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话题作文作为作文测试的一种新形式在走过了一段风光的路程后,逐渐显出了疲态,非议的声音也多了起来,人们审视现实,开始反思存在着的弊端。指责者说,话题作文是只篮子,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这种指责有事实依据“,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实际是指学生写作时漠视话题的规定性、  相似文献   

2.
1.小袋鼠上了幼儿园,妈妈在他的胸前缝了一个大口袋。小袋鼠喜欢什么东西都往里面装,每天袋子都被塞得满满的。  相似文献   

3.
1.小袋鼠上了幼儿园,妈妈在他的胸前缝了一个大口袋。小袋鼠喜欢什么东西都往里面装,每天袋子都被塞得满满的。  相似文献   

4.
时下,新课程改革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大概就是“探究”了。探究,几乎成了新课程的代名词。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新的学习方式又是以探究学习为主要特征的,这就莫怪大家都要把“探究”挂在嘴边、显于笔端了。可是,从教学实际看,很多被标榜的探究并不是真的探究,探究成了一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我们不妨看一看这筐里究竟装了什么东西。  相似文献   

5.
话题作文的话题一般都比较宽泛,可以容纳很多东西,似乎是话题作文一个筐,什么都可往里装。但  相似文献   

6.
本应纯净的“语文味”在现在许多的语文课堂中却被粉饰了太多的繁华,迷醉了语文本来的方向。究其原因,是现在许多语文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迷失了方向,片面地理解了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在实施过程中夹杂了很多非语文因素。教育行业内流行的“语文素质教育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即是批评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不是一个筐,不能什么都往里面装;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和谐社会不是一个静态社会,而是一个动态过程;和谐社会不是一个平均主义社会;和谐社会不是一个只涉及人与人关系的社会,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谐社会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必然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当前的阅读教学有一种"什么都往里面装"的倾向.在笔者近年来所听的观摩课中,许多都有这样的现象:教学内容繁杂,教学时间不够,要么仓促收兵,要么严重拖堂:大容量,快节奏,教师汗流浃背,学生疲惫不堪……  相似文献   

9.
阎永锋 《新作文》2004,(7):18-19
话题作的出现,的确给了考生更多的选择机会,因为话题作大都是“体不限”的。针对某一个话题,你可以选择记叙体,也可以选择说明体、议论体、抒情体,你甚至可以选择应用体,总之,你最擅长什么体,就可以使用什么体。这当然是话题作带来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应纯净的"语文味"在现在许多的语文课堂中却被粉饰了太多的繁华,迷醉了语文本来的方向.究其原因,是现在许多语文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迷失了方向,片面地理解了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在实施过程中夹杂了很多非语文因素.教育行业内流行的"语文素质教育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即是批评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1.
创新教育的另类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泽民同志在北师大百年校庆上的讲话,使中国再度掀起创新教育研究的热潮。人类得创造之益太多,培养创造意识的必要性、重要性之类的道理,几乎尽人皆知。但我认为有关创新教育还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没有解决,所以创新教育能走多远还是未知数。如何避免使创新教育成为类似“素质教育”概念一样的“什么都往里面装”的箩筐,更应当成为教育工作者慎重思考的问题。本文尝试对创新教育作一“另类”思考。  相似文献   

12.
薛永娟 《语文天地》2013,(13):31-32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是"大语文",包罗万象,好似一个学科大箩筐,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于是,语文课尤其是语文公开课,往往呈现出像历史课、像政治课、像音乐美术课等怪状,充斥着大量的资料链接、大而泛的小组讨论、大肆的情感宣泄等噱头,热热闹闹,花样迭出。最终效果不尽如人意,那么语文课堂何不去修饰还本真、褪厚衣着轻装?  相似文献   

