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莎士比亚最难读的悲剧之一的《李尔王》,人们对它的主题意义的诠释也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本文试图透过故事情节和剧中人物的不同命运从生存的悖谬和虚无的拯救两个方面对其进行解读,以展示《李尔王》作为写意悲剧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2.
美国现代女作家凯特·肖邦的小说《觉醒》在女性主义的语境下勾勒出一幅意义播撒的生动图示。解构主义批评先驱雅克·德里达的“异延”和“播撒”理论则为解读这部小说提供了贴切的视角。书中的女性专注于构筑一个封闭的异质性世界。性别权力话语的独奏被多声部重奏所取代,男权中心的缺失使性别话语意义在无限异延中趋于多元。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解构主义分析文本的主要方法 ,对《瑞普·凡·温克尔》中传统与革新、家庭与社会、泼妇与贤妻这三对主要的二元对立进行了颠覆和消解。对之前作品中存在的怀旧倾向、家庭责任和社会关系以及温克先生的同情和对温克夫人的指责的评论提出了质疑,从而证明解构主义关于文本意义不确定性的结论,并为作品提出了一种新的解读方法。  相似文献   

4.
爱丽斯.沃克的小说《父亲的微笑之光》,深刻揭示了人类对于理性主义思想的过度崇尚而导致的对人的自由创造精神的扼杀和欲望、本能、情感的扭曲,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现代社会人类精神世界的分裂和困惑,以此来唤醒人类对于理性至上主义思想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当下文坛的长篇小说中出现了众多的“疯癫”文本,比如阎连科的《坚硬如水》、苏童的《蛇为什么会飞》、格非的《人面桃花》、李洱的《石榴树上结樱桃》等。当下文坛对疯癫的集体关注蕴含着作家们对当下中国现代性转型的深入思考,也酝酿着消费时代文学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兔子,跑吧》中形成的出走/归来、情人/妻子、理想/现实这三对二元对立体的解构式解析,本文探讨了作者厄普代克对待人类乐园追寻的情怀,即生活在别处的解构式情怀。  相似文献   

7.
疯狂是美国文学的一个主题.文学中的疯狂异于现实疯狂,是作家们刻画人物形象、评论人世和精神世界的审美考量.本文将美国小说发展分为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以及后现代主义三个阶段,试图通过对每个阶段疯狂形象的分析,总结出文学中疯狂的现世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是人类理性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现代社会随着物欲的恶性膨胀以及工具理性的片面发展,导致二者关系的扭曲与断裂,引发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矛盾。而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关系的统一与整合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需要。因此,重新整合二者的关系,就要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等几个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欲望号街车》中对布兰奇疯癫的命名,纠葛着强势的男权话语,美国工业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渗透进了社会存在的所有层面。在文化转型时代,布兰奇难以适应新的道德价值观念,沉溺于过去旧南方的价值标准,从而在转型社会中屡受打击、迷失自我,最终走向毁灭,布兰奇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相似文献   

10.
解构式阅读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典阅读理论和认知阅读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实践都较为完善,而解构式阅读是不同于以上两种阅读理论的创造性、开放性、包容性、完整性和方向性的双重阅读。解构式阅读孕育于解构主义思想之中。对“解构式阅读’’在教学中应.用教学设计所进行的实践尝试,证实了解构主义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相结合的可行性及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田绮 《海外英语》2015,(9):131-132
该文试图从词汇角度分析托马斯·哈代所著《苔丝》的风格翻译,三个中译本的作者分别是张谷若、孙法理和吴笛。从典故和方言翻译的层面,通过文本材料比较三个中译本在词汇方面的异同,作者发现,在小说风格翻译实践中,有些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忽视了带有文体价值的词汇的文体标记,故而译本未能忠实反映原文风格。通过对比分析,作者认为,张译在传达原作的典故文化方面更胜一筹,而吴译在方言翻译方面更忠实于原作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2.
陈洁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9(3):104-106,125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之一,特别是在解构主义语言学翻译观的影响下,译者的主体性地位更加突出了。翻译活动需要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因为译者主体性发挥的程度决定了一篇译文的好坏。本文从译者作为读者、作者和创造者这三种身份来探讨译者的主体性,及影响其发挥的相关主客观制约因素,如译者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译者的双语文化能力及译者自身的因素等。旨在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和把握译者的主体性地位,以便在翻译活动中更好地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一剧中运用自然力、动物和超自然的意象,营造了人物活动环境的氛围,从外部推动戏剧冲突,寓意深刻,形象鲜明,使剧中所要表达的思想、哲理、心境、感觉等得到清晰、深刻、本质地揭示,使观众能于瞬间领略其中深藏的奥妙与主旨,从而有效地揭示了主题。  相似文献   

14.
在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中,人性中的理智与情感在不同人物身上有着不同的体现,爱德蒙是纯理性的化身,李尔是情感化的人,考狄利娅是两者结合的典范.从这三种人身上,我们看到了理智的罪恶和情感的灾难以及完美人性的光辉.  相似文献   

15.
《李尔王》与悲剧人物的魔性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魔性是一种与人的善良本性相对立的特性,在李尔王表现为喜听佞言,分封国土和复仇心理;在科第丽霞则表现为对姐姐的鄙夷、怨恨。魔性是导致人物悲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悲剧往往体现着作者对现实更深刻的认识。被公认为"四大悲剧"之一的《李尔王》,是莎士比亚思想集大成者的代表作之一。而在它所折射的灿烂文学光芒的阴影下,则是体现出来的作者依附于权贵,取悦于王权,为王室服务的权贵思想倾向。本文就这一思想的体现及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旨在更加全面了解莎士比亚的思想和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7.
疯癫、肉体和真理是福柯毕生关注的对象,是其权力话语理论的重要载体。正是透过对三者的分析和解构,福柯证明了知识话语与权力话语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权力话语通过知识话语获得践行的权威,同时,知识话语也借助权力话语的权威不断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8.
作为古今闻名的莎翁四大悲剧之一的《李尔王》,文章从多个侧面,即悲剧性、人物本性和和谐性等三个方面着手去分析和欣赏这部巨著,浅析了作品中对人性的真、善、美的赞颂,以及对和谐社会的向往,试图从多角度挖掘出作品内部所蕴含的独特之美。  相似文献   

19.
文学作品描写精神失常主题,包括因某种刺激引发的狂乱到个人精神错乱和绝望引发的自杀。这些现象反映出医学理论、社会和文学的多方面价值。文学中的精神失常现象还包括内在价值观念和个人自主间的冲突。文学史中描绘精神病现象最鲜明生动的时期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70年代末,此时重新评价了精神分析法和精神病学反映的社会与文学的快速变化。  相似文献   

20.
《李尔王》中的人物呈现出两组二项对立的功能:下降和上升,恢复和毁灭,它们规定了该剧的主题结构,即个人、家庭、国家和宇宙由秩序堕落到混乱的窘境,再恢复到秩序的状态。这种恢复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剔除了杂质和不稳定因素的螺旋式上升,这也是该剧的净化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