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尔王》这部悲剧揭示了社会的动荡不定,人伦关系的分崩离析,然而它并不全然是黑暗的。本文分析了李尔由“非人性”到“人性”的复归,剖析了考狄利娅这个光辉形象,并阐释了正义的力量战胜邪恶的必然趋势,藉此表现出莎翁人文主义理想的胜利,表达了人们对人性美好的希望和追求。  相似文献   

2.
高瑞霞 《科教文汇》2009,(25):241-241,266
本文以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的母女形象的二元对立模式为对照,分析任碧莲在《希望之乡的梦娜》中对传统母女形象的解构与突破。  相似文献   

3.
刁曼云 《科教文汇》2010,(20):68-69
《简·爱》中的两位女性伯莎·梅森和简·爱是男主人公罗切斯特的两任妻子。简·爱与小说作者夏洛特·勃朗特一样都是英国白人女性,而伯莎·梅森则来自于英国殖民地。简·爱嫁给了罗切斯特,生活中充满希望,伯莎·梅森嫁给罗切斯特却是噩梦的开始。从作者对她们的态度和命运的安排可以看出她的女权主义观,这反映了以西方为中心的女权主义与后殖民女权主义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王飞一 《科教文汇》2009,(33):251-252
本文分析了福尔斯的第一部作品《收藏家》中的女主人公米兰达的悲剧形象。她美丽善良,像一只美丽的蝴蝶,从精神到形体都是美的化身,然而却受到了被克莱格收藏的厄运,她的命运唤起了读者的怜悯、恐惧和同情。福尔斯从罪恶里提炼出了对生命的感悟,同时悲剧的旋律和凄美让《收藏家》达到了净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袁斯琳 《科教文汇》2012,(16):88-89
英国作家奥威尔在纪实性散文《马拉喀什》中描写了马拉喀什地区人民的苦难生活,表达了对殖民主义的愤怒,同时也预见了摩洛哥等非洲殖民地的未来。奥威尔运用蒙太奇写法向人们证实殖民地人民的命运比动物还要悲惨,殖民主义者对当地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榨。  相似文献   

6.
方霞 《科教文汇》2007,(8Z):84-184
阿·伊宁的小说《纪念日》对人性作了入木三分的刻画。小说故事虽然简单,蕴涵的思想却很丰富。小说体现了叔本华的“权力意志”论。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小说深刻揭示了人性中的阴暗面,对人性中的“恶”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7.
阿·伊宁的小说《纪念日》对人性作了入木三分的刻画。小说故事虽然简单,蕴涵的思想却很丰富。小说体现了叔本华的"权力意志"论。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小说深刻揭示了人性中的阴暗面,对人性中的"恶"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8.
邓海云 《科教文汇》2008,(8):165-166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性著作。多数论者往往从作者的特殊的民族身份和作品诞生的时代背景出发,得出《边城》的悲剧是由于一种民族隐痛或文化冲突之类的结论。这种研究忽略了《边城》文本自身具有的意义。细读文本,其实可以发现《边城》表现出一种对人存在本身的哀伤。  相似文献   

9.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性著作。多数论者往往从作者的特殊的民族身份和作品诞生的时代背景出发,得出《边城》的悲剧是由于一种民族隐痛或文化冲突之类的结论。这种研究忽略了《边城》文本自身具有的意义。细读文本,其实可以发现《边城》表现出一种对人存在本身的哀伤。  相似文献   

