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0 毫秒
1.
<正>一、高三体育生的境况(一)政策境况江苏省高考体育加试主要考察四项素质和一项特长,四项素质包括100米、立定三级跳远、双手头后前抛实心球和800米,素质项目每项25分,特长(专项)50分,合计总分150分。高校在录取时,实行文化、专业双过线,即  相似文献   

2.
<正>体育考生大多是在进入高三年级才决定报考体育专业,而每年的体育加试时间约在4月中旬。学生从确定报考体育专业到专业考试仅有8个月的时间,中间去掉假期、雨雪天,训练时间只有28~30周,考生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迅速提高自己的成绩存在一定的困难,也  相似文献   

3.
体专生是指报考体育专业的高中生。在高考中,体专生除须参加文化课考试外,还须进行体育加试。体育加试由四项素质测验和一项专项测验共同组成,障碍、变向跑(以下简称“障碍跑”)是素质测验的项目之一,占加试总分的15%。在1998年以前的体育加试中,障碍跑一直是绝大多数考生得分最低的项目。达到及格标准者寥寥无几,得零分者大有人在。过去这个项目的15分,能拿到5分左右,就算很不错了。  相似文献   

4.
顾斌 《体育师友》2010,33(5):40-40
江苏体育高考专业加试中,有专项这一门的测试,有不少考生选择了排球专项,满分20分,各分项的分值分别为摸高6分,传球6分,扣球4分,发球4分。根据笔者的观察以及和考生考后的交流,发现要想取得好的成绩,除了临场应试的稳定性外,扎实的基本功必不可少。而在扎实的基本功中,助跑起跳结合手臂鞭打动作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魏超 《中华武术》2003,(7):29-29
2003年我省体育考生素质加试项目为100米、800米、立定三级跳远,以下介绍三个项目素质加试的临场技巧,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文章采用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贵州省体育专业高考术科考试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贵州省体育专业高考术科考试固定四项身体素质测试不能全面检测考生情况。建议:身体素质测试增加灵敏性素质,由4类4小项增为5类5小项,增加专项运动技能考试,身体素质和专项技能比例应为75:25,测试总分宜统一定为100分,体育考试和文化课考试成绩都达到分数线的考生,按体育专业成绩由高到低录取。  相似文献   

7.
运用数理统计法,通过对2008年江苏省体育术科高考南师大考点的考生成绩数据分析得出;女生总成绩优于男生;武术专项成绩最高,田径专项成绩最低,足球专项总成绩分布较合理;足球专项测试内容不全面;足球专项中颠球和移步测试满分标准较低.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旨在为不断完善选拔体育人才的体育高考测试制度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采用“运动员应激量表(简称APSC)”,对2008年参加体育高考的湖南省336名考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①体育高考女生应激总分和五个应激源得分均值均高于男生;体育高考中最常出现的应激源是运动受伤、比赛失利、场地器械不适应、恶劣的气候以及来自于家长和教练的压力等;②男生运动成绩明显好于女生,原因是女生应激水平较高,而且男女生在面对应激时所采取的应对方式不同;③武术考生的应激水平最高,其他专项的考生的应激水平无显著性差异;④体操、健美操的考生的运动成绩最好;武术考生的运动成绩最差;其他专项的运动成绩均值之间比较接近,无显著性差异;⑤体育高考生运动成绩不仅与应激水平有关,还与认知评价、应对策略、临场经验及专项特点等有关。  相似文献   

9.
体育教育专业是普通高等院校特殊专业之一,在普通高校招生考试之外,需要单独进行专业加试。我区的体育教育专业加试工作是在自治区教育考试院的统一领导和安排下进行的,一般由自治区教育考试院委派民院体育系的一名教师赴藏完成对拉萨、山南、日喀则、林芝、那曲、格尔木的加试工作,前后需1个月左右的时间。但是,从近几年考生体育教育专业加试成绩统计数据来看,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那么,影响成绩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该如何采取对策?本文就结合2002年体育加试工作实际的情况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完全中学,办学条件虽然不断得到改善,但与一流的学校无法相比,如近几年我校高考被录取的人数很少,然而近几年我校都有在报考体育专业的考生被录取,体育教师地位也受到学校和社会的关注,下面仅就谈谈我辅导考生的体会。一、重视选材高考体育是属于理科考生,既要文化成绩考核,也要体育术科的考试,两者必须达到全省高考录取的分数线,缺一不可,高考体育专业考生所加试的术科内容包括四项素质及一个专项,在这方面我曾作过几种尝试,从学生运动员中作专门培养,然而他们术科成绩优秀,学科成绩无法达到录取分数线,结果徒劳无功,全功尽  相似文献   

