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主流文化"近几年在网络中快速发展,由其带来的一系列新生网络文化变化已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本文就非主流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滋生传播地--"网络"以及"非主流文化"的生力军问题浅析网络"非主流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并提出积极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
马萍 《新闻采编》2009,(4):26-28
网络在带来新型技术与人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化生活的影响和变更,这影响不仅为成人世界的变迁打上了烙印,同时也为青少年思想和生活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网络普及的推进和现代文化思想的开放性深入,使网络非主流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得到不断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寸洋 《青年记者》2009,(16):47-48
在西方对于青少年亚文化的研究中,为了避免纠缠于“青少年”这一概念界定的暖昧性,以上世纪70年代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为代表的青少年亚文化研究者从“阶级文化”的角度出发,将青少年文化建立在一个同统治阶级文化对立的位置;并通过将同“青少年”相关的“音乐”、“风格”、“生活方式”等符号表意结合、拼贴起来,呈现出一种青少年文化对于主流霸权文化的抵抗态度。  相似文献   

4.
成长中的青少年对个性的渴求十分强烈,同时也急需社会的认同,而时尚恰好就是显示个性与寻找认同的良好途径,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叫做“非主流”的词。在第一个非主流出现之后,越来越多只看到表象的人在追随着,非主流慢慢地变得主流,变得时尚化,而且是边缘化的时尚。本文主要从传播的主体一符号出发,研究非主流文化的符号特色,解译非主流流行的密码。  相似文献   

5.
2008年涌现出了很多新词新语.这些词语并不是完全陌生的.只是它表达的意义不同于传统的意义.主流的词语开始被大众创造成“非主流语言”。这种语言日益渗透到大众的生活.其传播与网络等媒体密切相关.本文将从传播学角度来探讨非主流语言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匪兵匪语     
影像书写:大众文化的社会观察(2008—2012),张慧瑜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对于专业的研究者来说,电影或者文学都是便于认识世界的一条通道。相对于1980年代的文学辉煌,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日渐成为电视、电影等大众媒体的盛世年代,也就是被波兹曼命名为娱乐至死的年代。影视图像已经成为当代支配性的传媒形式,它改变了社会认知与人际交往的模式.引发出深刻的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7.
李敏 《新闻传播》2010,(5):46-46
网络作为新兴媒体,以其反应速度快、言论相对自由等诸多优势迅速赢得受众的青睐。而当传统媒体大力张扬主流文化的时候.非主流文化却在各种标新立异的网络事件中应运而生。本文将从网络传播和非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的渊源进行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针对非主流文化渗透到当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新媒体广告对其重要的传播媒介进行了深入研究。新媒体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文化传播方式,新媒体广告能够作为各类信息的载体,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文化传播手段。因此,本文基于新媒体广告对非主流文化传播现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阐明新媒体的广告在非主流文化传播中的影响,归避非主流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对立。对非主流文化传播的具体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期望能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些信息和帮助。  相似文献   

9.
媒介作为大众文化的传播机构,自身的经济基础,审美情趣,由大众社会赋予,同时又影响着大众媒介文化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电视纪录片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望长城》为标志),兴盛于整个90年代中期,在90年代中后期达到巅峰后开始走下坡路,逐渐陷入低迷困境。时至今日,电视纪录片虽然不乏佳作出现,但在创作上依然呈现出了发展迟缓的状态,出现了一个发展的瓶颈。那么,电视纪录片要生存、要发展,究竟要偏靠哪一个特性,是精英文化的艺术风范还是大众文化的电视品格?两者之间一定存在矛盾吗?  相似文献   

11.
网络传播不但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结构,而且以动摇传统固定空间领域为前提,造就了全新的文化空间,80后、90后成为网民主要群体,青年亚文化在网络的崛起是网络造就新文化空间最有说服力的例证之一。新文化空间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不可避免地引起文化冲突。因此,网络传播正成为一种推动文化变迁的正在进行式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到新世纪的30年变迁,我国社会文化从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混杂流行、精英文化的瓦解与大众文化的全面勃兴,发展到当今对文化的多元化诉求.我国图书出版也在这一文化变迁中逐渐从单一走向分化扣多元,并正在由图书是人类精神文化的结晶走向文化是消费商品的转化过程中.  相似文献   

13.
“山寨文化”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晓霏 《新闻界》2009,(2):124-126
"山寨文化"作为一种新型文化范式,正冲击着当下大众文化,其精髓在于模仿、复制,核心是对原本的模拟.其认同功能和反叛精神,使"山寨文化"借助网络等新媒体的叠加,使"山寨文化"愈演愈烈."山寨文化"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要充分认识他的存在价值和社会意义,但"山寨文化"的逐利本性和品味不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促进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张颖 《记者摇篮》2007,(3):26-26
中国报纸副刊,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引领大众文化的辉煌、90年代删减让位于新闻版面的黯淡后,在21世纪初,又重新成为报纸的一大聚焦点,自成风格的副刊正日益成为报纸赢得长期稳定的读者群的“兵家必争之地”。然而,2006年网络文学以及个人日志类博客的火爆,在让副刊编辑为找到一个巨大稿源而欣喜后,很快就感受到一种压力,一种副刊面对包围所感觉到的压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董玢岩 《大观周刊》2011,(13):153-154
当汉字遭遇了火星文,传统文化面对五光十色的舶来品,主流文化将何去何从?本文将尝试以自己的视角来做一解读.  相似文献   

16.
文化工业理论及其批判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工业是法兰克福学派研究分析现代大众媒介的一个核心概念,近几年在我国的大众文化研究中所见颇多,并逐渐被一些传播学者所引用。但从目前的情况观之,对这一术语的分析介绍还是显得不够,以至于误读误用在所不少。由此,本文试图先简略勾勒其基本内容,然后谈谈我们的理解和看法。  相似文献   

17.
这种现象既不是统计学方面的偶然,也不是短期的时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领域的从业者和消费者有了根本的变化,女性由少数逐渐变成了多数。不仅女性受教育者更多,学历更高,观看艺术表演更多,读书更多,而且男女之间的文化鸿沟日益加宽。社会群体的性别比例失调,必然会带来社会文化旨趣、欣赏习惯、价值取向等诸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大众传媒的文化角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文化的定义 要想分析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中的文化角色,对文化概念本身进行全面的透视是十分必要的。 什么是文化?这在学术界是个从未有定论的话题。 1963年美国的两位人类学家阿尔弗雷德·克洛依伯(A·L·Krober)和克莱德·克勒克荷恩(C·Kluckhohn)遍寻篇章,就罗列出了 150个关于文化的定义。他们在《文化:概念和定义批判分析》一书中将这些定义分门别类,最后归纳出了9种基本文化概念。其中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泰勒(Edward·B·Taylor)给出的定义“文化是复杂生活的整体,包括了…  相似文献   

19.
电视作为20世纪影响人类生活最为重要的发明之一,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电视一经产生 ,就给人类生活带来重大影响。当前 ,恰逢中国社会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 ,大众文化方兴未艾 ,在这一特定时期里 ,电视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必然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电视对社会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功不可没从传播学的角度看 ,电视媒介的特点在于它冲破了文字符号的限制 ,使文化通过声音和图像得以传播 ,这就大大扩展了受众面 ,因为不管是谁 ,也无论其所受教育程度的高低 ,都可以通过电子媒介的声音和图像与文化接触。因此 ,通过收看电视节目获得休息和消遣成了中国老百姓非常普遍的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