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春秋决狱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通过以礼司法的契入点和以礼统法的审判方法以及对以礼注律的推动,最终达到了以礼入律礼律融合的目的。春秋决狱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礼法融合主潮的促动者。  相似文献   

2.
武汉大学文学院吴志达、陈文新等教授带领老中青三代学者30余人集11年时间完成的共五册、1200万字的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华大典·明清文学分典》,是迄今为止内容最为丰富的明清文学资料汇编,其提供的系统资料很大程度上拓展了明清文学的研究格局,展现了明清文学的立体空间和动态进程。《大典》从明清文学的实际出发一视同仁地钩稽包括八股文在内的各体文学的研究资料,从而全方位地揭示了明清文学的丰富性和复杂多样性。《大典》重建了明清文学的历史情景,从整体上改变了明清文学的研究格局:在小说、戏剧研究方面,既注重挖掘新的材料,更注重…  相似文献   

3.
黄兵桥 《华章》2007,(1):135-136
本文阐述了明清园林艺术兴盛的原因,明清园林艺术的主要特点及明清园林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儒家人本主义思想是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古代法制打下了人本主义烙印,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其中的德主刑辅、贤人治国、谨狱恤刑及重义轻利等思想,对于我们当前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比较开明且颇有作为的封建皇帝。他在位期间,总结历史上治乱之经验教训,加强法制建设,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的“德主刑辅”思想,在立法上主张礼法并用,在狱治上反对重刑酷狱,主张依法治狱、宽仁慎刑、注重教化等。唐太宗狱政思想中所蕴含的积极合理因素,对今天的狱政建设仍具有有益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明清晋商研究是对明清时期中国晋商进行的多角度的一系列研究。“诚信,仁义”是明清晋商的金字招牌,但诚信是无论古今及无论任何地方的商人都提倡的公序良俗,并非晋商独有。明清晋商对内部的管理强调等级制官场文化的“官僚君主制”,这种明清晋商特色的管理模式尽管对明清晋商的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也为明清晋商走向衰败埋下了伏笔。只有给明清晋商一个清晰、准确和基本的定位,才能为后续研究明清晋商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梳理明清时期台湾赋的创作情况,指出明清时期台湾赋兴起的主要原因,着重论述了这些赋作所展现鲜明的滨海边邑地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8.
俑的使用是为了使死者能在冥世继续如生前一样生活,所以俑真实负载了古代社会的各种信息,对研究古代的舆服制度、军阵排布、生活方式乃至中西文化交流皆有重要的意义。《陶俑》全文不足三千字,以俑贯穿,跨越时空,记录了从史前到明清,整整一部中华文明史,弥漫着沉重的历史感和浓郁的文化气息。  相似文献   

9.
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考察汉字与文化的关系。可以从单个汉字入手,也可以从与一字相联系的一组字入手,前者可得一字的文化世界,后者可以展现更加深广的文化空间。这里试以汉字中的“贝”部字为例来说明。  相似文献   

10.
一部史书的编修,竟引出一场骇人听闻的血腥大狱,不仅修史本人被剖棺籍家,参与修订也难以幸免,甚至刊刻的工匠、卖书的商人也被无辜牵连,丧失性命。究竟修史何罪?究竟史书内容有何违碍?案情本身的进展扑朔迷离,涉案人员的最终结局也匪夷所思。发生在清初的字狱大案——庄氏史狱,笼罩着浓重的疑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明代中叶至清末,作为当时整个思想文化领域人性解放思潮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学领域内表现人的自然欲望与丰富感情、反映人的自我意识与个性创作的思潮兴盛一时,并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种创作思潮明显地背离了中国的文学传统,即强调文学的政治和伦理道德的内容,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和教化作用,从而使文学向人性指引的方向复归迈进了一大步。因此,明清两朝的文学创作带有明显的平民化倾向。安徽随着东南地区经济的发展,自明代以后,文学的发展也呈现出层次化、多元化的趋势。在此背景下,明清两朝的安徽笔记体小说家在历代笔记体小说的创作风格影响下,先后创作了众多有影响的作品,形成了其自身各成体系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2.
历代昭君诗作数量颇多,大体在明清以前,主题以悲怨为主,至明清之际为之一变,由怜其远嫁转而颂其功业。对这一变化的揭示,及对其产生的原因分析,有助于从历史的纵向维度更好地理解昭君诗的演变过程,认识明清时期的社会思潮及诗学观念与文学创作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13.
明清女子文学启蒙教育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以来对明清时期女子文学启蒙教育一直缺乏专门而深入的研究。明清时期女子文学启蒙教育基本上采用家庭教育的方式,主要由家庭长辈和闺阁塾师充当教育者,旨在达致女子的知识养成和性情陶冶。在女子文学启蒙教育内容中,《毛诗》和唐诗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明清女子文学启蒙的教育效果,直接促成女子诗艺化的知识结构、审美特性和文学活动。既表征了中国人民"风雅祖述,前薪后火,息息相继"的信念,也形成了中国文化绵绵瓜瓞的深厚根基。  相似文献   

