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不知道从何时起,诸如交响乐、芭蕾、歌剧、话剧、京剧、民族歌舞音乐此类的艺术形式被冠与高雅艺术(或严肃艺术、古典艺术)的美名;而如流行歌曲、摇滚乐的艺术形式则被称为流行艺术(或通俗艺术),两大类艺术形式泾渭分明,各自有各自的观众群体,似乎像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一样难以兼容。然而,音乐剧却以其独特的魅力,打破了这个定式,  相似文献   

2.
他们默默无闻,毫不引人注目,同每个美国人一样,他们都做过发财致富或一举成名的美梦,却未曾相信会成为现实。可是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他们敏锐地捕捉到了网络界蕴藏的发展机遇。当人们逐渐醒悟过来时,他们已经在网上事业有成,名利双收,成为令人羡慕的时代宠儿。  相似文献   

3.
“只此一场,莫失良机!不满七岁的孩童用哈普西卡为小提琴伴奏协奏曲,并在被布蒙住键盘的琴上就象能看见琴键一样伴奏交响乐。他能说出在远处无论是单音或是和弦的音符,并用哈普西卡及风琴作长时间的即席演奏。票价半个塔勒。”  相似文献   

4.
乔伊 《世界文化》2006,(9):13-14
(一)1756年1月27日,沃尔夫冈·阿玛德乌斯·莫扎特出生在奥地利萨尔茨堡一个宫廷乐师的家里。幼年的莫扎特长相极为普通,鼻子尖,鼻梁长,脑袋硕大,一道深沟在下巴中间,脸上还长满了褐色的雀斑。但是,他那双明亮清澈、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却显得那么的睿智超凡。儿时的莫扎特,内心世界似乎永远缺乏一种安全感。因为,他总是不停的问着家人:“你还爱我吗?”虽然家人不厌其烦的告诉他:“爱你,孩子。你永远是我们心中的宝贝……”但他将信将疑的追问依然没有停止。莫扎特自幼最崇敬他的父亲,希望每时每刻跟在父亲的身后,以得到父亲的保护和疼爱。周…  相似文献   

5.
莫扎特非常爱好球类游戏,特别是台球和滚木球游戏,但他追求这些游戏无疑不仅仅是为了运动本身,而是因为他从一个滚动着的球的运动与控制中发现了与他自己富有创作力的脑子中的运动具有相似的节奏。  相似文献   

6.
今年12月5日是莫扎特逝世200周年,本刊发表此文作为纪念。  相似文献   

7.
奥地利天才的作曲家莫扎特死于约二百年前。但关于他的死因的争论至今犹未平息。莫扎特之死众说纷纭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他死得很年轻,年仅三十五岁。至今仍流传着关于在奥地利宫廷供职的意大利  相似文献   

8.
莫扎特在巴黎傅荣编译从莫扎特的《书文集》中可知,莫扎特曾两度去巴黎。第一次是在他7岁时,第二次是22岁时。1763年11月18日,莫扎特一家来到巴黎。他的父亲莱奥波德曾预先在圣·奥诺雷街的公证人勒努瓦尔先生处订了一套房间,但他们并没有在那里居住。因为...  相似文献   

9.
8月的奥地利青山翠翠,绿水莹莹。北部的历史文化名城萨尔茨堡正在举办一年~度的国际音乐戏剧节,即莫扎特音乐节。音乐戏剧节时期,萨尔茨堡人们唱的是莫扎特的歌剧,演奏的是莫扎特的音乐,连街头卖艺的流浪艺人表演的也是根据莫扎特的故事改编的哑剧。来自世界各地音乐学院  相似文献   

10.
莫扎特的妻子康斯坦策对丈夫的私下不忠行为,可能将被一位热心于莫扎特歌剧的大学教授采用新技术揭露出来。罗伯特·帕菲特,这位西澳大利亚大学的教授,正在运用计算机显示来辨认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写给康斯坦策并经她第二个丈夫删改的信件。帕菲特相信,这些书信至少将提供康斯坦策几个情人的名字,其中的两三个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莫扎特诞辰250周年,欧洲乃至世界文化界拉开了规模非同寻常的“莫扎特年”纪念活动的帷幕。书店里醒目地陈列着各种莫扎特的传记和难以计数的、由许许多多著名指挥家、演奏家诠释的录音带和激光唱片,这些书籍和CD即将进入千家万户。在莫扎特的出生地——奥地利的萨尔茨堡  相似文献   

