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酹江月(和)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著处,那更寒虫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相似文献   

2.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  相似文献   

3.
过零丁洋(略)点睛与精炼1.解释下列字词。寥落()惶恐滩()零丁洋()2.按要求填空。(1)诗中写形势险恶和境况危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诗表现诗人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试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这首诗的中心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讨与思考4.中国当代社会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你怎样向他们学习?拓展练习金陵驿文天祥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  相似文献   

4.
世界的广阔与个人的渺小,时间的无穷与人生的短暂,自古以来便是困扰人类的问题。怀有积极进取之心,渴望建立不朽功业的豪杰之士,当其抱负不得施展的时候,对这一问题格外敏感,往往激起深沉的慨叹。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便是抒写这种慨叹的传世之作:  相似文献   

5.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痛不蕲三折肱。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相似文献   

6.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兵征讨契丹,陈子昂随军参谋,到了东北边境。武攸宜是个既无胆略又刚愎自用的纨子弟,由于用兵失措,贻误战机,打了败仗。陈子昂一再献策,不但未被采纳,反遭贬斥。悲愤之际,他登上了幽州古台,面对空旷的天宇,想到人生的遇合,于是吟出了一首千古绝唱《登幽州台歌》。幽州,唐代属河北道(今北京市大兴县)。台,是古代一种高大的建筑物,非一般土台。幽州台,又名蓟北楼,因其在幽州,故称幽州台。“前不见古人”一句突兀而起,有如巨响,振聋发聩。它预…  相似文献   

7.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也就是公元725年),25岁的李白为了实现他“济苍生”、“安社稷”的宏伟抱负,便“仗剑去国,辞京远游”,离开他生活了整整20年的四川,离开了蜀中的亲人和朋友,踏上了一条如青天般的大道,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涯。开元十六年的春天,他来到了江夏。当地文人雅士听说李白要途经此地,便在黄鹤楼上摆下了一桌丰盛的宴席,为这位使他们仰慕已久的天才诗人接风洗尘。酒过数巡,耐不住性子的人就提出让这位名满天下的贵客以黄鹤楼为题赋诗助兴。此时的李白也有了几分酒意,他毫不推辞,拿起人们递过来的笔,饱蘸浓墨,…  相似文献   

8.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也就是公元725年),25岁的李白为了实现他“济苍生”、“安社稷”的宏伟抱负,便“仗剑去国,辞京远游”,离开他生活了整整20年的四川,离开了蜀中的亲人和朋友,踏上了一条如青天般的大道,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涯。  相似文献   

9.
金陵,古地名,又名建业、建康、江宁、白下、石头城,即今南京市,三国的吴、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皆在此建都,故有“六朝古都”之称。唐宋时期,由于政治中心转移,它逐渐失去繁华,成为诗人骚客寄慨言志的怀古话题。那些诗词名流,登临金陵胜地,使不免兴起满怀思绪,日月之迁流、仕途之坎坷、人生之苦辛、家国之忧患,涌凝笔端,写成了一篇篇佳作。新编按高中《语》第三册“阅读”第三单元就选录了两首咏金陵古都的诗词——刘禹锡的《石头城》(以下略作“刘诗”)与王安石的《桂枝香》(以下略作“王词”),一为唐诗佳作,一为宋词名篇,情景交融之笔法备异,而怀古伤今之情感相通。  相似文献   

10.
<正>又酬傅处士次韵(其二)⊙顾炎武愁听关塞遍吹笳,不见中原有战车。三户已亡熊绎国,一成犹启少康家。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待得汉庭明诏近,五湖同觅钓鱼槎。抗清复明,顾炎武终生奋斗之事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诗文名篇大多不离这一主题。抗清失败后,他拒绝入仕,遍游华北各省,考察边塞山川形势,  相似文献   

