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自然哲学的视角提出"以自然为本"的理论命题,对"以自然为本"的理念进行了哲学思辨,论述了"以自然为本"与"以人为本"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旅游开发中片面强调"以人为本"和出现的"过度人本关怀"现象进行了反思与批评。认为在旅游规划与开发中,我们应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除了具有"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外,还应倡导"以自然为本"的开发理念,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为培养区域旅游市场亟需的涉外旅游人才,发挥"旅游英语"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ESP理论为指导,结合模块化教学的方法和步骤,创立了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的"七步模块教学法"。教学实践表明,"七步模块教学法"实现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英语交流能力与之相关素质的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3.
旅游戏剧是一类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它以戏剧的形式存在于一个旅游景区或区域内,并融入到该区域的旅游活动当中。旅游戏剧能够为戏剧发展提供市场机遇,为旅游开发注入新的活力。旅游戏剧开发的"4P"模型是在总结其开发优势、前人成果与规划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要点包含"注重定位"、"塑造‘现场感’"、"策划参与项目"与"实施捆绑营销",并以辰河高腔开发为实例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智慧旅游被认为是旅游业的二次革命,在中国处于旅游信息化的战略发展阶段。以中国智慧旅游发展为战略背景,分析了旅行社业面临的"脱媒"困境,以及智慧旅游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提出了旅行社业"再居间化"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构建一支适合专业特点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更是专业建设贴近市场需求的关键所在。以郑州旅游职业学院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近五年来"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实践为例,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影响机制入手,探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以期通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实地考查、专家访谈、文献资料等方法,对黔南州民族体育旅游产业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民族风情浪漫、气候爽爽宜人的黔南州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对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黔南州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要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以"多彩贵州"为载体,以生态体育旅游为发展模式,以2011年贵州省承办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为杠杆,推进民族体育旅游产业的快速、高效、健康发展,使旅游产业成为黔南州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从而实现贵州"旅游强省"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7.
以内江市为实证研究对象,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对旅游者所感知的内江市旅游目的地形象进行评估和定位.研究结果显示,目前的内江市旅游目的地形象较为空泛,无法对旅游者构成吸引力,建议以"大千故里,品味内江"为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口号以"大千内江,河鲜之都"和"大千故里,好客内江"对内江旅游目的地形象进行重新定位,并要注意不同旅游者群体间的感知差异,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细分市场促销宣传.  相似文献   

8.
旅游景区牌示解说的翻译是各类旅游翻译中的一种。本文以功能派"目的论"提出的翻译准则作为参照,以福建省鸳鸯溪国家级旅游景区为例,研究旅游景区牌示解说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通过剖析"公共服务"的概念、特性及其演变过程以解读"旅游公共服务"与"公共服务"间的关系;进而结合中西方旅游发展的不同路径,着重分析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特殊性;在此基础上,对目前我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予以诊断,并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旅游业迅速发展和激烈竞争态势使区域旅游空间整合关系研究成为国内外的旅游资源开发研究重点.皖西大别山区域具有丰富的"红、绿、古"色旅游资源,但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方式单一、缺少多类型空间整合、主题特色定位不明确、深度挖掘不够等问题.皖西大别山应该立足于区域"三色"旅游资源的主题特色,坚持以组建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网络体系、优化组合周边地区备类型旅游资源、挖掘文化内涵、研究创意性旅游项目等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策略,以促进区域旅游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基于激励理论的“奖励旅游”激励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奖励旅游20世纪30年代起源于美国,然后逐步扩展到全世界范围,欧美很多国家企业的奖励资金都是以旅游方式支付的,诸多国际知名企业更是不惜重金打造自己的奖励旅游计划。但是我国奖励旅游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企业,旅行社还是目的地政府都没有完全的理解接受并利用奖励旅游。本文旨在根据激励理论论述"奖励旅游"的激励性,为企业澄清奖励旅游的概念和本质,使企业能够认识到"奖励旅游"不同于传统的"福利旅游",而是一种重要的员工激励手段。  相似文献   

