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古典文学作品中,古人常托雁抒写离愁别绪、情爱相思、伤时感怀等情感,表达思乡怀归、忧国爱民的思想,体现中国的古代世风习俗。雁意象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重要意象,并在历代文学各类文体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情感常常被诗人和词人通过不同意象表达。而在诸多意象中,大雁突破怀乡思亲的原型意象约束,用语言的陌生化形式表现坚贞爱情和边塞爱国之情。同时诗人和词人也力图用大雁意象实现诗词的个性化。文章的目的就在于对中国古诗词中大雁的意象作一个梳理和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3.
雁的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承载着丰富的信息,古代文人根据自己不同的情感体验,赋予了大雁很多人格化的象征意义,本文将雁的意象归纳为承载飘泊孤寂之情的孤雁,思乡感怀的愁雁,卓尔不俗的高洁之雁,逆境中奋飞的理想之雁等几组不同的意象,逐一分析挖掘雁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承担的重要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雁意象多与失意、孤苦、凄凉联系在一起,负载着诗人思乡怀归的孤苦情怀,是透视其心灵世界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符号。  相似文献   

5.
《苗族古歌》中的"枫木歌"是首特殊的长诗,包括六个部分,占"古歌"差不多一半的内容。枫树已融入了苗族社会生活当中,成为了一种集体意象,有着很深的文化内蕴:枫树意象起初是与枫树本身的特点有关;自然崇拜深化了苗族对枫树的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为枫树崇拜注入了新的内容;故土回忆给枫树崇拜蒙上了一层悲凉意蕴;苗族风俗使枫树意象扎根于苗族社会中,烙上了深刻的民族印痕。  相似文献   

6.
胡银元 《文教资料》2007,(34):65-67
雁,作为一种较特殊的审美对象,引起了无数文人的吟咏,自《诗经》以降,咏雁诗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诗人借咏雁来表达自己的羁旅之情,相思之苦,离愁别恨,具有凄苦感伤的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7.
雁翼诗歌中的光明意象运用较多,意象的意义也是复杂多变的,总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光明的赞颂,二是对光明的思辨和质疑。"光明"意象意义的变化,是雁翼诗歌风格和思想情感发生转变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在文学作品中桑意象频频出现。在这些作品中桑不再是自然意义上的桑,而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文化内容:桑既象征古代先民原始的生命与生殖力,也象征着男女之间甜涩忧伤的爱情;既是吉祥的化身,同时也象征死亡与悲伤,既流露出古人浓重的家园意识,同时也象征着岁月的永恒。仔细打量中国古代文争艺术中“桑”所呈现的丰富意蕴,便可窥见中国古代先民富有神话而诗意的栖居。  相似文献   

9.
意象是古诗词作品的重要的审美范畴,是诗人抒发情感的重要载体,也是鉴赏古诗词的一个重要媒介,对意象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方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本文以中学语文古诗词中的“雁”意象为探讨对象,将部编版中学语文教材中含有“雁”意象的诗词进行整理,并对诗词中的“雁”意象的深层含义进行分析,得出中学语文古诗词中“雁”意象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0.
意象是文学批评中的一个术语,所谓“意象”就是客观世界的认识主体赋予客观物象某种主观的联想意义,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统称.雁鹅是《侗族远祖歌》的重要意象,并通过《侗族远祖歌》表达其意义和特征.  相似文献   

11.
意象是诗词意境的重要构成单位,在古诗词中有着特殊位置。意象既不是物本身,亦不是心自体,而是二者互孕共生的产物,是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的完美融合。"鸿雁"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意象,作为客观物的鸿雁,经过诗人独特的人文体验与刻意营造,具有了丰富的意蕴。本文试从建构类型上将古诗词中的"鸿雁"意象进行分类,并分析探讨其各自蕴含的丰富寓意。  相似文献   

12.
"流浪"是世界性的文化母题,更是深埋人类内心的永恒欲求。"流浪"也总是和"家园""出行""回家"等情愫联系,交织出丰富多样的创作和研究主题。然而,由于地域、民族、文化的不同,"流浪"在母题的共性之外也凸显出显著的差异。以往对此命题研究的相关文献、著作颇为丰富,但大多是从某个特定地域的人们的"流浪情绪"或者"流浪心理"作以分析。另不少是针对文学作品中的"流浪"、"流浪汉"等意象的总结探究。文章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角度发现"流浪情结"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同之处,并且造成此种差异的原因亦是纷繁复杂。  相似文献   

13.
雁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意象,其原始意蕴起源于《诗经》。《诗经》中涉及到的雁存在有序、情思、猎杀、哀号四个方面的属性。本文根据雁的原始属性,试析雁意象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及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当代学作品中,女人多维度形态——革命形态、道德形态、性形态的变异,折射出社会意识形态的精神垄断和化迷失。当代作家以形而上的潜意识追求革命形态、道德形态、性形态。他们孕育的女性不由自主地异化。章着眼于婚恋领域女性形态异化的失语情状,提出女性角色定位和社会取值范式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男女两性之间的相互吸引、相互结合、相互依存是人类社会中一种最基本的关系 ,也是一种最奇妙的关系 ,和谐美满、稳定长久的两性结合是人类执着的追求 ,永恒的愿望。而鸟类所体现的雌雄相依、生死相随的生物特性 ,恰合于人的两性情爱的理想境界 ,受到古代中国人的普遍认同。鸳鸯、大雁亦成为中国文化中固定的情爱象征  相似文献   

16.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便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且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历史的各个时期。中华传统武德正是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伦理文化。中华传统武德彰显了儒家"仁"的精神内核,蕴涵了儒家"义"的伦理精髓,富含了儒家"礼"的精神要旨,凸显了儒家重"信"的伦理观念,映示了儒家尚"勇"的仁德践履。当前,加强武德教育,对提高习武者的道德修养、培育人文精神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图像具有叙事功能,但是它的叙事性总是会受到艺术的他律性的制约。其中伦理道德会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外部因素介入其叙事过程。与此同时,图像叙事又在某种程度与道德伦理相辅相成,图文时代下的图像叙事在叙事技巧和过程中总会呈现出道德规则的一面。图像叙事性存在一个现象:叙事主体欲求总会尝试凭借各种优势去满足,把原本真实的想法演变成为经验意识上的假设。伦理和自由在通过图像叙事由真实确定转变为不明晰。伦理道德的绝对原则性在虚拟的空间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似乎总会出现不在场的一面,虚拟空间里的自由仿佛也得到了释放。事实并非如此,德性总是会在一定的范围内变换方式介入自由。  相似文献   

18.
从比喻的意向和民族特色两方面分析比喻在英汉语中的文化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