11.
伟大的学者郭沫若在《南冠草》一剧中加以热情赞扬和热烈歌颂的夏完淳,是明末抗清英雄,著名的诗人。据王弘《砥斋集》载,他“八岁能赋诗,十二即博极群书,为文千言立就,如风发泉涌”。十五岁时,跟随父亲夏允彝和老师陈子龙起兵抗清,直接参加了军事斗争,十七岁殉国,用鲜血使自己的历史发出灿烂的光辉。清顺治四年(1647年),夏完淳存家乡云间(上海市松江县的古称)图谋起义,事泄被捕。被捕后,写下了和家乡诀别的饱含爱国主义深情的感人诗篇《别云间》,表现了  相似文献   

12.
初读《指南录后序》已经是十余年前的事了,至今胸中仍激荡着文天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虽九死其犹未悔”的那股英雄气!读过这篇文章,文天祥就像一尊雕像一样牢固地占据了我的脑海:夕阳拖长了他高大的身躯,他昂首挺胸,目光如炬地投向南方,眼角的褶皱和额头上的“年轮”都显得那么执著、刚毅!如果说少年时是带着崇敬的心情去读《指南录后序》的,如今再读这篇传世佳作更多了一份理性,我意识到这是一曲丹心报国的慷慨悲歌,是一气贯注扶山摇岳的大作。而这理性使我对文天祥更加崇敬,使我加倍地热血沸腾,甚至对文天祥有了膜拜之情。“辛苦…  相似文献   

13.
古典名著《红楼梦》金陵判词中就运用了不少典故,这些典故包含了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学及社会知识,意义隐讳又具有典型的中国文化特征,如何通过翻译传达其内在的隐含意义,同时又尽量保留原文的风格和文化韵味一直是典故英译中的一大难题。本文通过介绍目的论及其主要观点,指出目的论对《红楼梦》金陵判词中的典故英译具有很强的阐释力,可以引导读者来分析和理解《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译者是如何跨越金陵判词中典故英译时存在的障碍的。  相似文献   

14.
周维 《培训与研究》2010,27(3):132-134
古典名著《红楼梦》金陵判词中就运用了不少典故,这些典故包含了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学及社会知识,意义隐讳又具有典型的中国文化特征,如何通过翻译传达其内在的隐含意义,同时又尽量保留原文的风格和文化韵味一直是典故英译中的一大难题。本文通过介绍目的论及其主要观点,指出目的论对《红楼梦》金陵判词中的典故英译具有很强的阐释力,可以引导读者来分析和理解《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译者是如何跨越金陵判词中典故英译时存在的障碍的。  相似文献   

15.
<正>古人登楼,多有慷慨悲歌。东汉王粲登楼,有“悲旧乡”“涕横坠”之态;唐代杜甫登楼,怀“万方多难”、客心伤悲之情;晚唐许浑登咸阳城西楼,发“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李商隐登安定城楼,生“永忆江湖归白发”之悲。靖康之难后,词人朱敦儒流落江南,他登上金陵西门城楼,遥望中原,该有怎样的感怀呢?品读下面这首词,便可知晓答案。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记念》文中,有三个地方用了典故。其一,从柔石的硬而迂想到他的明代同乡方孝孺;其二,从柔石被捕,鲁迅自己逃走提起《说岳全传》里高僧坐化的故事;其三,从自己纪念战友没有写处懂得了向子期《思旧赋》只有寥寥几行的缘由。乍一看,每一处都是出于行文的需要,信手拈来。实际上,这些古书上的人物事件,都是经过精心地挑选安排,用来表达作者  相似文献   

17.
本文考证了《池州》诗作时间,探讨了创作背景,较全面分析了其内容与主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正气歌》及话剧公演、电影制作、放映环境为主线,考察其背后的文化人、文化组织的状况,以厘清抗战期间上海影视演艺圈之一脉,填补中国影剧史的一段空白。通过追踪轰动一时的剧目《文天祥》公演轨迹的史实,厘清了孤岛时期与沦陷时期戏剧之一脉,并证明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一脉相承的血脉关系。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