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马建忠与等效翻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建忠对妇的翻译所下的定义深得翻译界的好评,但对他的等效翻译观却很少有人进行探讨。对比马氏的翻译观和现代翻译理论,马氏的翻译观点已涵盖等效翻译理论的全部内容。  相似文献   

2.
《尤利西斯》作为乔伊斯的成名作,曾经在20世纪90年代掀起一股译介热潮,这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莫过于金隄以及萧乾、文洁若夫妇的两个译本。在比对金译本和萧译本翻译策略的同时,着力探讨萧译本最终获得更广泛关注的文本外因素。通过比较发现:其一、萧译本获得成功,其流畅的翻译策略因为更贴近读者而获青睐;其二、除了译者本人的贡献,读者、发行商、文学评论家共同参与,将翻译活动推向高潮。翻译活动不仅仅是文本生产,更重要的是一个文学传播过程。  相似文献   

3.
意识流的代表作<尤利西斯>被人们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英文作品,其中文全译本主要有金陡译本和萧乾译本两种.金译本<尤利西斯>被评论家称为"忠实原文而不够灵活".其实,创造性翻译的运用,是金译本翻译的真正方法,其翻译并不拘泥或是"直译",而是在等效翻译理论的指导下非常灵活地传达文学作品的艺术完整性.  相似文献   

4.
杰出翻译家朱生豪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戏剧的先行者和主要翻译者,对推动我国的戏剧演出、研究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所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是迄今我国莎士比亚作品的最完整的、质量较好的译本。拟以朱生豪作为研究对象,梳理其翻译思想,探究其翻译策略、原则、风格及其所使用的语言特色,彰显他对社会文化发展的贡献以及对后世翻译界的影响,以便继承他的翻译思想,积累翻译理论研究的资料,丰富我国的译学宝库。  相似文献   

5.
为了激励文学创作,促进中国文学现代化,中国著名小说家曾朴一生翻译了大量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在翻译实践中,他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翻译思想和方法。“真美善”这三个字不仅是曾朴做文学的标准,也是他翻译文学作品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尤利西斯》为中国读者所熟知的两个著名的中译本分别由萧乾、文杰若夫妇和金隄翻译。认知语义学认为,概念被看作是表达思想和心理活动的工具。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译本激活的概念结构是否符合译文读者的认知变化,发现金隄译本体现了说话者大脑思维、心理活动和所使用语言之间的关系,更符合原作风格。  相似文献   

7.
《尤利西斯》刘象愚译本与萧乾、文洁若和金隄等译本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在译本发行的同时还出版了一部翻译札记,这一现象正是现代翻译研究所谓的“深度翻译”。此外,译本的译者前言、注释、文内信息增补、附录等内容也都是“深度翻译”的具体表现。刘译深度翻译策略的运用不但对小说的普通读者具有帮助,更为文学和翻译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信息和借鉴。诸多副文本在《尤利西斯》翻译中发挥着协调多元主体及实现多元文本互现等积极作用。刘译《尤利西斯》深度翻译的内容大多是适用并可接受的,但少部分内容对翻译和文学本身而言则有多余之嫌。  相似文献   

8.
熊辉 《涪陵师专学报》2013,(5):91-94,140
邹绛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翻译家,其文学翻译活动始于抗战时期,但学界对他翻译成就和翻译思想的研究极为稀少。邹绛先生一直坚持现代格律诗创作和研究,这使他十分重视诗歌翻译活动中的译诗形式,认为理想的翻译是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结合;同时,邹绛先生站在儿童文学翻译的立场上重视文学翻译的教育和鼓舞功用。但时代语境和对外交流的障碍等因素也给邹绛的翻译活动带来了一定的局限,不过这不能掩盖其富有建设性意义的翻译思想的光芒。  相似文献   

9.
金隄提出的"等效翻译理论"为古诗翻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在该理论指导下,译者能够更加关注译文接受者的感受,从而尝试更加接近地传递原诗所描写的客观事实及所包含的意境氛围、气韵精神。本文主要以古诗《题西林壁》四个英译文为例,通过从"具体事实"和"意境效果"两个方面对四个译文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探讨中国古诗词在"走出去"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西翻译思想和翻译文化实践根源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翻译思想的嬗变受中西文化主体精神和哲学思潮演进的影响,翻译文化实践又受不同社会语境的需求。本文拟从"翻译文化效应"的研究视域出发,探求中西方两位具有时代精神的翻译思想家和文化翻译实践者马丁·路德和鲁迅的翻译思想,对其翻译思想和翻译实践做一种文化上的解读。  相似文献   

11.
以色列学者吉蒂昂.图瑞被公认为世界著名的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他的理论对翻译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将对他的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概括总结,并结合翻译实例解释翻译准则对实际翻译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翻译家王佐良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王佐良先生的生平、翻译思想,并对其译作进行评析。试图从多个角度对作为翻译家的王佐良进行评析,使他的成功道路和宝贵经验为人熟识,成为年轻学生借鉴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3.
吴宓先生一生从事翻译事业。他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在翻译时要注意选材,明确目的,并应坚持“首贵明显,再求典雅”的翻译原则。这一思想始终贯穿于先生的翻译实践中,使其在中国翻译界享有其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霍姆斯的诗歌翻译理论涉及可译性、译者条件和翻泽策略等诸多方面.本文意在以霍氏的五篇相关论文为根据,对其涛歌翻译理论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重点从林纾的翻译意念、翻译理论、翻译功绩、翻译评价等方面探讨林纾的翻译,认为林纾的翻译是依据翻译目的、译者修养和译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尽管译作中对原作作了大量删改,但符合当时浸染于古典文学中的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促进了外国文学顺利地融入中国文学的传统形式,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审美经验,依然不失为优秀译作。  相似文献   

16.
卞之琳在西南联大任教期间翻译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翻译思想和方法。卞之琳的翻译思想源于其翻译实践,同时又对其翻译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事实上,卞之琳精美的译文处处体现着其翻译思想,同时也极好地证明了其翻译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许渊冲教授的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自提出以来引起了中国翻译界广泛的讨论.而目的论这一以目的法则为主导的翻译标准多元化的理论体系为翻译评论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因此本文试图从目的论角度对许教授的中国古诗翻译理论与实践作出分析,以说明翻译目的在其翻译理论和实践中不容置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代表作《快乐王子》为例,通过运用目的论三法则,对巴金以及苏福忠、张敏的译文,从如何实现翻译目的、语内连贯和语际连贯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总结了目的论在童话翻译中的指导意义以及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具体童话翻译策略,以期为目的论和童话翻译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9.
《致帕玛丘信》是哲罗姆为驳斥别人指责他在翻译艾皮法纽斯给耶路撒冷大主教约翰的信中有“错误和疏漏”,维护自己所采取的翻译方法而写给帕玛丘的一封信。信中哲罗姆阐述和论证了自己的翻译原则和观点,其翻译理论是历史的巨大突破,不仅在当时有着积极意义,而且还对西方后来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他的认识中也存在着矛盾性,其矛盾性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介绍了林语堂的生平、译著和林氏的译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结合实际探讨了林氏在翻译实践上的卓越贡献及其译学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