13.
高永凤 《教育艺术》2007,(5):60-61,39
做老师累,做班主任更累!许多班主任都曾经这么感叹过.班主任的责任似乎无限大,因为班主任什么都要管,而且必须管好;班主任的权力似乎又无限小,因为无论是谁都可随时给班主任下达任务,是一个忙忙碌碌的办事员.我也曾是个"保姆式"的班主任,工作像只箩筐,什么东西都往里面装,凡事亲历亲为,直弄得自己心力交瘁、身心俱疲.经过几年的打磨,也渐渐悟出了一些"偷懒"的办法来实现自我减负.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要求注重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明确规定“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因而,语文教学中。老师们越来越注意对课堂教学内容拓展与延伸、能力迁移,这本是教学新理念下的可喜现象,却矫枉过正,有“语文教学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之嫌,语文课上不探究课文的文本价值,却探究起自然、思想方法、生活常识,甚至法律问题,课堂教学内容宽则宽矣,但忘了自己的教学任务,忘了“本”。  相似文献   

15.
列宁曾说,办公桌上一个玻璃杯,不能说它只是用来喝水的,郊游从野外采来一束花,可以把它当成一个小花瓶;风吹桌上纸张掀动,杯子可以临时做个镇纸;纸上字小,杯底厚,可以当个放大镜用;遇到危险,它又可以当作武器掷向敌人……这就是发散思维。过去我们都知道材料作中的材料可以一材多用,话题作比材料作的要求更宽泛,许多话题和材料都是可以多角度理解,而话题与话题之间又都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相似文献   

16.
自1999-2000年的春夏高考又给出“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话题、“新世纪感言”的话题以及“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话题之后,人们似乎越来越鲜明地感到“话题作”正倍受高考命题们的青睐。那么,什么是“话题作”?如何才能在话题作中一举获胜?  相似文献   

17.
人生之杯     
一个玻璃杯子,如果装牛奶,人们会说,这是一杯牛奶;如果装茶水,人们会说,这是一杯茶水。而只有在什么都不装的情况下,人们才会说“这是一只杯子”。假如每个人都像一只杯子,可以装什么呢?  相似文献   

18.
黄琼 《现代语文》2002,(5):43-44
话题作只为我们提供一个写作的话题,在这个指定的话题之内,写什么、怎么写,都由我们自己决定。这就为写作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便于我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能力、想象才华和语言表达水平,充分显示自己的个性和创造能力。这种极具开放性和灵活性的命题方式,使得写作视野被打开,思维被激活,思路被拓宽,因而得到了社会的广泛称赞。但是,许多同学因其限制少而不以其限制为然,”为所欲为”,出现了一些本不该出现的错误,留下了深深的遗憾。我们认为,话题作开放性很强,但绝不是可以随心所欲、信口开河的。有必要大声呼吁一声:话题作须设防!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教育》2004,(2):3-3
数不清有多少的孩子.他们的天真都被沉重的书包压得老气横秋,他们的快乐被那无边无际的题海淹没得无影无踪。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他们就像是口袋似的由教育人往里面装了一堆又一堆陈腐的东西.俨然一个个杂货袋。他们的童年.不再有诗意。  相似文献   

20.
话题作尽管引领中考、高考命题数年,但是许多人对它的认识仍是模糊的。例如有人认为高考采用话题作已有7年(1999年始),有人却认为只有6年(2000年始)。出现认识的分歧最主要的原因是对什么是话题作缺少理性的认识,在概念上缺少阐述,即所说的“名不正则言不顺”。笔查阅有关“话题作”的研究资料,对什么叫“话题作”的阐释少而又少或语焉不详。南开大学学院教授徐江老师是这样描述“话题作”的:以某种完整的材料为由头,归引出一个特定话题,然后以此话题相关范围进行作,这种作命题形式叫“话题作”,并进一步指出这样的命题形式为“话料引题作”。笔认为,徐教授对“话题作”的描述只是就话题作的基本组成形式的说明,反映其中一种话题作形式的特征,并不能反映话题作一般的、本质的特征,所以还不能称为其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