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企业是实施高等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主体。校企合作是提升高职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加强专业建设,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优化校园文化,有助于切实提升高职生的就业能力,实现高职生更高质量的就业。  相似文献   

2.
校企合作是已经被发达国家实践证实的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成功模式,正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界广泛推广.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企业为院校办学提供指导、提供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和岗位、签订学生就业协议等方面.师资支持、出资赞助、校企联合办学等是当前我国高职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文章分析了各种合作的运作特点和不足之处,针对当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就业预备期教育,其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方向是校企合作、产学结合,而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耦合则是校企深层次合作的体现。高职院校要想真正实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实现高职学生就业的"零距离"、"无间隙",就必须重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耦合。  相似文献   

4.
构建行业企业参与的高职教育激励机制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只有校企进行深层次合作,才能真正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质量,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校企进行深层次合作,发挥行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作用,必须构建行业企业参与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的建立,要发挥诱导因素的动力,激励行业企业主动参与高职教育;确立行为导向制度,激励学校积极为企业提供合作平台;建立保障制度,使校企双方利益都能得到制度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5.
高等职业院校主要培养面向市场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目前高职院校学生首次就业率较高,但就业质量不高,就业岗位保持时间短,这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结构现状决定的。应该厘清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内涵、构建就业能力结构、分析就业结构特征,才能促进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高职教育要与经济建设相结合,尽快建立高职生就业的国家评价体系;要重视高职生就业能力的分类培养,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要坚持以应用性的知识结构为主的教学原则。  相似文献   

6.
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具有职业性特征,而就业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要内容。教育部门和学校要认识到就业文化在高职院校创新教育中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就业文化氛围,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实现校企合作与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7.
高等职业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以就业为主要导向,这就说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基础,根据社会岗位需要,设置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可以做到及时就业,也要具备很强的社会适应性。高职教育的主要特点不以学科化系统知识的传授为主要内容,以就业为主要导向,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结合学生质量和市场的具体需求,学生和社会岗位的联系要逐渐密切,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高职教育要想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就要针对人才培养的具体模式进行创新,其创新以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为主体,其创新目标就是社会市场的具体需求,促进企业和学校的有效合作。  相似文献   

8.
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综合利用学校和企业等不同的教育资源,以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性人才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本文通过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力求使校企合作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中真正发挥作用,为学生搭建起从学校到企业、从书本知识到生产第一线的桥梁,这对于高等职业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9.
韩杰 《林区教学》2008,(8):12-13
高等职业教育近几年蓬勃发展,我们应该客观认识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的形势,积极探索扩大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渠道的途径和方法,解决好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就高职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作了探究,并就用人单位新的用人观念、学院应采取的应对措施及高职生如何成功就业作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形势下,高职学生的就业质量已经成为检验高职办学水平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本文通过对高职学生就业现状和特点进行分析,指出就业质量的内涵,找到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方法和策略,真正发挥职业教育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大学毕业生,特别是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2003年,教育部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把就业导向作为主要办学方向。以就业为导向办高职,就是要求高职教育必须适应市场的需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围绕学生就业办学,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要培养  相似文献   

12.
提升职业素养增强就业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职生就业难,但企业找到合适的员工也难,出现这种"两难"的症结何在?高职生的现状与企业的要求差距甚远.差距何在?学校认为:我们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方面下了很大功夫,甚至为此把一些与专业技能关系不大的课程已经压缩或取消.企业认为:大学生的技能差一点可以容忍,但如果连起码的遵守规章制度和工作责任心都没有,基本的与人沟通能力和合作意识都没有,这样的学生有什么用?企业希望高职生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是否应该朝这个方向努力.  相似文献   

13.
构建有效职业道德教育机制保证职业教育目标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职业道德修养直接影响高职生就业、创业和高职院校的发展与壮大,没有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教育目标是难以实现的.高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不能只限于校园内的教育和管理,只有在实践中让学生感受职业道德,在专业训练中让学生熟悉职业道德,促进学生转变成为职业人,学校才会真正成为学生、家长、用人单位满意的职业学校.  相似文献   

14.
黄永正 《红领巾》2004,(2):139-140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这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但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不准,办学没有特色,培养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造成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高职院校不同程度地出现生源紧张.为加快培养高职人才的步伐,教育部将缩短高等职业教育学制,由三年制转为两年制,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办学特色,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具有自身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5.
时代发展呼唤创新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不仅是就业教育,更应该是创业教育。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扩大就业途径的手段之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构建具有创业教育特色的课程结构,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进行创新思维、创业品质的培养,为高职生创业之路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高等职业教育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使学生成为具有高等职业技能并具有一定创业综合素质的应用性人才,是我们长期思考的问题.文章主要从精心设置课程,满足学生就业及发展的需求;改革教学,为学生就业、创业打下坚实基础两个大的方面,阐述以实现高职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实施的教学改革和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7.
现行的高等职业教育,要求学生学以致用,能适应当下用人单位的需要,而公路工程造价专业就业岗位主要是企业,这就要求我们做好校企合作,一方面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另外一方面企业可以更便捷的选择员工。  相似文献   

18.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与区域的经济发展、安定团结,乃至构建和谐社会密切相关。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在经济建设中发挥越来越独特的作用。本文介绍了我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就业现状,并从7个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提出发展经济、制定政策、准确定位、订单培养、合作办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增强高职教育吸引力等对策,以期待能对我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就业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高等职业教育是直接为社会经济建设一线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有所作为关键看其培养的技能型、应用型高职生能否真正为市场所需,为社会所用。这不仅取决于高职生专业技能的强弱,而且取决于高职生情商好坏和心理素质的优劣,尤其取决于求职择业心理素质的优劣。本文试就高职生求职择业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基本解决对策作一分析研究,以期能对高职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杨健 《华章》2011,(30)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专业技能较强,但人文素养相对缺失,还存在对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视度相对不够高的现象,原因是院校本身在认识上的种种偏差.笔者从事6年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没有发现针对高职学生的人文教育读本,特别是对人文素养对学生就业影响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有必要对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和人文教育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提出强化深化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对策,培养高职生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