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度报道和学者型记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人曾这样概括他心目中理想的记者素质:哲学家的思维,经济学家的头脑,新闻记者的敏感,文学家的文采,历史学家的使命感,社会学家的责任感。在实际工作中,用这些条件去要求每一名新闻记者是极不现实的,毕竟记者首先是一个普通的人,其首要任务是以最快速度传递新近发生的事实信息。但是当你把范围局限在深度报道上时,这些条件恰恰概括出了采写深度报道的记者应具有的素质。那么,这种曾被称为报纸的有力武器——深度报道,到底是怎样的报道样式?采写这样的报道记者为什么需要具备这些素质?只有弄清楚这些基本问题,才能真正让深度…  相似文献   

2.
记者的思维过程,总是分析中有综合,综合中有分析,如此贯穿始终。创造性思维要求记者在采写深度报道时,对事物矛盾的各个方面要进行具体分析,再综合概括出其矛盾的全貌,这样才能真正深入到事物的内核,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3.
李春霞 《新闻界》2003,(4):31-32
深度报道要求对报道对象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立体透视,更要求把这个新闻事件、人物放在大的社会背景下来展现。过去对报道深度的追求更多的是体现在:吃透报道对象,严密谋篇布局。在谋篇的过程中,记者就要显示事件的前因后果,并给这一事件一个合理的大背景,整个过程都充满记者的判断、推论。整个报道就是记者对这个事件的阐释。网上的深度报道不是一篇报道的微观系统,而是多篇报道的有机组合,最终形成一个比较中观的、并且是动态的认知构架。比如网上的新闻专题,就是网络媒体深度报道的典型体现。对一件重大的、或有争议的、或热门的新闻事…  相似文献   

4.
前年秋天在我国北京召开了联合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会议——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这是一场全面竞争的会议。就新闻界来说,既有中外之争,也有国内之争,只是竞争的内容和性质不一样。国内参加报道的记者谈起“竞争”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有这样一个体会:语言障碍影响了采访报道,影响了宣传深度。 笔者所在新闻单位采访大会的一名年轻记者说:“许多记者最大的遗憾就是不懂外语,不仅不能同各国代表深入  相似文献   

5.
鞠靖 《新闻记者》2012,(1):68-73
本文以深度报道记者的QQ群为研究对象,探讨这一深度报道记者交流形式的发端、功能、作用机理。作者认为,深度报道记者QQ群不仅仅是深度报道记者之间保持沟通和协作的工具,而且直接影响了深度报道的生产方式,重塑了深度报道记者在产业链中的身份,并且有可能成为构建深度报道记者职业共同体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6.
刘冰 《青年记者》2004,(9):52-52
什么是“观点新闻”“观点新闻”,简言之就是在新闻报道中体现记者观点,反映记者对某一新闻事件特殊认识的新闻,就是有分析、有见解、有思想的新闻。“观点新闻”属于深度报道,但又不同于深度报道。深度报道是通过策划,挖掘“冰点”背后的新闻,使之成为“热点”;或对大多数读者关心的问题和事件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意义的挖掘和“炒作”,包括分析性报道、解释性报道、前瞻性报道等。“观点新闻”则不同,它不用炒作,也不用有组织有计划的策划,就是对某一固有新闻素材带有记者独特认识的报道。它一般也用不着连续报道,三五百字就可以解决问题。“观点新闻”也不同于言论,它首先是新闻,是建立在新闻事实的基  相似文献   

7.
姜明 《新闻三昧》2007,(10):39-40
深度报道像一座山,横亘在每一张报纸面前。任何一位有责任心、有事业感的编辑、记者,每天在这座大山下忙碌着,绞尽脑汁寻找着登山的路径。他们明白,让报纸"重"起来,"深度报道"是一条不可不走的路!  相似文献   

8.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上)□郭庆光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传播学也是如此。每一个初次听说或接触到传播学的人也必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传播学是一门什么学问?它的研究对象和要考察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不能明确回答这些问题,便意味着这门学科还不...  相似文献   

9.
广播深度报道在当今媒体竞争中大有可为,但地方台媒体中,量少、深度不深、深度不新、深度不快是主要问题,要想让深度报道既有思想性,又有时效性,就要强化记者的功力。打造专家型记者,学习型团队,提前做好策划,才能为深度报道的"诞生"创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0.
1.在“新”字上下功夫。新闻要“新”,但是真正做到记者、编辑采编的每一条新闻都是新的,实际上很难。也就是:让记者采访一件新近发生的事很容易,但是在新近发生的事中发现新意并加以报道却很不易。那么怎么办?我们引导记者、编辑认识这样一个道理:要善于在重复发生的事件中发现新的变动。俗话说:变动出新闻。真正的好新闻并不是只包含“新近发生”这一个概念。它还包括:报道观点的新变动,报道角度的新变  相似文献   