10.
在《呼兰河传》中的女性悲剧,反映出了作者面临理性和情感的艰难抉择时内心的痛苦不安,这种强烈的情绪使得文中充满了悲剧的色彩,而这种悲剧意识却使得作品散发出吸引人的魅力,并且历久弥坚。从《呼兰河传》的写作背景简析、文中片段阐释和悲剧的魅力三个方面对这篇小说的悲剧意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1.
强烈的悲剧美,是鲁迅《祝福》这篇小说最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力所在。认为作品只是要在祥林嫂身上体现那种中国传统女性的淳朴、勤劳、善良,或是认为作品只是要体现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对中国妇女的压迫和束缚的观点都过于简单和片面。笔者以为:鲁迅先生塑造祥林嫂这个角色,其意图在于对她性格中的那种对不幸命运的抗争、对新生活的向往的揭示,揭示因这种抗争和向往的毁灭而产生的一种强烈而独特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12.
贾爽 《科技风》2012,(2):182
《毛猿》是美国著名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杰出作品之一.奥尼尔为该剧的主人公扬克设计了几个不同的活动场景,作为其活动的物理空间.在这些依次出现的场景里,扬克不停地思索自己的身份问题,从而构成了他的精神空间.但对扬克而言,无论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都是遭到边缘化的.正是为了弄清自己的身份,他不停地探求自我价值,然而却加速了悲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吴小雪 《科教文汇》2007,(8X):177-177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众多小说中结局较为圆满的一篇,然而,一向以荒凉为作品底色的张爱玲并没有在这篇小说中改变初衷,而是将悲剧的内核包裹于圆满的外壳中,从而更加彰显小说的悲剧意味。本文中,笔者试图从小说环境,小说主人公以及小说结局三个方面阐释《倾城之恋》中的悲剧意味。  相似文献   

14.
李琳 《科教文汇》2009,(22):235-235
罗尔斯的《正义论》主要提出了“作为公平的正义”理念,并从公平正义入手,全面系统深刻地论述了自由与公平、个人与国家、机会与结果等广泛的社会政治问题。本文试图对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及其内在关系加以阐述,从而得出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种种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挑华车》中的高宠,恰恰符合西方悲剧理论,高宠具有一意孤行的叛逆性格;面对死亡在孤独无助中,毅然决然走向死亡;从而,崇高之感油然而生……,针对中国戏曲《挑华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众多小说中结局较为圆满的一篇,然而,一向以荒凉为作品底色的张爱玲并没有在这篇小说中改变初衷,而是将悲剧的内核包裹于圆满的外壳中,从而更加彰显小说的悲剧意味.本文中,笔者试图从小说环境,小说主人公以及小说结局三个方面阐释《倾城之恋》中的悲剧意味.  相似文献   

17.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是一部别有寄托的小说,作者在普通的人生故事中,寄寓的是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围城》揭示了整个现代文明和现代人生的窘境。正像《围城》一样,现代人有着太多的无奈和羁绊。而本文我想谈围城中几个典型女人形象。如风情万种、"局部真理"的鲍小姐,高雅风范、掩饰下工于心计的苏文纨,故作幼稚的孙柔嘉,这些可怜的女人是围城中地地道道的子民,她们从这个围城跳出来,却又跳进了另一个围城,游离与自身的悲剧当中。  相似文献   

18.
王伟 《科教文汇》2008,(27):224-224
《茵梦湖》是台奥多尔·施拖姆诗意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讲述的是19世纪发生在德国的一个爱情悲剧。本文首先分析该悲剧成因——人物对爱情的“无知”;其次探讨悲剧的发生的责任人;最后提及悲剧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9.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的《野草在歌唱》作为一部经典的反殖民主义小说使她在文学界一举成名。本文试结合莱辛自身经历,从后殖民视角,借用女性“他者”观点和精神分析相关理论.对小说主人公玛丽的三种未完成角色进行解读.提出外部社会背景本身的内部矛盾。和与个体心理之间的外部矛盾使她难以对自身进行身份构建.从而无法在殖民社会中得以生存。莱辛站在白人女性的立场上讽刺了战后白人殖民文化的丑恶本质。  相似文献   

20.
粟周熊 《知识窗》2008,(10):56-57
伊甸园真的存在吗? 在《圣经》里有这样一段描述—— 上帝在东方的伊甸,为亚当和夏娃造了一个乐园。那里地上撤满金子、珍珠、红玛瑙,各种树木从地里长出来,开满各种奇花异卉,非常好看;树上的果子还可以作为食物。园子当中还有生命树和分别善恶树。还有河水在园中淙淙流淌,滋润大地。河水分成四道环绕伊甸。作为上帝的恩赐,那里天不下雨但却五谷丰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