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语因果复句可根据关联标记的有无分为有标记的因果复句和无标记的因果复句。由关联标记 ka?i5、si3、q?3 标示的因果复句,在形式、语义、语用、句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从 ka?i5 类到si3 类再到 q?3 类因果复句说话人的主观性逐渐减弱,句法的强制性逐渐增强。另外,水语因果复句的语序类型为因 - 果语序,和水语的基本语序类型匹配。  相似文献   

2.
"因为……,所以……"在各类教材中被描述为最普遍、最典型的因果类复句形式,此描述与人们实际语言中的使用情况存在一定差距。两个关联词同时出现的因果复句数量非常有限,而被看作特殊的、非典型的因果句"……,因为……"的出现频率远高于其他形式。语言表达上的因果关系有别于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后者强调因果之间的必然性联系,前者则不强调,而是以人们的主观认识为依据来表现因果关系。"……,因为……"目前仍被看作是一种语用的凸显格式,但这种"语用语序"已经越来越普遍地被人们所使用,表现出"语用法的语法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体育社会学因果研究中统计模型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社会学经验研究热衷于采用因果统计模型来描述、检验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因而因果统计模型便成为体育社会学因果研究的重要工具.文章旨在为研究者提供不同因果结构、变量不同测度等级应用的因果多元统计模型,同时阐述了因果关系的理论构想与因果统计模型应用之间的关系,以及因果统计模型在体育社会学因果研究中的作用,以期避免因果统计模型应用的误区.  相似文献   

4.
本文系统阐述了休谟和康德的因果观,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指出休谟将因果关系建立于心理习惯之上,康德将因果关系建立于先天认识结构(时空、范畴)之上,认为因果关系是先验范畴运用于直观中呈现的感性经验材料的结果,康德的因果观受到休谟的极大影响,两者之间既存在联系又存在区别。  相似文献   

5.
将因果判断和价值判断置于中西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中加以考察,从而探讨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司马迁史学观念的基本趋向是将价值判断置于因果判断的矛盾中,并最终统一于历史中;而古希腊罗马的史学观念则主要表现为两者长期对立而无法统一。从中西史学的理论和实践来看,司马迁对因果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关系的理解不仅是深刻的,而且也是符合近现代史学发展趋向的。  相似文献   

6.
张熙昌、张亚茹先生在《"因为"因果句探析》指出在教学中因果倒序应与因果正序一样列为语法教学内容,而在教学顺序上应晚于因果正序,而且其内部各种形式应按照难易顺序进行教学。[1]本文通过对大陆《汉语》系列教材和台湾《华文(泰北版)》为例进行量化分析,得出与张熙昌、张亚茹先生相似的结论,与之呼应。  相似文献   

7.
司法审判中的推理过程需要遵循严密的逻辑,而因果推理方法的有效应用能够帮助克服法律及其适用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进而提高司法审判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克劳斯·冯·布洛案是一场震动全球的世纪大案,控辩双方在一审、二审中针锋相对,整个审判过程堪称完整且完美的因果推理典范。本文拟以该案为例分析司法审判中的因果推理适用及其逻辑自洽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联想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一种形式,它是从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或者从事物的一方面想到另一方面的思维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由引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联想思维,以突破思维定势,达到知识迁移和能力迁移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联想思维有相似联想、对比联想,类比联想、因果联想等多种方式;从思维方向说,联想思维又可分为单向联想(正向、反向)及双向联想(可逆).本文考虑到教学的可操作性,仅从题型角度出发,浅述初中教学联想思维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9.
对汉译佛经《修行本起经》与其异译本《过去现在因果经》的某几组词语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某些词语在词汇史上的活跃期及其发展演变,同时可以看出,汉译佛经也促进了汉语词汇的双音化。  相似文献   

10.
在球类竞赛中,教练员们常采用统计的方法记录队员在比赛中各项失误的情况,作为改进训练的第一手资料。但应如何准确地记录,正确地分类,科学地分析,并找出其主要原因,得出正确的解决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本篇在此介绍两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即排列图和因果分析图,运用它们来分析和总结比赛记录有很多好处。最大优点是:主次分明,简单明瞭,便于掌握。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11.
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是人类对具体事物的认识,是对具体事物之因果联系或具体事物之内部结构的描述说明。智慧则是人的辨析判断能力,是人对世界与人生博大圆融的理解。本文通过解读知识与智慧,从几个视角阐释了现代教育中知识引领智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利用新疆1958—2011年CO2排放量和人口数据,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岭回归模型对新疆人口因素变化与CO2排放之间的因果关系和作用力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如下.1)在改革开放前,所有人口指标均与CO2排放呈现双向的因果联系;但改革开放后,农村居民消费与CO2排放失去因果关系.2)人口因素对CO2排放的推动作用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变化较大;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生活方式发生较大变化,家庭户数与消费逐步取代就业结构和人口总量成为CO2排放最主要的推动因素.  相似文献   

