融合西方大学精神,从而形成具有特定内涵和特色的本土化大学精神,成为中国近代大学发展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5.
中国很早就有"大学"一词,并且很早就提出了"大学之道"。现代的大学教育与《大学》讲的大学之道是有距离的,今天的大学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令我们不得不反思和重新体认"大学之道",希望传统的"大学之道"能启迪我们现代的大学教育,使我们能还原和践行大学教育的本真,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6.
一、中国大学理念的形成与发展 《大学》中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道指的就是理念或根本。大学之道就是大学的理念或根本——要求一个成熟的人或担负重大责任的人,首先要明白正确的人格行为的基本标准和治理国家的基本道理,然后才能深入到群众中去工作,为社会服务并努力达到很高的境界。其基本意思就是要求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深的学问,即要懂得如何做人和治理国家。这是我国传统的大学理念的灵魂。  相似文献   

7.
大学之道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管理哲学。管理哲学主要研究管理的本质,管理中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管理中的方法论问题,合理中的真善美问题。大学之道早就程度不同地探讨了管理哲学问题。大学之道就是《大学》中的“三纲领”和“八条目”。‘三纲领’既体现了管理的本质,又体现了管理目标和价值;“八条目”既阐明了管理的方法和任务,又阐述了管理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陈宝生关于"四个回归"讲话的核心是"回归大学之道"。回归大学之道即按教育规律办大学,不忘办大学的根本宗旨与首要目标。这既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迫切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发展与高校自身发展的强烈要求,更是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必由之路。回归大学之道主要是实现三个"回归",即回归大学全面育人之道,回归学生自主学习之道与回归教师安心从教之道。  相似文献   

9.
《大学》是中国传统的道德经典之一,它与《论语》、《孟子》、《中庸》一起,并称“四书”,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作品,也是传统社会的道德教科书。“大学”语义有二:一是所谓“大人”之学,即培养“大人”即道德上的合格人才的学问;二是古代大学的教育。二者之中,前者意义更普遍,“大学之道”即古代造就道德上的“大人”的途径。《大学》明确提出了两条最基本的道德修养原则,即“三纲领”说和“八条目”说,这两条道德修养原则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建立了道德教育文化思路1.明明德“明明德”是“大学之道”的始点与基础,其基…  相似文献   

10.
"大学之道"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结晶,是成人之道、教行迁善之道。《学记》对大学之道进行了细致阐释,在传统中国行之有效。中国早期大学培养治国人才,古希腊大学是哲学思维的场所,中世纪的大学仍然是传播人文知识和道德真理的圣殿。但到近代中国,历史的变动使人们疏离了传统,对"大学之道"竟然变得"习而不察、莫名其妙"。毫无疑问,高校要服务社会,更应引领社会,传承和创造文化。因此,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在具有"世界眼光"的同时,还应该加强"中国意识",认真借鉴传统的"大学之道"。  相似文献   

11.
实用性:全球化中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不可抗拒的趋势。作为穷国和知识追随国的中国 ,国家及其高等学校必须有效提高国家间知识传播系数以促进经济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在教育思想、管理体制和教育方法等方面将对我国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高等学校必须主动调整培养目标 ,通过具体教育过程实现新教育理念 ,使毕业生适应社会并在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高等教育服务市场已逐渐从区域性个别市场演变成全球化市场。作为发展中国家和教育服务贸易逆差国 ,中国必须转变观念 ,尽快修改完善相关管理规则 ,特别是留学生学费定价政策以促进高等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开辟国际教育市场、参与全球性合作竞争并从教育服务贸易中获利  相似文献   

12.
China’s ke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ies are modelled on the French école Polytechnique. As such, they are utilitarian institutions, rooted in the concept of cultivating manpower for society’s economic progress, and tending to ignor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ividual. As China’s elit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took in a rapidly increasing number of students in the recent massification process, China’s ke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ies underwent reform to become more comprehensive in curricular offerings and more research-oriented in function. The authors have uncovered an interesting phenomenon: Despite repeated discussion in academic circles, this transformation was never actually a conscious strategic choice for universities. Only whe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launched a program of higher education “massification” did universities develop their own unique reform strategies in a move to become more comprehensive and more research oriented. The authors have adopted a multi-stream analysis framework to describe and analyze three case study universitie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USTC),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ST), and Northwest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NWAFU). It was found that Chinese universities already have quite a high level of autonomy, but that the government still has the power to make strategic decisions. Each university’s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 has been an independent process within the constraints of the political economic structure over this period, and policy-making has combined top-down and bottom-up processes.  相似文献   

