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妇画像》是19世纪晚期小说家亨利·詹姆斯的杰出代表作。通过对主人公伊莎贝尔与三位追求者———古德伍德,沃伯顿以及奥斯蒙德的情感纠葛分析,解读伊莎贝尔追求自由人生目标的人格特征,理解维多利亚时代部分觉醒的女性为争取自由所作的抗争和努力。  相似文献   

2.
《一位女士的画像》中作者亨利·詹姆斯站在女性的立场观照了伊莎贝拉的悲剧婚姻和命运,但由于受他本人的性别角色和男权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在创作上很难走出男权意识的藩篱。亨利·詹姆斯对伊莎贝拉悲剧命运的安排、伊莎贝拉独立形象的解构这两方面暴露了隐藏在文本后面的他将女性视为艺术品观赏的男权思想,和按男性的意愿对女性形象的随意操控以及男性文学中对妇女的本文骚扰。  相似文献   

3.
《贵妇人画像》是亨利.詹姆斯的早期最佳作。在此作品中,作者始终遵循着"心理现实主义"原则,成功地塑造了伊莎贝尔.阿切尔这一形象。小说的女主人公伊莎贝尔的性格缺陷预示了她的悲剧命运。社会根源如传统势力辗磨、现实社会的束缚决定了伊莎贝尔的婚姻悲剧。  相似文献   

4.
亨利·詹姆斯通过描述伊沙贝尔对理想婚姻的追求及失败 ,真诚表达了他对理想婚姻的观点 ,揭示了理想婚姻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通过赞扬伊沙贝尔纯洁高尚的品质以及她对神圣理想坚定不移的信念及追求 ,使人们认识到这种追求在现实社会中所面临的重重障碍和危机  相似文献   

5.
《傲慢与偏见》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体现了当时较为保守的英国社会观念和生活状况。许多读者将小说中的人物莉迪亚的私奔看作应予以否定的负面行为,但是从理性角度分析,其私奔行为恰是女性勇敢追求自由爱情和自主婚姻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谈简·爱女性形象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洛蒂·勃朗特的自传体小说《简·爱》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一部经典代表作。它成功地塑造了新型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形象,描写了她为追求女性独立和爱情平等而进行的坚强不屈的斗争。本文着重从四个层面,即她的自强反叛、向往自由、追求精神平等和完整意义的爱情观对其女性形象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7.
’She was a householder; she paid rates; she paid income tax ... The man who cleaned her windows, the ... caretaker who lighted her fire, had a vote, but she was classed with the paupers, and the lunatics, and the infants’. Isabel Cleghorn, ex‐President of the NUT, at the 1912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Union, on the subject of women's suffrage.  相似文献   

8.
蒙台梭利在她的教育著作中就纪律教育问题作了专门的论述,不仅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纪律教育观:纪律必须通过自由而获得(突破了传统教育派将纪律和自由二者相互对立的局限),而且还就良好纪律的培养途径以及培养的阶段性等问题从实践角度作了有益的论述。这对于纠正当前幼儿园常规教育在认识或实践方面尚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运用庄子"缘督以为经"的人生观分析《贵妇人画像》中伊莎贝尔·阿切尔的人生选择。庄子的"无情"观、"无用之用"观和寓言"庖丁解牛"具体体现了"缘督以为经"思想。本文首先用庄子的"无情"观分析了伊莎贝尔片面追求艺术的唯美主义思想对其人生的负面作用;然后用庄子"无用之用"观分析了财产和激情对伊莎贝尔的"无用"价值;最后用寓言"庖丁解牛"分析了她回归无爱婚姻的原因在于扭曲个性以回避现实的矛盾,以寄托母爱的方式实现其自然人生。  相似文献   

10.
英国19世纪著名的小说家、诗人艾米丽.勃朗特(1818-1848)通晓音乐、绘画,才华横溢,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迷人的光彩饮誉文坛。她生性娴静、孤僻,极少与邻居人交谈,喜爱在荒原上漫游,一生虽然短暂、凄苦,却一心向往自由,在想象的诗歌王国中舒展着心灵的彩翼。自由是艾米丽.勃朗特诗歌的主题,也是开启其玄远诗歌境界之门的钥匙。其自由观念的基点在于基督教人性观,即主张从各种捆绑和束缚的毁灭性势力中求释放。其源源不绝的灵感,源于对故乡野性、粗犷的荒原的眷恋,同时,诗人通过对色彩、线条及主体凸显等绘画技法的巧用,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表现力,给人鲜明的印象和感受,营造出画意浓郁、自由无羁之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1.
姚石 《巢湖学院学报》2005,7(4):104-110
科技理性的发展冲淡了传统的宗教信仰,而玛丽身边的一些积极浪漫主义诗人或摒弃或无视传统宗教信仰.在个人与社会生活处于危机之时,玛丽对新思潮与传统文化进行了重新审视.此间他创作了<弗兰肯斯坦>,向人们揭示了传统宗教信仰的价值,它对规范和拯救人类灵魂的作用以及在理性所展现的光辉前景面前,人类皈依宗教的不易和认罪的艰难.  相似文献   

