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梦想和现实之间总会有太大的差距、太多的不同。真希望天总是蓝的,云总是白的,风总是清的,而我们总是快乐的。可现实总会不太完美,不太尽如人意。有时候反而你越是想得到的就越是得不到,最简单的一如快乐,似乎总是和你对着干,你越是想让自己快乐、高兴的时候,就越是心烦意乱。陶渊明也是一个心怀梦想的人,可他的梦想遥远异常,无奈之际,只能以理想之境影射现实,在梦想中寻求慰藉,在梦想中放逐理想,在梦想中历练人生。正是因为这份梦想,我们才有了传世名篇《桃花源记》。  相似文献   

2.
《桃花源记》中的三处"外人"并不是指代所谓的"外国人"或"方外人",而是相对于桃花源之"中"而言,否则就不知所云。"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之"外人",虽是从渔人眼中看的,但他当时已在桃花源中,所以说"外人"就是"世人"。陶公之所以在文中三次提到"外人",并特别说"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是想强调桃花源中的人,不是天外来客,而是避世来此乐土的人。  相似文献   

3.
东晋陶渊明在其《桃花源记》中勾勒了一个无比美丽的桃花源,千百年来让无数读者为之魂牵梦萦。而文末以——南阳刘子骥规而未果结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是一篇需细加鉴赏、潜心推敲的奇文。古今陶集注家大都对此率尔作注。作者钩深稽远,对“悉如外人”、“问今是何世”,“奇踪隐五百”等关键词语做了切合原意的解释,对读者正本清源,品味陶渊明文中深意会大有启迪。  相似文献   

5.
黄荣煌 《柳州师专学报》2011,26(1):43-46,50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笔者本文探讨与之有关的两个问题,一是"问今是何世"中"世"的解释,二是关于文中"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南村隐居生活的艺术写照,它作于义熙十四年,这一年陶渊明54岁,已经过了13年的隐居生活。《桃花源记》是他以往田园诗的高度概括和归隐体验的诗意升华,是他对南村生活的一次集中的艺术反映而不是道家仙境或乌托邦,其中既寄托着作者的理想,又是他以隐士心态和诗人情怀来处理人生的一个总结。  相似文献   

7.
《桃花源记》的光辉在于它有进步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一方面具有反封建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明的人民性,从而使该文成为我国古代文学遗产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外人”共出现三次: 1.“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下称“外人①”)2.“遂与外人间隔。”3.“不足为外人道也。”(下称“外人②”)(下称“外人③”)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没有压迫剥削,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理想社会图景,其结尾十分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0.
袁敏 《初中生辅导》2011,(29):15-17
《桃花源记》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奇葩,它传诵千古,经久不衰,它让我们记住了大文豪陶渊明,也让我们记住了人类永远的乌托邦桃花源。那么到底这个桃花源美在何处呢?  相似文献   

11.
课文《桃花源记》集中反映了陶渊明的生活思想根源,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文学表现艺术。文章从意向美丽,对大同生活的向往;情致生活,世俗与游仙的统一;高度和谐,自然美与人性美统一;平淡朴素,物我两忘的超凡脱俗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2.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传统古名篇,现选作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教材,今就编选中的几个问题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陈文元 《学语文》2003,(6):16-16
《桃花源记》在艺术上的独到之处至少有下列三点 :一、优美恬静的农家生活意境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创造的意境 ,便是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从中我们可以见到他在田园诗中经常所描写的那种恬静优美的生活图景。如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所见到一片地广物丰和平宁静的景物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这与诗人在《归园田居》诗中所描写的“暖暖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的景物和气氛是多么相似。生活在桃花源中的人们“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 ,黄发垂髻 ,并怡然…  相似文献   

14.
15.
文学活动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活动,无疑是一个由作家、读者、作品、世界四个要素共同构成的螺旋式的动态有机系统,从理论上讲,对文学活动的整体观照不能越过这四个要素中的任何一个而作孤立的静态的审视,但是对于一部具体作品的解读,人们往往没办法遵从或无须求全责备。更多的是要么从世界透视作品的现实意义,从作者生平了解文章主旨,要么从作品本身玩味技巧风格。从接受者的再创造来挖掘话语蕴藉的多重意义。  相似文献   

16.
据《长沙晚报》消息,1600多年前,陶渊明笔下的武陵渔人误入桃花源。当渔人回到郡下,将新的发现报告给太守、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东晋陶渊明所撰的《桃花源记》以一句后遂无问津者结束了不足400字的全文。1600多年后,在长沙工作的安化人张贻明却声称,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寻找,他  相似文献   

17.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文章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传神,语言精练优美,主题深刻而含蓄。在《桃花源记》中,作者为后世虚构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们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成为后世向往中的理想圣地。  相似文献   

18.
东晋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中学语教材中言的传统篇目,在现行初中《语》第二册的散单元中,笔备课时对教材的一处断句和两处注释持有不同看法,今不避浅陋,提出来求教于大方。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一生创作了大量恬淡自然的田园诗和被人称颂的散文,他似乎在于小说创作方面没有留下具体篇什,“陶渊明与小说”这个课题极少有人涉足,事实上,陶渊明对古代小说创作产生过一定影响,本文以《桃花源记》为例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0.
许潮创作的《武陵春》继承了《桃花源记》的故事主题、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又从遇仙主体的深化、对社会犀利的批判、人物形象的丰富和剧作诗化特征四个方面对《桃花源记》进行了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