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柔道是奥运会项目,是重竞技、格斗性、制胜型项目。国家对此项运动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财力。在日常训练中,大多数教练员对技术、战术要求较多,而对柔道所代表的东方文化强调的不够充分。这或多或少的影响了柔道运动的开展和运动员综合水平的提高。本文从文化角度来谈柔道运动的起源以及柔道运动的内涵。希望能够对柔道的开展和训练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男子柔道运动大内刈技术及联络技术训练,是现代男子柔道运动训练的重要部分,它同传统的身体、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相结合构成了柔道运动的完美体系。大内刈技战术的变化是一种连续进攻,而且在柔道技术中,手段变化进攻简易实用,目的是更好地实用大内刈来技术之间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3.
李爱萍 《考试周刊》2012,(1):132-132
柔道是一项典型的速度、力量对抗性的项目,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是非常高而且全面的,运动员在熟练掌握柔道专项技术的同时,必须具备良好的爆发力、柔韧性、灵敏性、速度及耐力,只有具备这样的素质才能在对抗中立于不败之地。目前山西柔道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对柔道基础理论的研究不够重视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本文就柔道的基本素质和专项素质中人体各环节肌肉工作的共性与个性进行分析,在柔道素质运动中不同阶段肌肉的工作特点,以及不同部位肌肉运动的内在联系。这一研究不仅能快速增强柔道训练效果,而且能有效减少运动创伤的发生,是柔道训练过程中一个非常值  相似文献   

4.
我国特奥柔道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在福州备战第十二届夏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我国39名特奥柔道运动员为期3个月训练的调查研究,就其技术化和人性化的身体素质训练进行分析、讨论,为特奥柔道运动的训练提供相关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陈明 《华章》2012,(18)
柔道项目对抗强度大,身体接触多,技术难度强,为了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业内越来越重视青少年柔道运动员的早期训练.早期训练呈现出训练年龄越来越小,强度和运动量越来越大的特点.本文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对柔道运动员早期训练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剖析,旨在为柔道这个专项优秀运动员的培养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备战2020年奥运会与2019年全国二青会,提高运动成绩的科技含量,为山西省优秀柔道运动员训练和比赛保驾护航,从2016年开始对我省柔道项目重点男子运动员进行了多学科的科技服务工作,开展了生理生化指标的监测服务,通过统计分析得出了运动员训练过程中的身体机能指标可信区间值.目的是进一步探索我省科训结合的有效方法,为柔道运动员训练调整和营养恢复提供客观依据,保障运动员更好地完成训练和比赛任务.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青少年柔道运动员和同龄普通学生进行比较,探究两组实验人员注意瞬断情况特征,分析产生结果的原因,根据研究结果推断长期的技战术训练能够有效的促进青少年知觉运动注意力,并使注意瞬断现象推迟,影响减小.建议对柔道运动员选材上增加相关运动认知行为测试,以期为更好的选材行为服务.  相似文献   

8.
柔道运动是一项技术与体力相结合的运动,它不仅要求运动员具备较全面的技术,而且还必须根据自己的技术特长和身体条件进行有计划的力量训练。本文根据自己多年的训练经验,总结出青少年柔道运动员的力量训练方法和手段,以期共同为提高青少年柔道运动员技术水平,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柔道运动员的培养是柔道项目发展的基石,直接影响柔道体育后备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关系到中国柔道事业发展前景。然而,当前我国基层青少年柔道运动的发展与柔道强国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突出地表现在:柔道运动的公众关注度很低。获得的社会支持少;青少年柔道运动员的选材面非常小,愿意从事柔道运动的青少年很少;业余训练出勤率低,柔道运动人才的流失现象严重;好的柔道运动员苗子较缺乏,而且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很难得到有效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针对训练比赛前运动员心理准备以及生理准备方面应该注意的事项进行研究,总结出柔道运动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项准备活动的方法,用来指导基层柔道运动的训练,达到使运动员在训练之前能够充分调动起身体各部分的积极性,能够适应激烈的训练和比赛任务,最大限度地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李志鸿  胡仲秋 《考试周刊》2009,(46):148-149
柔道投技是柔道运动中最重要的技术环节之一.而投入训练是柔道运动员提高技术水平的重要训练方法。本文对投技技术中投入训练方法进行了研究.认为投入训练方法可以将运动员所要练习的技术、战术达到重复加强和巩固的目的,为取得良好的比赛成绩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李静 《教育教学论坛》2013,(25):180-181
任何一项体育项目都是靠艰苦训练后才能取得好成绩,柔道也不例外。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柔道在训练过程中的损伤率也要远远高于其他运动的损伤率,特别是在青少年柔道的业余训练中,青少年学员的损伤状况更加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13.
张勇 《中国教师》2014,(20):82-83
<正>柔道是一项集运动和礼仪于一身的综合性体育运动,它不仅能使学生强健体魄,而且在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培养自强精神等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2005年,济南市匡山小学根据自身发展需要,确立了"身心和谐、体验成功"的办学理念以及"健身、求美、和谐、共进"的校训,从此走上了借助体育特色课程让更多学生体验成功,促进学校快速发展的道路。一、加强软硬件建设,保证柔道运动的正常开展为了让学生有一个舒适的训练环境和规范的训练  相似文献   

