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波 《体育与科学》2007,28(6):65-69,48
采用文献综述法和调查访问法,对原东德、原西德和德国统一后的竞技体育概况、目前德国的竞技体育体制与体育俱乐部的关系及其优缺点做了介绍和研究,通过实例分析,说明德国的竞技体育体制建立在俱乐部体制的基础之上,俱乐部体制是德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尤其是群众基础较好的项目如足球和冰雪项目保持高水平的基础和保证。  相似文献   

2.
德国体育和竞技体育发展的特点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竞技体育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在百年奥运会史上,德国作为经济强国并未投入巨资去发展竞技体育,政府也不管理体育,竞技体育在社会环境中自生自长.从参加第一届奥运会起到现在,德国竞技体育走过一百多年历史,且能保持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持久不衰,他们发展的经验对中国建设体育强国有着值得借鉴的价值.本文旨在通过阐述德国历史的发展过程,揭示德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内在文化基础及其在发展中遇到的困惑和转变,充分认识德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建筑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促进社会进步的基础上的特点.启迪中国竞技体育的改革.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法,从发展理念、管理体制、培养模式和赛事体系4个方面,分析探讨了德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特点。并结合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情况,提出了着力解决学训矛盾、政府适当转变职能、逐步完善联赛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美德澳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美国、德国和澳大利亚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机制进行了比较分析,提炼出三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成功共性之处,即:适合国情的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庞大的后备人才队伍和高素质的教练员队伍;高水平的体育科研服务;充裕的体育经费;关注大学生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应积极吸收美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的优秀经验,改革和完善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5.
中西竞技体育、竞技体育文化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竞技体育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是一种特殊的体育文化现象,竞技体育是一种礼仪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是一种道德文化,是一种情感文化和一种创新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竞技体育的社会文化价值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6.
缪佳 《体育科研》2009,30(4):19-23-35
体育大国不仅是奥运金牌大国,参加奥运会历史、为奥运会所作的贡献以及体育促进本国社会发展,也是体育大国标准。从美国、德国、瑞士等国的竞技体育发展历程中,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中国未来强盛之路是竞技体育强盛带动大众体育发展、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对世界体育发展做贡献.  相似文献   

7.
德国竞技运动人才培养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于2012年9月赴德国就竞技运动人才培养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竞技运动人才培养提出几点启示.1德国青少年竞技运动人才培养1.1体育俱乐部德国奥林匹克体育联合会是竞技运动最重要、最具权威的管理机构.政府(联邦、州和地方三个层次的政府机构)在体育管理中扮演协作者的角色,只对国家事业有关的体育活动提供资助。  相似文献   

8.
国外竞技体育强国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及启示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介绍了美国、俄罗斯、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外竞技体育强国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分析存在的问题与后备人才培养措施。结合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提出建议:走政府和社会相结合的道路;运用法制手段理顺各方关系;协调好运动员的训练与生活;重视教练员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竞赛机制;制定符合项目发展趋势的规划;科研与选拔、训练相结合等。  相似文献   

9.
德国体育俱乐部建制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波 《体育与科学》2007,28(3):57-60,64
采用文献综述法和调查访问法,对德国体育俱乐部的起源与发展进行回顾,通过大量统计数据对德国体育俱乐部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期全面地介绍德国的体育俱乐部体制并研究其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关系,为我国的体育发展尤其是全民健身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国家竞技体育文化的构建。认为:我国竞技文化的短板表现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竞技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发展要求构建竞技体育文化;竞技体育文化的构建具有必然性;竞技文化体系的构建须考虑到竞技思想文化建设、竞技制度文化建设、竞技器物文化的建设;建设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竞技文化核心体系,形成国家竞技的精神支柱,对于竞技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德国体育环境教育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德国为例阐述体育与环境的关系、在体育中进行环境教育的必要性以及中小学体育课中环境教育的实践.进而对我国开展体育中的环境教育进行展望,在举办绿色奥运和户外运动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在体育中开展环境教育的条件已经具备,应尽快开始在学校体育课中增加环境教育内容,以保证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二战以来德国体育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纵览德国(前联邦德国)近50年的体育发展情况,对德国体育管理体系以及德国二战后所颁布的各种体育决议、计划进行了较详尽的介绍,旨在为我国的体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文章概括了古巴竞技体育的现状和优势项目,分析了古巴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竞技体育辉煌发展、21世纪衰落的原因,并通过比较我国同时期的竞技体育项目和管理体制,提出我国当前的体育体制改革必须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吸取古巴竞技体育的教训,努力完善"举国体制",才能使中国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真正实现竞技体育强国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现代竞技体育之所以成为一项影响巨大的社会实践,就在于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除它之外任何其他形成均不能替代的体育产品。人们获得的不仅是一种“享受”,还是一种个人“发展”的资本,所以,可以说竞技体育是指运动员以比赛竞争为基本手段,以满足人们审美享受及刺激等需要的社会实践。而竞赛仅是竞技体育的必要形式或手段而已。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欧美体育强国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梳理与探析。结果表明:无论具体进行管理的主体是政府、俱乐部、体育协会或其他,培养模式均依托学校教育的优势与提供的资源,为加快我国体育强国的建设,需要进一步深化体教结合模式,加强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联系;为提高运动员的训练质量,提高文化考核的地位势在必行;俱乐部体制虽然与现阶段的我国国情不相适应,但是促进家庭与俱乐部的沟通联系,能为运动员学生营造更佳的体育活动环境;根据地区差异,应因地制宜、多元投资,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国外竞技体育产业化经营的基本做法和经验做了总结,并联系我国竞技体育产业化的实际情况,提出可以从国外竞技体育产业化的实践中得到如下启示:建立完备的管理体制 ;提高行业自律能力;树立经营开发意识;提高社会公众参与程度;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  相似文献   

17.
顾跃 《安徽体育科技》2013,34(3):4-6,13
竞技体育、职业体育、竞技体育职业化的概念很早就有人对此进行了讨论,到目前仍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因此,对竞技体育、职业体育、竞技体育职业化的概念及其关系的再认识是有必要的。通过研究发现,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内涵,绝非同一概念;三者的关系在理论上呈现出阶段式层进的关系,在实践中表现为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8.
中国竞技体育的外部性及其内部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外部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将竞技体育的外部性内部化,有助于促进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市场调节、法律手段是解决外部性问题的主要手段,行政手段则是市场调节、法律手段不可或缺的补充.加强行政执法力度,有助于降低体育经济活动主体的维权成本.要积极推进竞技产权制度创新,优化体育资源的产权配置,建立健全体育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法律体系,以更好地发挥市场调节、法律手段的作用,促进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李宝华  刘志民 《体育科研》2016,(6):47-52,68
以SWOT分析法对德国竞技体育强国的进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990年后,德国竞技体育内部优势明显,主要体现在其制度统一后的国情、经济的复苏、竞技体育理念的改变和精英体系的严谨、规范;德国竞技体育面临的外部挑战主要来自欧盟,也包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统一后的德国,面对一系列的威胁和挑战,在遵循全球化背景下的评价标准的前提下,不断进行战略选择,制定竞技体育战略,以规避威胁,应对挑战,成为竞技体育强国。  相似文献   

20.
依据"为国争光"的目标取向,"赶超发展"的指导思想,政府为主、社会为辅的发展思路以及"突出重点、带动一般"的工作方针,我国竞技体育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先后采用了"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缩短战线,保证重点"、"适度赶超"和"集中双轨"几个发展模式.依据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实践及社会改革要求,未来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选择和变革的重点应当是目标任务多元化、组织模式综合化、资源整合多元化、运行模式市场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