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作为先锋派的女性作家,残雪擅长用荒诞的语言勾勒惊悚的情境,让迷宫般的世界变得更加模糊,这种晦涩的文学表达使其独立游走于国内主流文学的边缘。虽然残雪极力撇清她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哲学的关系,但综观其不同时期的创作,可以发现她小说中的一些特质与中国古代庄子思想有契合之处。残雪作品中表现出的自我意识、忧患意识和反对异化等思想与庄子思想相通,丰富了读者的阅读视角。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与关怀、对生存境遇的担忧与思考、对物质世界异化力量的反对与应对让她超越时空,与庄子共频共振。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庄子认知结构的分析,概括出庄学之“愚者——物”、“明者——理”、“神者——道”三种精神层次递进上升的认知境界。从中提出庄子虽然否定了在“愚者——物”、“明者——理”两种境界的认知可能,却肯定了在“神者——道”境界中完全可知的观点。换言之,庄子的认识论是一种可知论的观点。神秘主义并不构成庄学的缺陷。  相似文献   

3.
庄子思想作为一个相当重要的传统文化资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者。鲁迅作为20世纪中国学者基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对庄子进行了新的阐释。在热爱自由、入世态度等方面来考察,都可以发现鲁迅对庄子思想的继承。  相似文献   

4.
庄子的人学思想、主要是生命哲学,主张视生命为人生的首要价值,强调不断提升人的生命境界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超然物外,达到一种无往而适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5.
从庄子思想产生至今的几千年间,庄子研究的成果可谓蔚然壮观。过去的庄子研究中,多认为庄子思想是消极的、逃避的、非现实的,而我则主要针对这样的观点进行反思,对庄子的思想再考察。主要从三个阶段研究庄子思想之反思。第一阶段,他从已经存在的诸子百家的思想和时代的状况中,了解和感受到社会乃至人生的有限,开始参与社会;第二阶段,之后在对那个有限的社会及人类本身的认识基础上做更为充实的观念上的、理论上的准备;第三阶段,理想与实践。他以批判的态度参与社会,主张改变社会,深入地了解社会,向社会传播他的理念和主张。  相似文献   

6.
庄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大力追求闲适生活的人、闲适思想的开创者。庄子从生存哲学层面上对"闲适"提出了理性的思考,通过"游"、"忘"、"化"等可达到闲适的途径,描述了"以明"、"心斋"、"心闲"、"撄宁"等闲适的心境。庄子的闲适是一种自由超越的人生境界和艺术境界,一种审美的生存方式,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有无法实现的现实局限性。庄子的闲适思想是中国古代文人闲适情趣的源头。  相似文献   

7.
“道”作为先秦道家的哲学范畴,老子是进行的本原性探讨,而庄子却是进行的本体性论述。庄子对老子的“道”有所继承,但更多的是有所发展。庄子“道”论,重视体道的社会实践,主张道艺结合,带有浓厚的世俗化色彩。  相似文献   

8.
本认为庄子学说在对现实深刻批判的基础上,从其独特的哲学视角出发,站在宇宙的高度返观社会人生。试图通过对体道,悟道的途径而达道,以此完成对生命困境和现实的超越,艺术地成就人生。  相似文献   

9.
老子、庄子思想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语文教育思想,即对语言的作用,对语言表达──听、说、读、写的态度、方法等,过去研究者太少。本文研究了该思想:老子认为“道” 原始而语言后出,“道” 丰富而语言单调,“道” 具有两面性而语言只具单面性等,但语言仍有其价值,所以他对语文采取了以心悟“道”,朴实鲜少的态度。庄子也认为“道” 难以用语言准确表达,因为相对的标准辩论没有意义,语言在传达过程中会出现偏差等,但也肯定了语言对表达“道” 的一定积极作用,从而对语文采取了不言、少言、不辩,由语言而悟道,悟道后就忘掉语言的态度。本文还分析了该思想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道家庄子是隐逸^格和思想的集大成者。研究《庄子》中的隐逸思想有助于深刻理解中国隐士文化的根源以及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精神。道家“出世”的思想以及由此表现出的隐逸之风发挥了一种异常重要的作用—社会调节和互补。正是因为发挥了这样的文化功能,隐士文化才延续千年之久。  相似文献   

