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美国诗人加里·斯奈德与中国唐朝禅僧寒山之间,存在着深层的文化共鸣。这种文化共鸣体现在行为方式、宗教信仰与诗歌风格三个方面。实际上,加里·斯奈德所翻译的寒山诗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原因之一正是由于他们之间的深层文化共鸣。  相似文献   

2.
英国现代作家劳伦斯的诗歌创作贯穿其整个的文学生涯,他所创作的近千首诗歌既是其一生的诗性叙事,又是其小说的诗性概括。他的诗歌和小说在诸多方面具有互文特征,体现出互释互补的意义指涉与内在关联。这种互文性对于理解其诗歌深刻的主题、独特的意象、丰富的情感等美学内涵具有极大的阐释张力。  相似文献   

3.
唐宋诗歌地理中的庾岭梅花,因其地理空间和形态审美特色,具有梅信之始、华夷分野、贬谪之地理时空坐标的文化意义,承载了唐宋诗人对岭南的地理文化体认和他们的历史意识、人文情怀、政治抱负、人格理想等多重文化内涵,是唐宋诗歌中重要的文化意象之一。在唐宋诗歌中,庾岭梅花不仅作为一个地景给人留下地理空间感、场景感,它更是唐宋诗人心中的某种象喻,亦是唐宋文人一朵别样的生命之花,它诗性地展现了唐宋文人别离与思归、忧国与归隐、怨愤与旷达的二元之生命情怀,以及他们家国通一之人文精神,既加深了唐宋南贬诗歌的文化内蕴,又丰富了唐宋孤山梅花所奠定的梅花意象“清”之人格意味与美学品格。其彰显的家国通一的儒家“仁”之精神,与孤山梅花彰显的自由自适之道统精神相合,在唐宋诗歌梅花意象由物色形象向人格图腾的诗性嬗变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个性与表现--论魏尔伦诗歌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尔伦在前期象征派诗歌中诗风殊异,该文以对其诗性的分析,把握个体生命存在的状态,感悟生命本体在宇宙社会中存在的孤独与忧伤。  相似文献   

5.
李清照以优美的语言抒写了自己的真实情感,把女性深切的内在生命体验化入词中,自由的表述中折射出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其生命律动的个性化呈现,丰富了诗性文化对人类生命世界的表现,使原本极不平衡的(主要由男性作家组成)的艺术建构得以多层次、多角度的展示.  相似文献   

6.
斯奈德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因为其传神地展示了原作品的内涵与风貌而备受推崇。本文从语言规范对文学作品英译过程中所做的要求出发,以《江雪》为例,进一步从语言视角分析了斯奈德译作在语言形式、语言结构和语言主体方面的特征。通过一一分析对照加强对斯奈德诗歌特点的深度剖析及了解,以及分辨出其存在特征。  相似文献   

7.
在晚唐诗歌璀璨的星空中,李群玉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其湘楚文化滋养下的文化个性和抒情模式体现了对以屈、宋和庄子为代表的湘楚文化及其诗性思维方式的认同,其诗歌作品是对以迁谪和隐逸为主题的湘楚文化的反复吟咏和诗性思维方式的运用和再创造。从情感的共时向度上看,其诗歌与晚唐普遍的末世情感也呈现出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在晚唐诗歌璀璨的星空中。李群玉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其湘楚文化滋养下的文化个性和抒情模式体现了对以屈、宋和庄子为代表的湘楚文化及其诗性思维方式的认同,其诗歌作品是对以迁谪和隐逸为主题的湘楚文化的反复吟咏和诗性思维方式的运用和再创造。从情感的共时向度上看,其诗歌与晚唐普遍的末世情感也呈现出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兴起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生态批评是对资本主义现代性造成的种种后果的一个反思和匡正。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作为这场环境浪潮中最值得关注的生态主义作家之一,美国环境保护运动的一个中心人物,被誉为深层生态学家的桂冠诗人。通过生态批评视角来研究斯奈德诗歌,重点从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维度研究了斯奈德诗歌对生态中心主义的去中心解构。斯奈德诗歌通过消解人类主体性来解构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从而解构了生态中心主义的潜存危机;而斯奈德诗歌对人类主体性的去中心解构则最终使得生态中心主义的隐形霸权得以消解。斯奈德诗歌的解构性生态批评视角展现了美国后现代诗歌的解构魅力。  相似文献   

