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为新闻报道的重要方式,典型报道的意义就在于其鲜明的时代性,从而使报道中的典型深入人心,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以200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为例,典型人物的时代性反映出社会的主旋律和时代主题,成为社会发展的最好见证。  相似文献   

2.
大众传媒是有效建构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南方周末》为此提供了成功范例。《南方周末》能够敏锐捕捉30年来我国社会不同时期的时代精神状况,对其做及时而准确的提炼概括,从而把握了国家形象的灵魂;此外,《南方周末》坚持以"新年献词"的方式,编织对国家的宏大叙事,谱绘了国家形象演变的图谱;最后,《南方周末》通过对一些重大社会事件作深度报道,成功刻画了普通百姓,尤其是下层劳动者的真实面貌,这是对主流官方话语传达的国家形象的有力补充。《南方周末》正是以这些方式,另辟蹊径,独开窗口,为我们建构了一个更加真实、全面、深刻,而富有质感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以《南方周末》为例,选取该报2008年5月13日至6月13日这一个月的报道样本,从报道主体、报道主题、报道体裁这三个类目入手分析《南方周末》在救灾报道中彰显的人文关怀精神和舆论导向功能。研究发现:《南方周末》作为中国主流媒体的代表,在地震发生后,以其迅速、深刻、全面的报道给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展现出来的人文精神,以及良好的舆论导向功能,为日后的灾难报道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在媒介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泛娱乐化倾向在媒体日常操作实践中日益明显,新闻逐渐异化为噱头与谈资,导致精神产品的内在核心品质缺失,本文选取近两年部分优秀人物报道个案,通过主题分析,指出人物报道审美取向的三个特质:人文主义的价值立场、精神超越的情感认同及批判性的社会关怀,笔者以此反思媒介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缺失等问题,并试图引发业界对新闻作品价值引导力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三个倡导”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后,国内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和解读,《光明日报》作为主流媒体如何从众多媒体中脱颖而出?每日头版专栏的典型报道便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大法宝,报道先声夺人,精神具象落地,评论深度解读成为烘托典型报道的有力因素。同时,典型报道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也需要主流媒体对自身的报道路径做出正确有效的应对。  相似文献   

6.
刘文功典型报道是近两年公安战线典型的报道中较为成功的案例之一。以此为例提出了典型报道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实事求是写典型,防止片面性和绝对化;分析受众树典型,防止大众传播负效果;真情细节立典型,防止报道思维模式化。  相似文献   

7.
东西的小说是一种在虚无主义肆虐的后传统、后革命时代下的寓言化写作.<耳光响亮>关注的是1976年文化精神和家庭生活意义上的"父亲"弃世或出走之后,那些"时代孤儿"的成长过程和生存境遇.<后悔录>所关注的重心是主人公从禁欲到纵欲时代的"性"的磨难,从中可以看到后传统的人神主义禁欲文化和后革命的虚无主义纵欲文化对人性的异化和扭曲,以及个人良知在这种异己的、他律的伦理秩序和虚无主义的纵欲狂欢中的复苏和觉醒.  相似文献   

8.
魏晋时期,品评识鉴的风气受到时代与思想的变革,其人物品评的思想基础转变为道家自然哲学和玄学人生观。庄子思想中“神人”形象成为《世说新语》时代士人孜孜以求的目标,其具体的内涵包括:秀美白皙,身材瘦弱,淡化德行或超越道德,侧重个人才性和气度风貌的审美评价,追求形神合一的自然境界。  相似文献   

9.
李强平 《现代语文》2007,(11):41-43
"十七年文学"中作家对题材的选取直接关系到主流意识形态的评价。题材的限定与主流意识评价的介入使此时期的创作多有"二难"的现象。本文以细读文本的方式,解析了《青春之歌》在内在情节的设置,语流节奏和话语操作的选择上存在明显的"裂隙"之嫌。  相似文献   

10.
艺术报道不仅仅传递着关于艺术的信息,也建构甚至定义了艺术的现实;不仅仅记录了艺术的今天,也塑造了艺术的历史。大众传媒限定了人们应当看见什么样的艺术以及如何看待艺术。《南方周末》当代艺术报道建构了中国当代艺术主流化、职业化和具有积极社会介入性的整体形象。这既是对中国当代艺术状况的反映,也体现了媒体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方向的应然性期待,更暗含着在新闻事实的选择、建构中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塑造。  相似文献   