11.
爱德华·科克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法律思想家.科克所处时代的要求以及他自身的经历对他的法律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科克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普通法至上"原则、"司法独立"原则和"正当法律程序"原则;科克提出的法律思想和原则不仅维护了普通法的地位,有力地推动了英国的法治进程,而且对当时英国的政治斗争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科克的法律思想也具有一定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12.
自由是个歧义颇多的词,也是人类一直追求的理想。在西方哲学史上,不同时期的哲学家对它的理解是不同的。哈耶克的自由思想重视了个人自由和自由的价值,论述了法治是个人自由的保障,这对我国的法治建设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当然哈耶克的自由思想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江郎才尽”早在宋末齐初江淹35岁前后业已开始,到永明年问彻底“才尽”。要解释为什么江淹壮年即出现“才尽”的现象,固然可以在永明以后去寻找答案,但更重要的应该从永明以前,乃至江淹35岁以前去寻找。文学交游的贫乏是造成他壮年即“才尽”的重要原因。考察江淹“才尽”前后文学交游的贫乏,我们会为“江郎才尽”找到更加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4.
祁韵士的《西陲竹枝词》一百首代表了嘉道朝新疆竹枝词的学者化倾向,主要表现在结构安排、民俗内容、描写对象的选择和艺术手法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关系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工业革命以来,关于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协调发展的问题始终贯穿于现代化进程之中。本文通过对新技术革命后,尤其是二十世纪,“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争论的回顾,提出科技文化应以人文文化为指导,二者应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从而推动人类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孔子的教育思想具有厚重的人文底蕴,彰显着鲜明的以人为中心的人本观、天性即人性的人性观、旨在"干政"的课程观和非强制性的方法观等思想性格。  相似文献   

17.
涅是佛教学说的基本观念之一,也是修行的最高目的.大乘佛教兴起后,涅的含义较之原始部派佛教有了重要转变.<维摩诘经>是重要的初期大乘佛典之一,该经的涅观念初步体现了大乘佛教发展初期涅观的基本内涵.考察该经"世出世间不二"涅观的基本内涵及其成因,将有助于从理论和历史背景的层面更好地理解大乘佛教积极入世的利他精神.  相似文献   

18.
审美乌托邦的美学意义与现实意义在学界受到的关注持续增加,这一术语已高频率出现在学术领域,成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热点和新趋向。关注审美乌托邦研究状况,通过考察国内外审美乌托邦研究的历史语境、形成动因、学术贡献、局限不足等来强化研究意识、明确研究方法,有助于发现具有建设性与创新性的研究着力点,实现审美乌托邦研究的提升与突破,建立系统、全面、科学、客观的审美乌托邦认识。  相似文献   

19.
杜威是身跨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三大领域的杰出学者,是20世纪影响东西方文化最大的人物之一。从心理活动过程、学习心理、动机与适应、成长与发展和现代社会中的心理学等方面评述杜威的心理学思想,得出他的心理学思想主要有:1.任何客观刺激都可能引起人的下一步反应;有目的的行动是记忆的一个因素;人在与环境相互作用时会产生情感。2.学习是在分享经验中对经验继续改造的过程。3.动机、适应和习惯源于实际经验。4.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5.思想与情绪的、身体的、神经的、生物学的和社会的经验分不开。  相似文献   

20.
我国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胡瑗为了治天下,一生致力于办学、讲学活动,他的明体达用、经义治世的教学思想和苏湖教法,对宋代及其以后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胡瑗的教育思想十分丰富,值得我们作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