12.
现代旅游服务业耦合发展下的河南省文化旅游形象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旅游立省"的战略实施,迫切需要提升到新的层次高度。为贯彻、落实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培育"战略性支持产业"的旅游业与提供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作为旅游资源大省的河南,急需加快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实现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耦合发展。并重塑河南省旅游形象,实施"RTI"战略,构建多维区域旅游形象识别系统,以增强河南省旅游的外部影响,提高河南省现代旅游耦合产品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3.
旅游业发展有四大规律,即求"特"避"同"、"快"旅"慢"游、先"物"后"声"、"奇"谋"实"功。打造"汉江文化风光旅游"这一品牌对做大做强襄樊旅游产业的重要意义:具有广泛的市场影响力和鲜明的襄樊地域特质、极强的统领功能和兼容能力、丰富的开发素材和多元化的开发潜质。打造"汉江文化风光旅游"品牌的战略构想:用三大特色旅游线路体系串联,整合汉江沿岸旅游资源,构筑襄樊旅游名城的经络骨架;实施"三步走",分阶段推进"汉江文化风光旅游"品牌建设。打造这一品牌的对策措施:注意坚守和积累;勇于创新、创意;以广阔的视野进行市场化的动作;加大旅游规划建设与城市建设等三个方面的结合融合力度;创造营造良好环境等。  相似文献   

14.
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是提升我国旅游产业整体素质和发展水平,促进我国旅游业更快更好地迈向国际化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我国城市繁荣发展,推进城市旅游全面进步的新平台。2007年2月,成都、大连、杭州三个城市从全国26个申报城市中脱颖而出,获得了首批"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的称号。文章以峨眉山市"创佳"工作为背景,对峨眉山市的优势条件、存在问题进行总结,有针对性地提出峨眉山市创建最佳旅游城市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以桂、黔民族旅游地为例,从"主、客"的角度对比分析二者对旅游环境影响感知的异同,并对"主客"间感知异同的原因进行了探析。研究发现,"主客"对旅游正面环境影响的感知强于负面,且双方对旅游正面环境影响的感知程度较一致;负面感知上双方存在较大差异,居民的负面感知不如游客强烈。影响"主客"对旅游地总体旅游发展满意度的环境指标同样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国内旅游安全问题的前沿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涉及"旅游安全"的论文为样本文献,从旅游安全基础理论研究、旅游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研究及其他旅游安全的相关研究等方面分析中国旅游安全研究的学术动态,并对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进行了评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17.
复合型旅游业态是现代旅游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涌现出的新型旅游业态。运营商通过业务复合、空间复合和客源复合等运作方式满足和引导游客日益多元的旅游需求,形成了诸如"旅行社+航空"、"旅游+地产"、"影视+旅游"、"商业+旅游"、"农业+旅游"、"会展+酒店"、"旅行社+酒店+租车公司+旅游景点"等复合旅游业态。复合型旅游业态在管理模式、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上也呈现出了一定的运营规律。  相似文献   

18.
旅游者是旅游行为的主体,也是旅游景区环境的直接影响者。对旅游者及其可能产生的破坏性行为进行了分类,提出了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的策略。从加强旅游景区管理、发挥导游的监督作用、实施公众参与式的旅游行为监督、利用现代监控手段和预警技术加以防范、完善法律体系和执法必严、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六个方面,提出了应对潜在的破坏性旅游行为的具体措施;又从短期、长期的角度探讨了如何将破坏性旅游者转变为维护性旅游者或保护性旅游者。只有构建旅游主体与旅游景区环境的和谐关系,才能保证旅游景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和技术的日益进步,大学生的观念不断发生改变,由以往的"要我学"逐步向"我要学"转变。特别是大学生的实践技能已经成为用人单位的首选。文章认为旅游市场营销的教学要进行改革,首先必须提高以实践技能为导向的旅游市场营销教改重要性的认识,然后分析现行旅游市场营销教学模式所存在的问题,最后对现行旅游市场营销教学方式改革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20.
根据现代经济发展理论,旅游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单位要素产出效率的提高而不是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即旅游经济发展必然由以传统的"数量扩展发展"为主向"质量效益发展"为主转变。考察当前旅游数量扩展型发展模式产生的问题,探讨中国旅游经济向质量效益型模式转换的对策,得出如下结论:不同形式的发展模式对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一样的,质量效益发展型更有利于强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实现中国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