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要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汉字不仅是记录民族文化的一种符号工具,更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一个途径与载体。结合识字教学,笔者在挖掘汉字之美方面进行了积极地实践与探索,获得了一定的心得与体验。  相似文献   

2.
中华文化主体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标识性概念,是中华民族在文化意义上坚定自我的核心表征。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发展中华文化主体性,需要在“历史—现实”之维,从古老中华文明的独立发端、近代中国文明蒙尘的历史境遇以及中国共产党勇担使命的重要节点中,明晰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溯源、挑战与坚守;需要在“传统—未来”之维,明确中华文化主体性在传统与现代的贯通中一脉相承、在面向未来的时空场域中生生不息的发展指向;需要在“理论—实践”之维,以“两个结合”塑造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探索文化创新空间;需要在“民族—世界”之维,既坚定中华文化立场,又以鲜明文化特性融入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3.
宋春颖 《文教资料》2010,(34):81-82
中华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民族之根、民族之魂、民族之神,高校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培养机构,担负着发展中华民族科技、历史、文化的重任,应该在传播和传承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在文化艺术传承、发展、创新方面发挥教育功能。以优秀的文化瑰宝感染青年,鼓舞青年,进一步完善高校素质教育和美育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4.
泰山的精髓在人文,泰山民俗是泰山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是中华文化第一人,孔子前之中华文化赖孔子而传,孔子后之中华文化由孔子而开,儒家文化是泰山文化最主要的来源之一,大量文献和民俗留存表明泰山民俗与儒家礼制学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文化交流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成为世界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条件。中原文化是华夏文明之根、中华文化之源,在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如何进一步扩大中原文化对外交流,展示文化强省魅力,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是一个重要的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6.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强大的精神影响力和感染力,对培育人文精神和核心素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当前教育的重要课题。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突出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如何在语文教育中浸润传统文化,真正落实传  相似文献   

7.
《考试》2007,(9)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同时又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而其中古诗词又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国古诗词可谓灿烂辉煌,博大精深,经过千百年来的沉淀,早已成为传统文化的精髓.诗词中驰骋文人之才力,抒发古人之性灵,反映前人之习俗、风情,展现时代之变迁、历史之陈迹,真可谓字字珠玑、意蕴无穷,价值不可估量.这些古诗词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动态系统,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世界文化潮流.反之,文化全球化也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中国传统文化要在当前全球化进程中由弱势文化系统向强势的优秀文化系统转型,做到从心理上摆脱弱国心态和从行动上推行中华文化全球战略.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外文化传播工作呈现出许多新特点。这些新特点在理念、方法和行动等维度上都具有鲜明的新时代意蕴。在理念维度上,党的新时代对外文化传播既着重于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重视提升中华现代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并在此过程中极为重视传播的针对性。在方法维度上,党的新时代对外文化传播强调以讲好中国故事为载体,依托生动活泼的语言、寓理于情的方法和故事背后的深层逻辑,实现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在行动维度上,党的新时代对外文化传播强调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带一路”、依据外事活动传播中国声音,实现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目的。  相似文献   

11.
定向师范生培养是高校师范教育在新时代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在现有的教育培养模式中,城市化倾向明显,与非定向师范生培养模式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分度,缺乏乡村文化浸润,难以滋养定向师范生的乡土情怀与乡土认同。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乡土认同存在身份认同、职业认同和文化认同三重向度。乡村文化中蕴含劳动基因,劳动教育与乡土认同存在深度契合。劳动教育通过建构身份认同、培植职业认同、增强文化认同来培植重塑乡土情怀。劳动教育可从价值引领、课程实践、志愿服务和文化浸润四个路径展开,以培植学生的乡土认同感,形成乡村文化自觉和行动自觉,并将乡土认同转化为定向师范生扎根乡村、服务乡村、振兴乡村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高中语文教学天然地具有中华传统文化认同的美学基础,因此应将审美作为培育中华文化认同的钥匙。在具身感知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之美,在深度解析中品味中华传统文化之美,在自我表达中创新中华传统文化之美,最终达成文化与自我的同化。  相似文献   

13.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文言文的世界博大精深,异彩纷呈,犹如一座神奇的大花园。文言文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传统文化,吸收民族智慧,培植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但当下,学生却不太喜欢上文言文课。上古文课时,经常听到有学生怨言,  相似文献   

14.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之一的民族音乐同样历史悠久且内容丰富。在小学民族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进行有效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音乐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中享受民族音乐之美、文化之美。  相似文献   

15.
调查发现,中学生在国民身份认同上呈现出高情感认同与相对低的理智评价的矛盾性,随着年龄增长与国民身份认同感略有降低的矛盾性;在政治认同上体现出积极样态,但是存在政治权利和承担义务上不匹配的矛盾性;在文化认同上体现出既有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有对西方现代文化的接纳,还有对当代流行文化的包容的的多元性。加强中学生国家认同教育,需要在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中培植中学生的民族与国家责任意识,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公民教育,强化以中华文化为根基的主流文化认同教育。  相似文献   

16.
文化自觉就是站在历史的高度,观察中华文化所发生的规律,根据这个规律分析现状,预测未来,决定今天的行动。中国大学通过强化人文教育以实践文化自觉的努力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与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华文化绵延千载,质朴悠远,自强不息是中华文化的精神根基。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源头,有“群经之母”的雅称,以《周易》为文本的易学研究,历经三千年而不衰。易学文化自信的原动力,在于自身自强不息、化成天下的人文关怀,这种人文精神代代相传,让中华文化屹立不倒。  相似文献   

18.
陈嘉 《教育教学论坛》2013,(27):269-271
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我们忽略了社会耻感文化的教育。学校中学生考试作弊时有发生,社会上不良行为屡禁不止,不良行为的主体缺乏诚实、诚信和廉耻之心,我们不能以罚代替教育,社会更应当关注耻感文化的教育,教师应担当起培植社会耻感文化的责任。本文从一则新闻切入,从学生考场作弊联想到各种不良社会行为,指出这些现象背后是缺乏社会耻感文化的教育。中华民族自古至今就十分重视人的廉耻之心、善恶之观的教育,为了社会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重新培植我们的耻感文化。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世界文化却恰恰相反出现多样性和多元化的趋势。在多元的世界文化之林中,汉语和中华文化作为一枝奇葩,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和向往。汉语国际推广便是满足海外人群学习汉语及中华文化的客观要求、在世界范围内推广汉语和中华文化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20.
第一,民族、文化与和谐.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延续,实质上就是一种文化的生存与延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主流乃由多源异质文化融合而成,其间还不断有新的因子注入.所以中华文化才能愈益宽广深厚,才能具有非凡的凝聚力、包容性和同化力.中国历史上的南蛮北狄、西戎东夷,最后无不为炎黄文化所熔化,无不完全溶入中华大家庭之中.蒙古和满清曾一度入主中原,但最终无不在中华文化的浸润和包容之下,也充当起中华文化的传人.文化是民族之根,是一个民族之所以成其为一个民族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