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开篇介绍了古典诗歌与其它文学体裁的不同之处,之后解读了对"诗眼"与情境的理解,接着叙说了让学生来叙述古诗的价值,最后以解说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结尾。  相似文献   

2.
缘情解诗     
古典诗歌是古代诗人心灵世界的凝聚物,是诗人情感的外化。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即言诗缘情而发,文辞绮丽优美。读懂诗歌的关键,就是要读懂诗人的情感。而诗人情感的复杂性决定了诗歌情感的丰富性、含蓄性、曲折性、模糊性等特点,了解诗歌隋感的这些特点,对于读懂诗歌极有帮助。笔者拟以一些高考诗歌为例进行解说。  相似文献   

3.
对古典诗歌的鉴赏测试,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都有出现,然而学生在回答时往往不尽人意。如何鉴赏古诗,寻找诗眼,首先应力足于它的意境。因此,在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如何赏析诗歌的意境,把握艺术形象,领悟诗人的情感,从整体上理解、把握整首诗歌。  相似文献   

4.
诗歌是心灵的艺术,又是语言的艺术,它时刻记录着诗人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苦难、欢乐和思考。一首诗记录的可能是一个诗人某一时刻的心情,而当我们面对各种流派的诗歌时,感悟到的却不尽相同。一首诗所包含着的诗人的情感、思想、价值观,能给阅读者带来精神世界无限的享受。一首好的诗,不能缺少真实的情感,因而,情感就是诗歌的灵魂。古今中外的诗论家都把真挚的情感抒发视为诗歌的重要美学特征。"诗缘情而  相似文献   

5.
南永前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朝鲜族诗人,其图腾诗以原始文化意象——图腾入诗,实现了个体情感与集体情感的交融,体现了诗人对民族历史命运和现代文明的反思。南永前图腾诗通过对一系列图腾意象的营构,在思想内涵和表现形式上突破了咏物诗的传统书写,凸显了图腾诗作为一种诗歌题材的独特精神内涵及审美形式,而这也正是少数民族诗歌中"南永前现象"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6.
缘情解诗     
古典诗歌是古代诗人心灵世界的凝聚物,是诗人情感外化的产物。陆机《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是说诗缘情而发,精妙无比。读懂诗歌的关键,便是读懂诗人的情感,而诗人情感的复杂性决定了诗歌情感的丰富性、含蓄性、曲折性、模糊性,了解诗歌情感的这些特点,对于我们读懂诗歌极有帮助。  相似文献   

7.
意象是构成诗歌的最基本要素,诗人们常借用意象来表达情感。相思是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一大主题,它是恋人间表达爱情最直接、最有意味的方式。在唐代的相思诗中,存在着丰富的自然意象,它们被诗人用来寄托相思情绪,而其鲜明独特的艺术特色,也提升了诗歌的深厚韵味,增加了唐代相思诗的艺术美感。  相似文献   

8.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而哲理诗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哲理诗的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而且要培养学生感悟真、善、美的能力。在教学哲理诗时,教师可以通过反复吟诵、想象入境、联系生活和拓展迁移等途径,让学生理解、内化诗歌的哲理,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9.
台湾当代诗人郑愁予的诗歌《错误》引发了广大师生的热议,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褒贬兼具。诗人借古典语言创设了一个穿越时空具有古典美的现代诗歌情境,为读者解读诗歌提供了广袤无垠的思维空间。品"语言",鉴赏作品语言的形式美;思"意象",感悟作品语言的意境美;况"诗味",体悟作品思想的哲理美。通过这三个层面的立体化解读,读者能够开掘出既"贴近"文本语言又"超越"文本本身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0.
王勃是初唐时期重要的诗人.他的诗歌情感真挚、语言典雅,尤其以赠别诗与怀乡诗见长.文章从王勃的怀乡诗与赠别诗产生的生活背景及其特点等方面分析了王勃的这些诗.  相似文献   