14.
割股疗亲是源自中国民间的一种底层文化,是中国古代民间为救治患病亲人而采取的一种自残身体的做法,主要体现在晚辈对长辈的治病过程中,是中国孝文化中一种极端表现。明清统治阶级(上层文化)并不提倡这种做法,但在明清时期的亳州,由于各种原因促使这种陋俗行为逆势而行,深刻影响了上层文化,形成了这一时期亳州独特的孝文化。  相似文献   

15.
明清小说与民间秘密宗教及帮会之间存在互动关系。民间秘密宗教及帮会对明清小说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如明清小说中的女性崇拜观念、三教合一思想、巫术结构方式等。反之,明清通俗小说也同样影响了民间秘密宗教及帮会的社会理想、人际关系、组织形式、军事斗争和宝卷创作等。  相似文献   

16.
"黄金台"的典故常常出现在中国文人表达"怀才不遇"与渴望"招贤纳才"的诗句中。由于朝鲜文人对"黄金台"意象的接受,他们在诗歌中谈及人才问题时,对"黄金台"典故的运用与中国是相通的。但是在明亡清兴之后,随着东亚政治格局的改变,朝鲜士人"思明反清"心态的形成,"黄金台"被适时地赋予了"思明反清"的新内涵,朝鲜文人对"黄金台"典故固有意象的这种"篡改",体现了他们对明清关系的认知。  相似文献   

17.
宋元时期科举文批评中经常出现"格"这一术语,南宋科举文批评中作为术语的"格",主要是从文章的方式、方法上进行论述的;元代科举文批评中所使用的"格",更多的则是从文学风格入手,文章学的意义更为突出。元代文学风气影响对"格"内涵的稳定,起着非常明显的作用,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范畴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最终在明清时期形成了稳定的文学批评范畴——格调。  相似文献   

18.
元代,汉蒙两族接触密切,不少蒙语词渗入汉语。"站"自元代进入汉语词汇系统之后,历经元、明、清三代与古汉语固有词"驿"交织使用。我们通过对比分析元、明、清三代官方驿站制度用语对文学作品语言的影响,发现官方制度用语对文学作品用语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但二者并非完全一致,相对而言,文学作品用语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与稳定性,而官方制度用语随着朝代的更替变动性强。  相似文献   

19.
明代词话,虽上不如宋元,下不如清,但明代词话仍有自己的特色.受中晚明时期种种解放思潮的影响,主情率性成为明后期词话的主导倾向.明人词话中呈现出对情的张扬,词话中对词言情的本质与抒情功能的认识、词学绮艳柔婉的风格论及对花草之风的崇尚,都生动地体现了明人主情率性的倾向.“主情率性”成为明人词话的特色之一,也是明代词话相对于宋金元的一大发展.  相似文献   

20.
试论宋元明时期的六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元明时期是六书研究具有特色的时期,主要人物前期有“二徐”、“二王”,转机为郑樵,后期有戴侗、杨桓。创见性研究成果有“右文说”、汉字形体结构研究、词义系统研究、贯穿整个时期的转注研究,还有对指事的精辟见解和启迪后人的“四经二纬”说。六书研究为清代的文字学鼎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