12.
简媜散文的诗性特质与其独特的审美感悟能力息息相关。其表现有三:其一,得失随缘、随性洒脱的因缘观;其二,自由自在、心安自得的生命观;其三,圆润性灵、诗意盎然的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13.
亨利·詹姆斯是19世纪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三大倡导者之一.他的<贵妇人画像>被称作是一部经得住用各种方法阅读的佳作.这部小说不仅突出了詹姆斯一举成名原因之"国际题材",而且展现了詹姆斯对伊莎贝尔细腻、生动的心理剖析,为他后来被誉为心理现实主义作家埋下了伏笔.文章从存在主义,尤其是萨特存在主义自由观角度,试图阐释伊莎贝尔的婚姻悲剧事实上是她自由的悲剧.  相似文献   

14.
胡路苹 《海外英语》2014,(16):157-158
Most researches on“The Yellow Wallpaper”are invariably linked with feminism. However, this essay puts feminism aside and turns to analyze“The Yellow Wallpape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ponsibility and freedom. It discusses that the heroine chooses to overlook her family responsibility gradually while she pursues her spiritual freedom, and indicates the significance of balancing the freedom and responsibility.  相似文献   

15.
遗嘱是自然人生前对自己的财产进行处分并于死后发生法律效力的单方民事行为。世界各国继承法都毫无例外地承认公民享有遗嘱自由权,从而遗嘱自由成为了各国继承法的一项重要原则。然而,任何自由都是相对的、有限制的,遗嘱自由作为继承法确立的一项原则和制度,也不是绝对的。本文从“泸州遗赠案”引发的争议入手,分析出学术界之所以对这一案件存在如此大的分歧,就在于我国继承立法缺乏对公序良俗原则的明确性规定。通过比较各国立法例中公序良俗原则对遗嘱自由的限制和我国立法中的公序良俗原则.提出我国应当确立公序良俗原则对遗嘱自由限制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6.
红楼女儿尤三姐,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奇女子。其个性特征可用三个字概括:识、烈、情。一、识,她识见不凡,对婚姻观具有超前意识。二、烈,她性烈如火,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牢笼,不顾一切地追求婚姻自由。三、情,她钟情于柳湘莲,以为他是可以寄托终身的男人。可是,这个"冷郎君"辜负了她的一片痴情。为了爱情理想,尤三姐毅然拔剑自刎。她的死是对封建社会"以礼杀人"的抗议,曹雪芹热情地歌颂了尤三姐的壮烈殉情。  相似文献   

17.
张志鹃 《海外英语》2014,(12):207-208
Kate Chopin is known for addressing feminist issues many years before the feminist movement began in America. The Story of an Hour, published in 1894, is one of Kate Chopin's most famous stories, which reflects Chopin's view of the vital role that freedom played in women's lives through the depiction of the protagonist's, Louise Mallard's, psychological changes in an hour after the news of her husband's death. In the end, Louise Mallard's death intensifies the drama of the hour and, at the same time, highlights the theme of the story.  相似文献   

18.
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看,哈代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在纷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境遇中坚持自我的自由选择,并勇敢地为自己和他人承担起责任,以死达到自我的自由,从而证明自己的本质存在。  相似文献   

19.
《菊》是约翰.斯坦贝克的优秀短篇小说,其主人公爱丽莎就像一朵菊花,而她的生活却像那套上手套的手,得不到自由。主要着眼于手套的象征意义,力图从象征视角探讨生活在男权社会中渴望自由生活的爱丽莎的心弦是怎样一步步被撩动,她那一戴一摘手套的过程又是如何体现她的心灵波动。  相似文献   

20.
庐隐是一位富有浪漫精神的女作家,她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然而,严酷的社会现实粉碎了她的美好理想,使她陷入了巨大的失望和无边的悲哀之中。她借助手中的笔结合自己的经历描写婚姻恋爱问题,在创作中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表现当时青年知识分子在要求个性解放、追求理想爱情时的苦闷感伤情绪,藉此来抒发个人的感伤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