13.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地方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加强地方高校和社会的良好互动。我国地方高校可借鉴美国相互作用大学的成功经验,“以他方为中心”,与社会建立共生共荣的关系,共谋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国建设一流大学的视角,探讨一流大学建设的内在逻辑与现实境遇,对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是一个深受内外部环境影响的组织,时代变革、国家盛衰、市场兴替与社会稳定无不强烈地影响着大学的办学行为,也在形塑大学的发展理念。大学作为一个复杂性组织,在实现一流的过程中需兼顾教育本质与社会需求,在自觉与他律中协同并进,实现多元、有特色而又不失灵魂的卓越。作为后发外生型组织,我国大学在成为世界一流的过程中面临单向度发展、自主权受限、片面模仿追赶、盲目崇拜量化的现实境遇,出现了浅层技术优先达成、深层制度文化滞后的“脱序”现象。  相似文献   

15.
在general education被译为"通识教育"前,中国虽没有"通识教育"这一语词,但"通识"已成习语,并蕴含了丰富的中国智慧,故学者以"通识"迻译general。"通识教育"引入后,一方面研究者试图对照其西方标准,探求中国近现代乃至古代教育实践中有无相应的成分;另一方面则又试图从中国教育的历史实践出发,寻绎本土通识教育的智慧,以企回馈西方general education,并希望能够以此弥补通识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但由于缺乏本土"通识"语境的具体分析,对中国教育历史的种种挖掘都摆脱不了西方话语的牵引,最终仍然难免或各说各话、南辕北辙,或因陋就简、削足适履。中国传统"通识"没有严格且系统的标准,大率表现为洞察力和预见性,表现在"人情""世故"之中,既可入世以兴国救民,亦可出世以保身全节,要在一个"德"字;传统"通识"高企难行,似不可人人皆有,故多有流入神秘迷信者。  相似文献   

16.
高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着诸多不和谐之处,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不尽如人意的重要原因。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和方式方法,营造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氛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体系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7.
高等学校大学生满意度实证分析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傅真放 《高教论坛》2004,(5):12-18,31
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我国面向21世纪建设小康社会对教育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大学生对学校满意度如何?要如何办一个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此,我们组织了对全国包括国家重点建设的"211工程"综合大学、本科、专科(高职)院校的部分大学生对所进大学和学习专业,大学特色,大学管理,校风、教风和学风,对大学教师教学,学生工作,后勤服务,治安状况,就业指导工作等十个方面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综合显示,大学生对高等学校的满意度为:非常满意仅为0.52%,满意15.27%,一般51.32%,不满意32.89%。这说明要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本文提出解决大学生对高等学校满意度的8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哲学是文化的灵魂,哲学自觉是文化自觉的最高境界。大学是社会的文化高地,是文化精英的聚合所,大学人努力提高哲学自觉,将有助于大学确立科学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促进大学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从认识论哲学、政治论哲学、生命论哲学和文化论哲学探讨高等教育及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可以推断,当代大学之道应当倡导一种“兼和”的哲学观,努力做好文化的选择兼容和会通创新,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探寻出当代中国大学之道的真正内涵。基于此,试将当代中国大学之道表述为:大学之道,在明德新民,在以人为本,在和谐会通,在止于至善至真至美。  相似文献   

19.
大学发展融入中国梦的路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大学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场域,大学必须自觉融会到民族复兴的宏伟大业之中,切实提升自己的社会担当意识与服务社会的能力;大学必须以培育年轻人的梦想为己任,大学作为年轻人筑梦的场域,所展现出来的应该是年轻人朝气蓬勃、襟怀开阔的生命气象;大学必须拥有自主发展与自我超越的梦想,主要表现为大学核心价值、实践形态与现代大学制度体系的完善,由此而让越来越多的大学体现出世界一流大学的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