14.
杨树松 《知识文库》2023,(11):110-113
<正>当前,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升。但就相关的调查报告结果发现,公众的身体健康状况实际上并不乐观,对健康生活以及运动方式的改变成为现代人的追求。柔道是一门具有特色的竞技体育项目,一直以来也引起了公众的普遍关注。中职学校在开展柔道教学中,应基于中职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学生讲清楚柔道技术动作的一些特殊规律,并让学生在掌握规律下,通过实施有效的训练方式,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本文通过对柔道技术动作的教学策略实施加以探究,以期能提高中职柔道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增强体魄,提高综合能力和身心素质。  相似文献   

15.
柔道运动员损伤是运动训练中需要重视的环节,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以体校柔道运动员的损伤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损伤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体校柔道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最常见的是关节损伤、肌肉肌腱损伤、韧带损伤;损伤病程多为急性损伤,损伤程度主要为中度损伤,重度损伤最少。损伤部位多发于膝关节、肩关节、大腿、踝关节、肘关节,损伤中多以关节损伤为主。导致运动损伤发生的因素主要是疲劳训练、带伤训练比赛、技术动作错误、准备活动不充分。  相似文献   

16.
柔道是一项具有东方色彩的运动,集体育和功夫于一体,近年来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推崇和欢迎,特别是青年群体。柔道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溯源。教师在进行柔道教学的过程中,要发挥引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从实际情况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增强学生的体质和身体的柔韧度,在学习柔道技能的同时探索柔道源远流长的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17.
柔道是一项竞争很激烈的体育项目,一些运动员在激烈的比赛中和日常的训练中,经常会出现运动损伤的情况。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在柔道训练过程出现损伤的运动员,其出现运动损伤的原因主要有:运动量过大、准备不充分、没有完全掌握技术等。为了避免这样情况的发生,可以合理地安排运动训练,多给运动员做准备活动的时间,以及进行简单的治疗等。  相似文献   

18.
通过抢攻战术在柔道运动中的应用方式为切入点,探讨如何正确有效地运用抢攻战术为我们运动训练及比赛做指导,以更好掌握运动的主动权。本文拟通过对抢攻战术的分类应用、实施应用、组合运用,以及例举了抢攻战术在比赛中的不正确应用的实例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合理应用的方法,为正确、恰当地运用抢攻战术进行训练以及比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比实验法等,以肌肉牵拉对柔道运动员的训练后恢复为研究对象,选取温州体校12名优秀女子柔道运动员为实验对象研究对象,对肌肉牵拉的恢复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肌肉牵拉放松训练能有效促进心率的即刻恢复并有延续效应,有助于运动员第二天更好投入到训练和比赛中。肌肉牵拉放松训练不仅能对身体状况恢复即刻改善有明显的效果而且还有延续效应。肌肉牵拉放松训练能有效地消除运动员神经系统的疲劳。为了更好验证肌肉牵拉放松训练的效果,建议对比实验在柔道运动员的一个完整赛季进行,以便确定指标在长时间里的变化有什么不同。在今后的肌肉牵拉放松训练的实验性研究中,可以采用其它的生理和心理指标以确定渐进放松对其它指标的影响如何。希望通过本研究为运动员的训练恢复提供一个参考方案,对促进运动员合理恢复,快速恢复训练能力,从而达到提高运动员运动水平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国际柔联修改了柔道比赛的规则,对运动员的技术、战术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规则视角下,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录像观察等方法,对修订后的柔道规则和近两年国际国内柔道比赛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分析,提出创新训练理念;加强技术、战术训练;巩固体能训练;强化心理训练等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