11.
在大多数综合类报纸上,农业新闻在大多数时间里,总是处于边缘状态,很少能位居头版头条的显赫位置。在这些报社,农业线成了“冷线”,搞农业报道的记者不仅少,而且频繁更换。因此,记者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农村和农业情况,当然不可能写出有深度有份量的新闻稿件。但是,在《南方农村报》这样一份“专业为农民服务”的报纸里,农民、农业、农村的新闻就是绝对的主角。  相似文献   

12.
深度报道像一座山,横亘在每一张报纸面前。 任何一位有责任心、有事业感的报纸总编辑、部主任、编辑、记者,每天在这座大山下忙碌着,绞尽脑汁寻找着登山的路径。他们明白,让报纸“重”起来,“深度报道”是一条不可不走的路! 深度报道:报纸恒久的话题 上个世纪60年代,随着收音机、电视机在美国的大规模普及,  相似文献   

13.
深度报道往往是思考的结晶,因为每一篇深度报道都必须有一个引人注目的主题,有对现象的解剖、对问题的透析。可以说,深度报道形成于思,因为思考的深度决定着报道的深度。新闻现象的本质、新闻现象所隐藏的问题,正是通过作者用不同的思考方式,将其剥离和凸现出来,成为新闻的主题。在大学读书时,人民日报老一辈记者的优秀作品,以其思想的深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当我成为一名驻站记者后,深切感受到,只有不断思考,在思考中寻找,才有可能写出深度报道。正是在对现象的思考、剖析中,我写出了一些被称为深度报道的通讯。…  相似文献   

14.
三、深度报道标志记者主体意识觉醒今天,读者要求新闻媒介对每一重大社会现象都能从体制、文化等方面给以真实深刻的反映和揭示。那么,作为新闻媒介基本要素之一的记者,就需要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较深的理论功底。于是,在“深度报道”应运而出的同时,一大批新闻记者的主体意识也在觉醒——这是中国新闻界希望的曙光!  相似文献   

15.
日常报道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一群记者同时对一个人物或事件采访,高明的记者,稿子上了大报大台的头条,水平低的记者,忙活几天不见发稿。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记者对新闻主题认识和反映的深度,而新闻主题的深度,决定稿件的生命和质量。  相似文献   

16.
自打干记者的第一天起,同仁们几乎无不在做着深度报道的梦,梦想着有朝一日(当然是越快越好)能写出石破天惊的深度报道之作,就像马克思的《资本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样为人类开辟鸿蒙。可到头来却发现不但这样的文章没能写出一篇,而且连在整个新闻圈内产生轰动的文章也不多,翻翻剪报,净是  相似文献   

17.
索钢 《大观周刊》2012,(12):20-20
电视产业的不断发展带来几种趋势:采访与报道的同步、重大事件的直播报道、新闻事件的调查报道,事件现场的口头报道。这些新形式的应用日趋广泛,每一种报道形式都与记者在现场的采访活动紧密相关。采访作为电视新闻报道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构成新闻报道的前提和基础。电视新闻的采访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  相似文献   

18.
访问是新闻采访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环节,是记者职业生涯中最大量的活动,是新闻采访中最复杂的多变的一种采访方式。美国塔尔萨论坛报的鲍勃·福尔斯曼曾经这样说过:“笔下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如果说访问是一门艺术,那么最能体现这门艺术的就是提问,它是访问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县市报怎样以己之长克族之短,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笔者以为,应让各大媒体惯用的深度报道这个重头戏在县市小报也重起来,从而,使县市报纸的功能充分得到发挥。那么,县市报如何克服站位不高,记者素质较差,不易深层透视的难题去抓好深度报道呢?笔者认为,关键要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柏心策划巧四署。深度报道就是报道内容不是表象,而是揭示事物本质的,深度的东西.新闻界有人把它称为“难度报道”。正因为难,就要靠规范的策划制度来保证。何谓策划?策划就是…  相似文献   

20.
面对相同的会议采访,同行之间的报道为何差距悬殊?成长中的记者都曾有过这样的追问。对于一名时政记者,会议采访是一门必修课。如何在会议新闻中练就慧眼,如何在会议采访中看得深远,这种功夫却在会议之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