11.
关于传统武术在学校体育中开展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根据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学校武术的现状,阐述了传统武术应纳入学校体育教学的原因,并提出传统武术在学校的发展思路和对策。认为传统武术走学校体育之路,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保证传统武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广东省4个地市20所中小学120名体育教师的武术教学能力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中小学体育教师武术教学能力以教材分析能力、教案编写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技术动作讲解与示范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激发学生兴趣能力、纠正错误动作能力、因材施教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等9种能力为重要的教学能力。影响武术教学能力的重要因素为武术专业技术的掌握;提高武术教学能力的主要途径为武术专业技能培训以及自主式武术技能学习。  相似文献   

13.
武术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在全国各地区的中学都有一定的开展。文章通过对吐鲁番市几所中学的调查来探明影响该地区武术运动发展的因素,从而为武术运动在该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文章重点对吐鲁番市4所学校的武术运动项目开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从而获得相关的感性资料,进行整理和总结,以利于今后的教学。  相似文献   

14.
孙喜莲 《体育学刊》2004,11(2):69-71
通过对各地高校武术部分知名教授以及各省主管武术段位工作负责人等的调查与访问,对中国武术段位制理论考评的内容体系进行了研究,指出武术段位考试是面向社会的水平考试,考试内容应体现面广、题易的特点,以普及性知识为主,考试内容以基础理论和技术理论为主。建议广泛征集试题,经专家审核建立试题库:选取部分武术段位制开展得较好的省市,率先进行理论考试的试点。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上,武术社团一直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但我们通过对目前武术社团的调查与分析认为现代武术社团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具体表现在武术社团对政府依赖性明显;民办社团所占比例较小;经济独立性不强;组织结构急待完善;缺乏必要的救助及保护机制;志愿者等大量的社会资源利用效果不明显;针对武术社团的法制法规建设尚未起步,全国武术社团发展不平衡。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武术社团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表现为武术的群众基础良好,社会对武术的需求特征明显,对武术社团认可度较高,在武术社团的管理层中有大量的真正喜欢武术并愿意为武术社团发展奉献的管理者。建立纯社团型协会管理体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和我国体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论武举制度对我国武术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我国历代武举制度进行了概述。研究认为:武举制度作为我国古代选拔武艺人才的考试制度,在武术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由于武举制度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我国武术的发展,延缓了武术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17.
武术在学校体育与农村体育中的作用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武术对青少年儿童壮内强外、全面增强体质具有独特的优势。武术应尽快进入各级各类学校。建议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武术进入学校的规划、指导、管理与协调;将武术初级段位标准列入中小学体育锻炼标准,建立全国中小学武术健身网络和中心。武术易于在广大农村普及开展,符合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在农村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武术应唱主角。在农村推广普及武术,是增加农村体育人口、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招生考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 ,对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招生考试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 ,就目前所抽选的身体素质测试的和专项考试还不能全面反映考生情况 ;报考球类、体操和武术的考生在近年内仍将以较高的比率增长 ,同时还提出全面改进专项考试的考试内容和评分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中华武术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但武术在高职院校的发展并不是很乐观,其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包括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对武术的认识不够,教师的能力不强,教材内容单一,政策引导不力等很多因素,文章运用逻辑推理,调查和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武术在高职院校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使武术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运用问卷调查及比较法,从武术套路专修课程改革入手,了解学生对武术专修课程设置、教学时数分配、教学方法及考核形式等的要求与建议,提出武术套路专业的培养方向首先应是武术师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