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段君 《海外英语》2011,(9):248-249
苏珊·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观"和尤金·奈达的"读者反应论"有其相似之处,也有其不同之处。这两种重要理论观在实际运用中各有利弊。该文试从通过两者的异同入手,对巴斯内特"文化翻译观"与奈达"读者反应论"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是一部融合了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翻译这样一部巨著实属难事。霍克斯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来翻译《红楼梦》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从读者反应论出发,对《红楼梦》中有关文化内容的翻译采取了恰当的处理方法。通过摘取霍译本《红楼梦》中文化内容翻译的译例,并对之试做分析,可以看出读者反应论对汉英文化翻译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国际交往的日益广泛和深入,双语公示语随处可见,作为世界认识中国的媒介,汉英公示语翻译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文章在读者反应论指导下,分析了由于忽略读者的反应,如读者的文化习惯、心理审美、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差异所引起的一些翻译问题,认为只有以译文读者为中心,并将译文读者的文化习惯放在首位,才能得出正确的译文.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读与本的解析,指出读反应论的精髓在于读与本的动态性,摒弃了以往一些相关的误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5.
在翻译中读者是译者关注和审视的对象.本文从语用移情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读者的重要性.译文要被读者认可,译者就应该移情于读者,并且还要根据读者反应,采用适度的移情来保证译文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从英汉互译看文化与翻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英汉互译中,文化始终是翻译的一大障碍,对源语与译语文化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译作的好坏。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简单的互换,更是两种文化的交流。如果忽视文化对翻译的作用和影响,译文是绝不可能成功的。  相似文献   

7.
作者运用文化翻译现的理论。从影视翻译的特点和原则出发.对影视字幕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处理等问题进行探讨,指出译者应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努力实现译文文本与原文文本的文化功能等值。还指出译语文化是决定翻译的因素.成功译文应以译语读者为中心,注意信息传递的效果.即读者的接受性。译语观众与原语观众心理接受反应和谐一致.是影视翻译最高标准。  相似文献   

8.
在澄清对奈达"读者反应论"产生的误解的同时,也提出了对该理论误用的现象,进而指出对"读者反应论"的评价应该立足该理论本身,不能天马行空、不着边际,但在对其运用方面却应该多角度、多维度地深入挖掘该理论的价值和意义,避免受传统思维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翻译的原则是忠实,翻译界常认为译本应该读起来不像译本、是原作者的原写作。从文化、语言、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论证文化翻译的理论基础——忠实。翻译是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对话,要求译语从文化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文化所要传达的意义、形式及风格。  相似文献   

10.
博物馆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展示着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光辉成就,肩负着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作为反映当地文化的殿堂,博物馆规范的翻译无疑对外国游客深入了解地方特色的文化意义重大,还直接左右博物馆的等级划分。根据奈达的读者反应论,即评价译本的优劣要看目的语读者的反应是否与源语读者的反应大致相同,结合湖北省博物馆展品的英译,本文指出翻译应以译文读者为中心,充分考虑他们的接受水平、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和审美情趣,采用变通的翻译策略,确保陈列作品翻译的可读性,提高译入语读者的接受率,激发外国游客参观游览的兴趣,为弘扬中国文化提供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西方文艺理论从20世纪六十七年代起专注读者。读者反应使批评家们把注意力指向读者,围绕读者和阅读过程两个中心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读者观。梳理这些读者观的发展变化可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读者反应批评。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学翻译成为翻译的主流距今已有一百多年了,而这一百多年的历史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从化层次翻译观的角度来加以解释。根据化层次翻译观的观点,作为跨化交流活动的翻译,其译语的取向必须要考虑目的语化深层因素的影响,以及它对源语化的认同。基于此,章试图将学翻译置于跨化交流的总体环境下,运用化层次翻译观的观点来对我国一百多年以来学翻译的发展过程进行初步的剖析。  相似文献   

13.
首先,以读者反应论为理论框架,简述了读者反映论的相关理论基础;其次,对著名作家徐志摩先生的代表作《再别康桥》进行了简单介绍;最后,选取Mr.Ediard Connynkam译版、丁祖馨和拉菲尔合译版及中国文学出版社译版三种译本,分别从词汇、句法、语篇三个角度,对译文进行了赏析和对比,并由此得出了相应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读者理解反映论在译文赏析方面的重要作用,进而更深层次体会原诗的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14.
陆炎奇 《考试周刊》2013,(55):14-15
自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兴起以来,从事翻译研究的学者借鉴各种理论范式,全面考察翻译的结果和过程。本文比较两位在译坛影响巨大的翻译研究者斯内尔·霍恩比及苏珊·巴斯内特的翻译思想,从二者翻译思想的"同"入手,着重谈二者翻译思想的"异",旨在更全面地认识两位翻译理论家,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他们的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5.
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翻译观"与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文章从二者的"异"入手,着重谈二者的"同"。通过对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翻译观"与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的比较研究,旨在更全面地认识两位翻译理论家,从而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他们的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6.
从《易经》四个英译本中提取语料,用翻译原型论对其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四个译本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都是为不断朝译语理想原型靠近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18.
教学翻译被视为语言教学工具,旨在培养语言能力,翻译教学被视为语言教学目的,旨在培养职业翻译能力。在新形势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科学的态度是融合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既用翻译作为教学手段又将其设为教学目标,使非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翻译能力同步发展,体验式外语教学可以帮助达到这个目的。  相似文献   

19.
熊婷 《华章》2013,(27)
读者反应论将读者放在翻译研究的中心地位,认为作品意义的产生及其效果在于作品与读者之间的交互作用。读者并非静止不变的,与之相连的文本也是动态的。因此,在翻译研究时应动态的看待文本及其读者。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读者与文本的解析,指出读者反应论的精髓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动态性,摒弃了以往一些相关的误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