13.
阅读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而通常读者是通过语篇进入到与作者的对话中。因此,语篇理解的过程实际上是读者和作者进行双向交流的对话过程。大量研究表明,读者在语篇阅读过程中能否发现事件或状态之间的因果关系直接影响对语篇的理解与记忆。本文着重分析读者在语篇阅读理解中的因果推理过程,旨在为调查外语学习者的推理过程提供一个理论框架,并从框架中发现研究变量,为将来的实证性研究做准备。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与和谐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社会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和谐理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但人们对它的认识,可以因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别,有一种认识把它归结为“仇必仇到底”的斗争哲学,另一种认识把它归结为“仇必和而解”的和谐理论;还有一种认识,仅就事物发展的某一阶段来说,认为有“和而解”,也有“裂而解”或“灭而解”,归结为“反有多式演,演有多样解”。其实,马克思认为辩证法的实质应该包括“共存”、“斗争”、“融合”三项内容。  相似文献   

15.
尽管身体锻炼的重要性深入人心,但生活中的个体行为依然会表现出锻炼动机、锻炼意向和锻炼行为不一致的现象。基于美国心理学家Deci和Ryan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运用文献资料、心理测量等方法对2 124名青少年进行测查并构建锻炼行为模型。首先探讨青少年感知社会支持对其锻炼行为影响的内部运行机制,其次探究因果定向变量对促进过程产生的作用。结果表明:1)基于自我决定理论获得的青少年锻炼行为理论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和预测各变量的相互关系。2)感知到社会支持才能促进青少年的锻炼行为。基本心理需要、自主动机和锻炼意向在整体的运行过程中具有重要的链式中介效应,能力需要的中介强度与效果量最大。3)不同因果定向的青少年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支持感知,对锻炼行为促进效果不同,因果定向变量具有调节作用。社会支持的干预方式对自主定向和控制定向的青少年锻炼行为促进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笛法兰  朱晓飞 《阅读》2014,(Z3):82-82
<正>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本文节选自《大学》。该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代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这段话的意思是,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因为一定的原因才产生的,都会有开始和结束的时候。能够明白事物的主次和先后,那么对事物发展的规律也就更加清楚了。这就告诉我们,只有从小事做起,认清事物产生  相似文献   

17.
序换 ,指在上下文、前后语中两个语言单位位置的对调 ,是言语交际中常见的现象。它与回环有相似处 ,也有不同处 ,应作为一种独立的修辞格式来研究。序换 ,可以是词内序换 ,也可以是语内序换、句内序换。序换能改变语义 ,转移表达重点 ,使因果互换 ,褒贬易色  相似文献   

18.
一、思维复杂化的必然趋势事物的发展都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人类思维的发展、个人能力的提高当然也不例外,摩尔根说:“种种事实表明,人类的某些观念、情感和愿望是逐渐形成而后来又有所发展的.”(《古代社会》)思维复杂化必然导致语言的复杂化.“人类的语言似乎是由最粗糙、最简单的表达形式发展起来的.必然是先有思想而后才有语言;同样,必然是先用姿态或手势表达语言而后才有章节分明的语言,正如卢克米修斯所隐约提到的那样,单音节先于多音节,而多音节又先于具体词汇.”(摩尔根《古代社会》)就汉语的演变来看,从复述事物外形特征的象形字到具有抽象意味的指事、会意,再到形声字;从一词一义到一词多义,用法不断分化,分工越来越细;语法从简单的关系构造到复杂的关系构造.虽则我们不  相似文献   

19.
问题的提出对体育概念的研究是体育科学发展的需要。因为一切科学都是由概念组成的理论体系,而概念又是构成人类思维过程的逻辑“细胞”,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没有概念就不能进行思维。如果概念不明确,常常把一些相临界的事物或现象混为一谈,就无法掌握科学的实质,也不能运用科学的规律来指导实践,以致贻误我们的事业。再者,任何概念都是人们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本质认识的高度概括,而事物总是不断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20.
关于“矛盾法则”的几点思考李荣光“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 ̄①。对于这一法则,经典著作家们已经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哲学界也有较多的研究,本文也就这一法则谈几点新的思考,以求教于方家、同仁。一关于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