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鹏 《中国广播》2013,(9):20-21
4月30日晚上,我们接到通知,要求我国芦山地震灾区支援在前线已经忙碌了多天的国家应急广播的工作人员。我们既激动又紧张。我们通过应急广播的官方微博全面了解了国家应急广播电台在芦山的播音工作,以及其所在的环境和之前播出的节目。国家应急广播通过官方微博这种方式图文直播节目内容。让我们眼前一亮。对于关心芦山,火情的听众来说,无疑是又增加了一条了解芦山地震救灾情况的渠道。  相似文献   

2.
5年前,四川汶川地震,芦山也是重灾县之一。这次当地7.0级地震,地动山摇。而就在地震发生后的第56个小时,国家应急广播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在帐篷直播间里正式开播。因为有了电台的声音,灾区人民没有感到孤独;因为有了电台的声音,灾区的人民没有感到无助;因为有了电台的声音,灾区群众心里一直充满阳光。  相似文献   

3.
江阳 《中国广播》2014,(10):39-40
移动互联网终端在应急信息传播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芦山地震中,腾讯快速跟踪报道地震情况,并通过开通微信救助平台和捐助平台为灾区民众提供帮助。未来,应急广播和互联网的融合能够让应急广播更为有效地服务社会,带动我国应急广播体系迈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4.
王求 《中国广播》2014,(10):10-10
从2008年的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到2010年玉树地震、2013年芦山地震,再到今年8月发生的云南鲁甸地震,在历次重大自然灾害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中央电台)和各地方电台的同志们不畏艰难、勇于探索,进行了应急广播的有益尝试。尤其是2013年的芦山应急电台和今年的鲁甸应急电台,就是中央电台与地方电台合作的两次成功尝试。在这两次灾难中,我们以“国家应急广播”为呼号,迅速启动对灾区民众定点、定向播出的广播,显示出应急广播的巨大作用。开办应急电台,既是中国广播人传播理念上的重大突破,也是各级广播电台成功合作的经典案例。  相似文献   

5.
这次芦山应急电台试验开播,感觉意义很重大.不仪是对灾区群众,从长远来说,对于我们参与救灾的工作人员来说,感觉非常提振信心。在我对救灾工作的认识当中,灾害一发生最开始担心的就是渠道不畅,信息盲区,跟哪里也联系不上。这时.人们就会感到无助、沮丧,悲观的情绪就会蔓延。而信息通畅,灾区里面的人知道外面的人在做什么,外面的人也知道里面的人需要什么,  相似文献   

6.
1 广播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人民群众的喉舌。既然是喉舌,就应该生长在机体上,而不是“贴近”在机体上。广播宣传的“贴近论” (指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多少说明了我们还是把广播作为摆在人民群众之外的部分,我们在思想上,感情上还没有自觉把广播工作和人民群众连成一体。我们县级广播台站虽然生活在基层,但绝不可以为空间距离近,县级广播台站的宣传报道就“贴近”于群众、生活和实际,关键在于是否尽可能让群众来说话,让生活来说话,让实际来说话。  相似文献   

7.
高芳 《东南传播》2011,(11):133-134
广播热线监督类节目是广播节目最贴近民生、最贴近百姓的一种类型节目。而如何运作好广播热线监督类节目呢?很显然,就是广播人怎样充分抓住广播的自身优势(互动、快捷、服务、真实),在节目形式、内容等运作理念方面凸显广播独特优势。而如何把这些广播的理论优势转化为我们办节目的现实优势,避免“纸上谈兵”,本文试从广播优势的四个方面,结合一些具体的案例,进行较为深入地阐述、挖掘,相信对运作好广播热线监督类节目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广播》2010,(9):I0001-I0001
在通信不畅的情况下,为了让灾区群众第一时间获知外界信息,中央电台连夜从深圳调集了5000台收音机,于8月8日安排专机将其运往甘肃兰州,在兰州由部队专车运往灾区。奋战在灾区一线的武警官兵、灾区群众收到由广播人带来的全国人民的帮助和祝福。  相似文献   

9.
郭琴 《中国广播》2011,(6):55-56
安全播出是广播的生命。应急广播的安全性、权威性和准确性事关重大。一旦应急广播被误插或被人利用,有可能引起不必要的恐慌或误导。本文探讨如何利用数字鲁棒性水印和半脆弱性水印,确保应急广播内容的权威性、完整性、准确性,让任何公民(包括失聪公民),在任何环境下(包括高噪声环境),都可能接收到应急广播。  相似文献   

