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生课前背古诗)   师:同学们古诗背得真好,让我们给自己鼓掌吧! 人,要学会为自己喝彩.(生热烈鼓掌)这节课,我们要认识一个怪人,他一生最爱的是竹子.这个人就是郑板桥.他说:"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为什么他独爱竹呢? (出示竹图)谁来说说竹是什么样子的?   生:竹子是绿色的.……  相似文献   

2.
(生课前背古诗)   师:同学们古诗背得真好,让我们给自己鼓掌吧! 人,要学会为自己喝彩.(生热烈鼓掌)这节课,我们要认识一个怪人,他一生最爱的是竹子.这个人就是郑板桥.他说:"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为什么他独爱竹呢? (出示竹图)谁来说说竹是什么样子的?   生:竹子是绿色的.……  相似文献   

3.
郑燮,号板桥,是清朝初年著名的花鸟画家,也是“扬州八怪”中的重要人物,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的成就尤为突出。他一生都在细致地观察竹子,自述“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他有很多描写竹子的名句,  相似文献   

4.
胸有成竹     
古代有个画家叫文同。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都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同画竹的妙诀在哪里呢?原来啊,文同非常喜欢竹子,所以他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各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他就回到书房,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日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看上去都像真的一样。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There was once an artist whose namewas Wen Tong.He was famous for his bam-boo drawings.A lot of people asked him forone of his bamboo drawings.People wanted to know wh...  相似文献   

5.
清代著名画竹大师郑板桥,曾为自己的一幅墨竹题过一首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这首诗不仅表现了郑板桥画竹的甘苦,也道出了他画竹成功的经验。诗中的“生”,是新的意思。郑板桥画了四十年竹子,把不断在笔下生出新意看作是真正的成熟。无怪乎他画的竹子千姿百态,神韵各异了。郑板桥这种“画到生时是熟时”的创作经验,也适用于教学。我们有些同志从事教学工作多年了,有的甚至比郑板桥画竹的时间还要长,他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  相似文献   

6.
胸有成竹     
<正>古代有个画家叫文同。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都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同画竹的妙诀在哪里呢?原来啊,文同很喜欢竹子,以至于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都种上各种各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情  相似文献   

7.
我们中国人,无一不喜欢竹子,无一不受过竹子的恩惠.仅以我们一日三餐吃饭的筷子来说,其大部份均为竹子所制.松、竹、梅,历来被中国人誉为象征"高风亮节"的"岁寒三友".从苏轼的诗中,可以看到,他对竹子的喜爱到了何种程度:"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这恐怕和苏轼从小就生活在盛产竹子的岷峨故乡有关系.在苏轼的诗和画中,他已经把竹子人格化了.郑板桥在解释苏轼画竹何以缠满荆棘时,认为这是表示"君子能容纳小人"之意,看来此言颇有见地.苏轼的另一首赋竹诗:"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亦无心"更是对竹子的神形兼备的绝唱!  相似文献   

8.
古时候,有个画家叫郑板桥,他画的竹子很有名。一次,他给别人说起画竹的情景:“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郑板桥这段话告诉我们,画到纸上的竹和自然形态的竹并不完全相同。它是自然形态的竹,经过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几个阶段“变相”而成。画画如此,作文也如此。许多同学有个误解,以为作文要求写真实,就是把看到的、听到的原封不动地写下来。其实,写进文章中的人和…  相似文献   

9.
关宁 《快乐阅读》2011,(9):76-76
作文是生活之反映,离开了生活便没有了作文。让学生立足于生活经验进行写作,是当前作文教学的新要求。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在作文训练中,引导学生进行即兴观察和有意观察,都是促使学生认识生活、从中获取作文素材的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10.
小学生作文写得不具体、不准确、不生动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观察。《梦溪笔谈》记载这样一个故事:欧阳修曾得到一幅古画,画的是一丛牡丹下面躺着一只猫。他百思不得其解,便去请教当时的丞相吴育。吴育一见古画就说:“画的是正午牡丹。”欧阳修吃惊地问:“您凭什么说它是正午牡丹呢  相似文献   

11.
清代“杨州八怪”之一的画竹神手郑板桥在谈到他画竹的诀窍时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这就是说,板桥画们之所以名蜚艺林,誉驰天下,主要得力于对竹子在不同时间,不同地方的观察。要想写得好,就需要对客观事物进行认真仔细的观察。鲁迅在《给董永舒》的信中说:“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在从《答北斗杂志社问》一文中,他更加语重心长地叮嘱学习写作者说:“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因此,学习写作须从观察起步,养成观察的习惯,这样才能为大脑输送并贮存丰富的材料,才能进入思考生活,  相似文献   

12.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章要自己改,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实践也证明,修改文章的能力是作文的一项基本能力。"作文不仅是写出来的,更是改  相似文献   

13.
段娜 《辅导员》2015,(2):43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的话。"他话中强调的是作文要讲究"真实",要展现"自我"。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写作时要结合生活实际,细观察,描绘出自己的真实生活,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主题阅读"作为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备受人们关注,对它的关注不仅仅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积累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写作水平。在写作中,积累是非常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曾说过,作文需要热情。他说写作犹如画家画人物,也是静观默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结想,一挥而就。“热情”是指积极的写作态度,它是写文章“一挥而就”的根本保证;而作者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写作素材的积累及深思熟虑、成竹在胸,则是写好文章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15.
成竹在胸     
<正>【释义】画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语出】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人物】文同(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今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以善画竹著称。他注重体  相似文献   

16.
一、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不歇。”可见,要写好日记,首先要观察事物,认识事物,才能积累写日记的素材。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四十年如一日地观察竹子,因此“胸有成竹”,画  相似文献   

17.
成语十二问     
《广西教育》2006,(7C):52-52
北宋画家文同,字与可。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同画竹的妙诀在哪里呢?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各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风雨,他都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  相似文献   

18.
著名作家巴金曾说:“只有写,你才真正会写。”叶圣陶先生也说:“要多写,越写越熟,熟极了才能从心所欲。”两位前辈的创作箴言,是我指导学生打开作文大门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曾说过:"如果要创作,第一需要观察,任何事物都有值得下笔的方面,都有别人未发现或未体验的东西。"从这可看出在写作中观察的重要性。同理,盲生对所要叙述和描写的对象观察得越细,印象越清晰,文章可能  相似文献   

20.
作文,这两个字谁看了谁头痛。学生习作是东摘西借,东拉西扯,写不出真人、真事、真情。不要说学生,说是教师谈起作文,说起作文也是头疼。"有什么可写的呀?"这是1994年我刚刚结业时发出的慨叹。自进行作文教学改革以来,我潜心钻研,深刻体会到作文教学应从实践活动出发。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就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这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