10.
就女性审美的角度看,从《诗经》中完全可以寻找到女性诗歌审美的踪迹,其特点显然有别于男性诗歌。表现在诗歌主题上,主要以情感表现作为创作主题;表现在诗歌语言上,相对比较感性、灵动;表现在诗歌题材上,女性诗歌主要取材于琐碎的日常生活。由此可以看到女性生命和诗歌艺术之间的本质同一性。  相似文献   

11.
兴起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生态批评是对资本主义现代性造成的种种后果的一个反思和匡正。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作为这场环境浪潮中最值得关注的生态主义作家之一,美国环境保护运动的一个中心人物,被誉为深层生态学家的桂冠诗人。通过生态批评视角来研究斯奈德诗歌,重点从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维度研究了斯奈德诗歌对生态中心主义的去中心解构。斯奈德诗歌通过消解人类主体性来解构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从而解构了生态中心主义的潜存危机;而斯奈德诗歌对人类主体性的去中心解构则最终使得生态中心主义的隐形霸权得以消解。斯奈德诗歌的解构性生态批评视角展现了美国后现代诗歌的解构魅力。  相似文献   

12.
加里.斯奈德的思想和创作明显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他的诗作、思想和生活实践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影响因子的存在。斯奈德吸收中国文化主要是为了为我所用,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的。本文主要从自我发现、自我呈现与自我身份确认,文化反思与文化自救探索,社会责任感与整体论环保意识等三个方面分析斯奈德吸收中国文化的主要动机。  相似文献   

13.
义海的诗歌创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新诗潮的影响,他的诗歌注重通过意象的组合表达内心多样化的情绪。同时,在中国古典诗歌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之下,陈义海的诗歌语言多运用丰富的想象与联想,通过隐喻手法的使用,以陌生化的语言组合抒发诗人内心对于情感之美与生命灵性的追寻,展现了浪漫主义的诗性。  相似文献   

14.
闻一多诗歌的主题、意象、审美风格都同基督教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其诗歌以殉道者形象作为抒情主体,讴歌牺牲精神,并表现出悲悯情怀。而其诗中昂扬奋发的生命激情与生命意识则体现了基督教文化的顽强的生命意志力与以死求生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15.
诗人海子在短暂的生命中创作了大量关于乡土中国的优秀作品,他从乡土中抽象出"麦子"、"村庄"、"土地"(包括麦地)等元素作为诗歌意象,在诗歌和生命行为中实践了他对"生命存在本身"的执著关注;并结合个体生存经验,使乡土在诗歌中得到了真实且富于诗性的呈现。  相似文献   

16.
从女性文化的视角重新审视蔡琰《悲愤诗》,即可看出此诗不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特有感受再现了汉末乱离的时代,而且蕴涵着女性所特有的强烈生命意识、沉重贞节意识和圣洁母性意识。无论从诗歌主题还是从叙事角度看,都具有深厚的女性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7.
<正>一、"诗性":"以己度物"和"以物度物"的体悟状态钱钟书所说的诗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诗歌,而是寄托了人类情感的一切艺术文化的统称。诗歌、小说、雕刻都是诗。这类泛义的"诗",有无一种共通的思维特性——"诗性"存在?这种"诗性",源于意大利学者维柯的《新科学》。维柯认为诗性智慧就是建立在感性基础之上的形象思维。它是凭借感觉、直观与想象创造出来  相似文献   

18.
林徽因诗歌的艺术形式与诗人自身内在的生命体验是一致的,体现了诗人对形而下现实生存和形而上生命存在的观察和思考。它以意象的平凡朴素、语言的凝练工整及哲学意蕴的强烈穿透构成了整体风格的轻灵深邃。诗歌在主题的对立、矛盾和互补上,在篇与篇之间、句与句之间的对比和并列上,在长句的精心分割与诗行的巧妙编制上都恰到好处地凸现诗人丰富而深刻的内心体验,给诗歌带来了独特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在短篇小说《八骏图》中以"性爱与文化生命力"作为主题和审美对象,在书写女性身体符号、刻画都市萎靡生命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隐喻、反讽等手法,使文本具有丰富的文化韵味和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20.
方维仪诗歌受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汉魏古诗影响,其复古主义诗歌创作取得很大成就。凭借真实女性抒情角色创造消解了政治隐喻的阐释范式,回归抒情本色。诗中抒情主体已超越个人的生平遭际,成为家族、时代、历史中类似命运女性的声音,呈现非个人化色彩。套语主题的使用,建立个人创作与诗歌传统的互文关系,使诗歌创作与阅读成为一种诗性表演事件。运用抒情策略的话语实践,完成桐城派女诗人道德人格和情感共同体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