10.
周芃 《河北广播》2008,(2):43-44
广播要贴近听众,这是几代广播人不断重复的老话题。但是,究竟如何做到贴近,却始终是困扰我们的一个实际难题。  相似文献   

11.
何东 《中国广播》2013,(9):18-19
从5·12到4·20,从汶川到芦山,短短5年时间之内,四川经历了两次地震。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广播,为抗震救灾指引着方向,为灾区群众送来了温暖。第一,第一时间反应,应急广播组建。由于在5·12汶川地震中有过应急广播的实践,这次芦山地震一发生,  相似文献   

12.
《中国广播》2014,(10):I0001-I0001
国家应急广播·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发生强烈地震。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大力支持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与四川广播电视台、雅安广播电台、芦山广播电台联合开办“国家应急广播·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4月22日,“芦山应急电台”在帐篷里开播:4月25日,“芦山应急电台”在宝兴开办分台。应急电台针对灾区民众及救援人员等进行定制化、点对点、全方位的实用信息实时播报。  相似文献   

13.
陆莹 《中国广播》2009,(7):10-11
今天是一个让人振奋的日子,中国广播联盟正式成立了!这是我们广播人自己的专业合作组织,它开放的姿态和团结起来做大事的气度让我们有理由期待它的明天会很美!实事求是地讲,目前广播还是弱势媒体,但弱势媒体通过有效的、科学的运作也可以变成相对强势的媒体,这一方面要眼睛向内挖潜改革,另一方面要眼睛向外寻求支持。在我们探索广播发展道路的时候,  相似文献   

14.
张涛 《中国广播》2014,(9):F0004-F0004
2014年8月3日下午4点30分,云南鲁甸发生里氏6.5级地震,人员财产损失严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决定在灾区开办“应急电台”。“国家应急广播.鲁甸抗震救灾应急电台”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云南广播电视台、昭通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开办播出。震后48小时,8月5日下午4点30分,“应急电台”在震中龙头山镇龙泉中学利用学校大喇叭开始首次播音;  相似文献   

15.
《中国广播》2013,(5):2-3
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东经103.0)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迅速启动应急机制,除派出近30位记者奔赴灾区进行抗震救灾应急报道之外,还派出13人应急小组赴芦山设立直播间。2013年4月22日,"国家应急广播·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开播。这是国家发生重大灾害时,首次以"国家  相似文献   

16.
国家应急广播的开播及有效播出,体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作为困家电台强烈的国家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一我感到旧家应急广播传递的不仅仅是救灾的信息,更是信心、信念和信赖。旧家应急广播的开播探索了全媒体条件下,传统媒体充分挖掘自身优势,主动服务公众的这种新模式,它使广播的陪伴性、即时性、广域性、便捷性的特点得到有效发挥和拓展,  相似文献   

17.
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在强势媒体存在客观优势的条件下,许多人开始怀疑广播的作用,一些人甚至认为在传播手段日益先进的今天,广播是不是会选择退出。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我们除了看见电视的生动画面,我们还发现广播在地震灾区大显身手。笔者随便摘录几条消息,“解放军四总部为抗灾部队配发17万台收音机”、“河北紧急向灾区调运帐篷、收音机等救灾物资”、“共青团贵州省委向76位来自四川震区的伤员赠送了收音机等相关慰问、  相似文献   

18.
从2008年的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到玉树地震再到今年四月的芦山地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各地方电台不断积累突发应急事件的报道经验,并做出了许多尝试,尤其是芦山应急电台首次以“国家应急广播”为呼号,在突发灾难事件中,采用特定频率,对灾区民众定点、定向播出。在一个多月的播出运行中,基本实现了为灾区群众提供精准信息服务和为当地政府提供信息发布支持的目标,完成了一次有价值、有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林凡 《东南传播》2018,(7):13-15
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是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而应急体系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应急广播体系.统一联动、可管可控、安全可靠的应急广播体系,能有效提升政府应急管理能力,最大限度减少社会公共资源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本文作者长期在广播一线工作,认为国家应急管理部成立是加快推进福建省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的良好契机,可借此快速提升应急广播服务水平,促进福建省广播电视资源整合和事业发展;作者还根据国家关于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和要求,结合福建省广播电视实际情况,提出了构建福建省应急广播体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爱心守望风雪同行》让我们认识到广播媒介在政府应急处置新闻宣传中的作用。目前,交通行业有3800多万从业人员,其中约有3300万人在海上、在山上,甚至在遥远的崇山峻岭中,这些人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靠什么来及时获取信息?我想主要是靠广播媒介。这是源于我们对《爱心守望风雪同行》特别节目在抢险救灾中发挥信息传播重要作用的深刻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