11.
"后婚恋时代"的到来,使普通百姓的情感生活得以在大众面前展现,在相亲类节目的基础上进行后续开发,延续了"相亲"这一前婚恋节目的优良传统的同时,以相亲后情侣或夫妻为主要参加对象的后婚恋情感综艺节目,也开辟另一片收视喜人的节目秀场。天津卫视《爱情保卫战》作为"后婚恋时代"情感综艺节目的代表,其节目形态有特色也有问题,从对该电视节目的节目形态的简要分析中,探析出我国情感类电视节目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此类节目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南方人物周刊》作为个案,分析了其人物报道的审美原则——真、新、活,并指出人物报道中蕴含着崇高美、悲剧美、意境美的审美特征,能给受众带来美的情感和体验。要形成人物报道的审美空间,新闻制作机构必须要建立以接受美学为导向的新闻生产观,提高新闻记者的审美修养。而《南方人物周刊》审美空间的形成实际上隐含的是规范的市场竞争、传媒人士的专业主义与开放的政策空间三者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中期以来修辞学的当代复兴,从大的思想背景莱看,与人们对语言、知识以及二者关系的重新思考分不开.从小的修辞学背景来看,是与当代修辞现象的特殊性分不开的.本文以2007年6月7日(<南方周末>为研究对象,全面分析了整期32版中涉及的修辞现象,从修辞数量之多、比喻格的偏离与创新,其民族性与特殊的时代性等方面评析了当代修辞现象的积极性,最后指出了存在的消极现象.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最为学生所"熟知"的一门课,要提高教学效果,必须创新教学手段.通过实施"小组参与教学模式",把一个教学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次上课安排一个小组在限定时间内讲述一个问题.这种简易可行的教学模式能使学生贯通"课前准备"、"课堂听讲"与"课后总结",达到"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衔...  相似文献   

15.
16.
在后革命时代,张广天的"民谣清唱史诗剧"《鲁迅先生》并未彻底告别革命,而是在"人民戏剧"、"人民美学"的指引下,以"民谣清唱"的形式和接续文革样板戏的人物塑造方式重构出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集体性鲁迅形象。这样的鲁迅形象重构方式在后革命文化语境中独树一帜,一方面张广天力图恢复一个"公共领域"里的鲁迅形象,另一方面他也希望借鲁迅形象传递其剧作的民众思想以及其对当下解构鲁迅、怀疑鲁迅的不满。  相似文献   

17.
宋佳玲  肖琪 《教师》2022,(5):3-5
随着国家绝对贫困的消灭,资助帮扶进入了"后扶贫时代".新时期,开展学生资助工作是教育扶贫的有效措施,是高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教育扶贫思想的体现.文章提出推动信息化平台技术在学生精准资助工作中的应用,建立起学生自助长效机制,促进学生形成内生动力;抓住国家共同富裕的政策机会,充分利用第三次分配机会整合外部资源,引导受资助的...  相似文献   

18.
鲁迅每部作品的人物都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显著的个性特征。通过被塑造得入木三分的人物形象,感受到作家透视灵魂的深刻,也看清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悲凉。作为鲁迅小说集的代表,《呐喊》和《彷徨》更加集中地展现了鲁迅对当时社会、国民的认知与思考。挖掘文本,会发现作家笔下人物形象的丰富多样。以《呐喊》和《彷徨》为例,详细地分析鲁迅作品中“施暴者” “ 受害者”“旁观者”“ 失败者”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9.
企业"走出去",是后危机时代解决国内产能过剩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利方式.基于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大调整的历史背景,加快河北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极其重要.面对企业资金短缺和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等方面的金融约束,河北省政府应借鉴国外经验,制定有利于扩大资金供给、完善融资风险保障、便利跨国交易的各项金融支持政策.  相似文献   

20.
蒲华 《文教资料》2008,(18):132-134
在<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的教学中,教师面临着诸多困惑:如何处理多而杂的人物活动?如何选择至今仍然争论激烈的评价范式?对此本文提出一些务实的解决之道:以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模块立意来指导教学实践,提出以人物活动所处的时代背景为依据,选择典型事件来评说出人物的时代性和对同时代的社会发展进程产生的影响;提出通过细节教学,把人物"说"得鲜活生动,把人物"评"出个性与智慧,使学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