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段君 《海外英语》2011,(9):248-249
苏珊·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观"和尤金·奈达的"读者反应论"有其相似之处,也有其不同之处。这两种重要理论观在实际运用中各有利弊。该文试从通过两者的异同入手,对巴斯内特"文化翻译观"与奈达"读者反应论"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2.
吴丹 《考试周刊》2007,(51):127-129
王佐良的翻译观,即文化意识、"神似"、读者至上,对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佐良认为译者应当胸怀两种文化,追求译文与原文的整体一致,并以读者为先。本文首先对王佐良的翻译观进行试探性的分析,而后说明他是如何运用其翻译思想来成功翻译《一朵红红的玫瑰》的。他的译文完美地结合了以上三个方面,展示了他高超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是一部融合了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翻译这样一部巨著实属难事。霍克斯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来翻译《红楼梦》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从读者反应论出发,对《红楼梦》中有关文化内容的翻译采取了恰当的处理方法。通过摘取霍译本《红楼梦》中文化内容翻译的译例,并对之试做分析,可以看出读者反应论对汉英文化翻译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秦小红 《海外英语》2014,(4):121-123
奈达是一位世界闻名的翻译理论家,他的著名的"动态对等论"、"等效论"和"读者反应论"不管是对翻译理论还是实践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在此,我们仅对他的"动态对等论"和"读者反应论"做一简单介绍,并就一些理论家对奈达翻译理论中的缺憾发表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5.
林语堂的翻译改写策略得到了目的语读者的广泛接受,使一系列中国文学文化作品走进西方文化。他的原文文本选择别具匠心,指向了一系列倡导性灵、闲适、幽默的中国文史哲作品,同时采用了翻译改写策略,满足了目的语的读者期待,其译本一再登上西方主流媒体畅销书的榜单。林语堂介绍中国文化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在当下为促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首先要选择适合"走出去"的文本;其次要突破传统翻译观对忠实对等的过分强调,采用形式上归化与文化上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6.
奈达的"功能对等论"将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反应是否一致作为衡量翻译的最高标准,所以称为"读者同等反应论"。该理论主要是运用于《圣经》的翻译。而在文学翻译中,由于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异质同构的表达方式的不同、译者个人因素的差别,这一理论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视角,外宣翻译的实质应坚持"译有所为"的原则,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译者只有不断增强全球意识和主体意识、文化自觉意识、翻译的功能目的意识、正确的读者意识以及技能意识等,才能做到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真正实现外宣翻译的"译有所为".  相似文献   

8.
浅析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界引起了长期争辩.功能对等其实质译文文本的读者应该基本上能以原文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方式来理解和欣赏译文文本.不管是从语议上文体上,还是从读者反应论方面都应作到功能对等.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局限性,应辩证地看待.  相似文献   

9.
姚嘉 《海外英语》2012,(21):150-152
"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该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也几经曲折、褒贬不一。该理论主要是将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反应是否一致作为衡量翻译的最高标准,所以也成为"读者同等反应论"。然而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文化的客观差异、异质同构的表达方式及不同的译者风格等原因,该理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该文旨在以构建"功能对等"理论的理论基础为视角,借助实例分析并指出对该理论的完全接受与排斥都不是正确的学习态度,以期广大英语学习者及爱好者能对其有更正确的认识及评价,并从实际运用中得到收获。  相似文献   

10.
博物馆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展示着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光辉成就,肩负着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作为反映当地文化的殿堂,博物馆规范的翻译无疑对外国游客深入了解地方特色的文化意义重大,还直接左右博物馆的等级划分。根据奈达的"读者反应论",即评价译本的优劣要看目的语读者的反应是否与源语读者的反应大致相同,结合湖北省博物馆展品的英译,本文指出翻译应以译文读者为中心,充分考虑他们的接受水平、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和审美情趣,采用变通的翻译策略,确保陈列作品翻译的可读性,提高译入语读者的接受率,激发外国游客参观游览的兴趣,为弘扬中国文化提供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作为大众传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视翻译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如口语化、人物性格化、情感化等。同时,由于中外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影视翻译必然受到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因此,译者在进行影视翻译时应以文化翻译观为依据,以译语读者为中心,注意信息传递的效果.力图达到译语观众与原语观众心理接受反映的和谐一致。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国际交往的日益广泛和深入,双语公示语随处可见,作为世界认识中国的媒介,汉英公示语翻译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文章在读者反应论指导下,分析了由于忽略读者的反应,如读者的文化习惯、心理审美、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差异所引起的一些翻译问题,认为只有以译文读者为中心,并将译文读者的文化习惯放在首位,才能得出正确的译文.  相似文献   

13.
论文化软实力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约瑟夫·奈所讲的国家软力量并非我们现在所翻译的"软实力"而是"软权力",其软实力理论体现着他的软实力观,即美国掌控世界的霸权观、冷战对抗的思维观,以及利己主义的价值观.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家利益,因而也有自己的软实力观.如果缺乏对软实力观的研究,很可能在软实力问题上落入"软实力陷阱".中国的软实力观是与中国的国际关系观、特别是文化价值观紧密联系的.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目的性非常明确,那就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又可称之为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要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作者运用文化翻译现的理论。从影视翻译的特点和原则出发.对影视字幕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处理等问题进行探讨,指出译者应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努力实现译文文本与原文文本的文化功能等值。还指出译语文化是决定翻译的因素.成功译文应以译语读者为中心,注意信息传递的效果.即读者的接受性。译语观众与原语观众心理接受反应和谐一致.是影视翻译最高标准。  相似文献   

15.
在翻译实践中,翻译活动中最活跃的成分即翻译主体地位往往呈隐性状态。根据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视角,对比分析中西译论,阐明翻译的主体——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辨证地看待传统翻译“忠实、对等”的标准问题,对于作者、译者、读者的主体地位能有更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西方翻译研究派认为,翻译研究在本质上是社会的、历史的研究,是文化的研究.翻译不应该局限于翻译技巧的探讨,而应把其看作是一种文化发展的策略来研究.本文将从文化的角度,运用多元系统论、操控论和目的论,从翻译作品的文化地位、译者的文化态度和其翻译目的,以及译语读者的接受能力等方面,通过描述性的研究方法,来揭示影响“五四”前后中国翻译文学中归化、异化翻译策略选择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7.
因民族历史文化、政治、宗教、习俗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汉英两民族的颜色观有所不同,所以翻译颜色词往往不是直译。同时,由于文化趋同性和文化的交流,两种语言所反映的颜色观逐渐有相似或叠合的现象,也是翻译工作者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根据中英民族文化不同分析颜色词的翻译,重点选取了"红"白"黑"三色。  相似文献   

18.
尚宏 《焦作大学学报》2004,18(4):11-11,15
文章客观分析了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和在此基础上的"读者反应论",并提出应辩证地运用其理论来指导翻译工作。  相似文献   

19.
从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看《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根据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探讨以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为例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旨在诠释文化翻译观对文化负载词翻译的指导意义。由于文化负载词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其译法也应该灵活多样。  相似文献   

20.
林语堂是学贯东西并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其国学功底与英文造诣极高。由于根深蒂固的东方文化情结,他致力于用英文写作介绍中国文化,同时把深奥难懂的中国儒道经典文化翻译成生动的语言为西方世界所乐于接受;他的《论翻译》一文系统地阐述了其独到的“忠实、通顺、美”的翻译观,首次提出了翻译的美学思想。回顾林语堂的翻译观,并以《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从美学视角解读该译作,认为该译文与原文在内容与形式上高度吻合,译入语读者获得了与原语读者相同的美感体验享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