12.
白雪 《世界文化》2004,(3):31-33
有个被视为是电影界巨擘、传奇导演的老爸;母亲是优秀的纪录片导演兼作家;哥哥是音乐影带及电影导演;前夫是被好莱坞誉为最有前途的鬼才导演;表哥(尼古拉斯·凯奇)是奥斯卡影帝,这座家族电影名人堂,现在又增加了一位获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的女导演:苏菲亚·科波拉。苏菲亚·科波拉是谁你可能不知道,但她的姓“科波拉”可是如雷贯耳。身为《教父》大导演法兰西斯·科波拉的独生女,今年33 岁的苏菲亚,靠着自编自导的低成本独立制片《迷失东京》,此前已获得多项影评人协会大奖肯定、本届金球奖音乐喜剧类最佳影片、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  相似文献   

13.
刘琼 《世界文化》2005,(9):14-16
谈到日本美术,不能不谈到浮世绘.浮世绘是日本德川时代(1603-1867),随着风土文化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民间版画艺术.所谓"浮世",源自佛教用语,"浮世绘",的字面译文就是"虚浮世界的绘画".浮世绘生活气息浓郁,民族风格鲜明,反映了当时市民生活中的爱憎、乐趣、苦恼和愿望,被喻为当时日本民风、民俗和人情世态的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14.
15.
16.
在西班牙,一直流行一个传说:一名放荡的浪子,他的生活就是天天都以诱惑女性并和她们的保护人展开战斗来取乐。后来,在一处墓地,他巧遇一座死者的雕像,那死者生前是曾被他诱惑的一个女孩儿的父亲。浪子邀请他共进午餐。雕像愉快地接受了。随后,死者的鬼魂来到他的家中与他一起用餐,并回请他也去他墓地共进午餐。  相似文献   

17.
康斯坦策·莫扎特或许是音乐史上最不受欢迎的女人。一个世纪来,她一直蒙受一连串越演越烈的恶毒的攻击:说她是荡妇,是不能理解莫扎特的浅薄、愚昧的女人,说她把家庭收支搞得一塌糊涂,促使莫扎特过着精力涣散,即使不是完全自甘堕落的生活。这些攻击大部分来自德国音乐界,而且最近达到了顶点。音乐界是怎样得出这种结论的?是不是有什么下为我们所知的事实或材料?没有。1791年12月11日莫扎特去世后,康斯坦策曾成功地递交了一份要求抚恤金的申请。这笔抚恤金并不优厚,但确实是一笔“基金”;于是,康斯坦策  相似文献   

18.
随着自己人到中年,心灵田园中那块命名为艺术的树林每天更加让你沉醉忘返。抚摸过纹理细腻、枝叶怪诞的萨尔瓦多·达利绘画的“超现实”之树,沉迷过米兰·昆德拉小说的“梦幻抒情”之树,流连过斯特拉文斯基音乐的“原始表现”之树,我带着被五光十色的现代、当代艺术交叉振奋后的晕眩头脑,回到那棵刻着“沃尔夫冈·莫扎特”英名的高贵精致的白桦树下,将殷切的脸贴在它洁白无暇的树干上,再度倾听二百多年前这位首席作曲天才呼吸般自然流淌出的音乐,浮燥的情绪被润泽,潮湿的心被烘干,整个身心即刻被装点成一艘鼓满风帆的航船,豪迈地…  相似文献   

19.
潘岳 《世界文化》2012,(1):23-25
“莫扎特现象” 莫扎特的头很大,有个双下巴,高鼻子,满脸麻子,并不英俊。不过,他一双眼睛大而明亮,流露出对生命的追求,对爱的渴望以及对死亡的感受。他把这些错综复杂的感情谱成旷古绝伦的音乐,是为“莫扎持现象”。  相似文献   

20.
<正>十年寒暑话春秋。从2004年成立第一所孔子学院,到如今覆盖五大洲123个国家和地区的465所孔子学院和713个孔子课堂,孔子学院在第一个十年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加快汉语走向世界、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和响亮品牌。孔子学院(Confucius Institute),即孔子学堂,是我国在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