11.
唐代诗人王昌龄认为诗歌可以分为物境、情境、意境三种境界(《诗格》),物境即客观现实生活中的形象,情境即诗人主观世界的情感,意境则是诗人主观之意与客观现实之境的和谐统一。因此,指导学生品读意境幽远的诗歌时,要在扫清文字障碍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想象诗中的形象画面,再调动审美经验深入体验诗中的情感,最后品味所蕴涵的意境。  相似文献   

12.
自古以来,月亮意象深受诗人们青睐,在英汉古典诗歌中占据重要地位。中西方咏月诗和一些含有月亮意象的诗行不胜枚举。通过对几首英汉古典咏月诗中月亮意象的解析,以求能更好地欣赏咏月诗歌,解释诗人们的恋月情结,以及中西方诗人在自然观上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3.
李明伟 《文教资料》2008,(28):318-320
本文在对中国古典诗歌特点进行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诗歌教学的"两步法",第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诗可以兴"的传统,体悟诗歌兴发感动的力量.第二步,由学生自己创作,在对诗歌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用白话文的诗化语言来诠释古典诗歌,从而达到诗人的"兴"与学生的"兴"相融合的境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中国古典诗歌的精髓,并能从中吸取到更丰富的营养.  相似文献   

14.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得以提高呢?笔者认为应该从诗歌的意境入手。唐代诗人王昌龄认为诗歌分为三种境界:物境、情境和意境。物境即客观现实生活中的形象,情境即诗人主观世界,意境则是诗人主观之意与客观现实之境和谐统一。欣赏诗歌首先要在头脑中形成诗中的形象画画,然后深入体验诗中情感,最后品  相似文献   

15.
诗歌是一种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诗歌的创作主要依靠形象思维,而数字恰恰是单调乏味的,似乎与形象二字相距甚远。然而,在我国古典诗歌中,诗人们却将这些看似枯燥乏味的数字嵌入诗中,使之韵味无穷、情趣陡增。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艺术的最高峰,其创作技巧千姿百态,数字入诗便是其中之一。本文从创作方式和艺术效果两方面对唐诗以数字入诗的艺术技巧作一点浅陋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直观、印象、顿悟”是解读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方式。这是由诗的共性以及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性所决定的。“诗之所以为诗,是因为诗歌借助语言抒发的是诗人真挚浓烈的情感,传达的是诗人对于自然、人生的深切体验和对人生真谛、美的真谛的诗意发现”(王耀辉《文学文本解读》),可见,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解读重要的是“悟”和心灵上获得启迪。而“悟”的获得则依赖于审美主体的艺术感受能力、成熟的审美心理,即需要一定的内在文化心理结构,奇特、丰富的生活积累,思想的执著追求和感情的奇异体验。否则,审美主体无法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人辈出,诗作如林。诗歌在中华文化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几千年来古典诗歌一直滋润着我们的民族。在今天提倡素质教育的新环境里,古典诗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优秀的诗歌作品,往往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速幽渺的意境,精致优美的语言,能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受到熏陶,善良心灵得到滋润。  相似文献   

18.
"送别诗"是表达诗人离情别离的诗歌,古往今来广为传诵,本文通过对两首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的意象、情感进行分析归纳,以达到对"送别诗"的深层解读。  相似文献   

19.
信息技术在古典诗歌教学中运用的妙处:给古典诗歌导入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让诗歌朗读进入真正的春天,让学生在名家诵读中深深地领悟了诗人的情感;利用直观视觉的冲击中开创了学生的思维,扩展和丰富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全面地去了解诗人生活时代和创作思想,更深地走进诗人的心灵,真正读懂诗歌。  相似文献   

20.
感悟意境     
在中国古典诗学理论中,意境无疑是一个最重要的美学范畴。它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核心,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理想。在中学古典诗歌学习中,感悟意境才能撷取诗歌的菁华。一、展开想象和联想,分析景与情在古典抒情型作品中,情景交融是其最重要的特点。在古典诗歌中,人们时而触景生情,景中寓情;时而因情布景,移情入景;时而借景抒情,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寄予浓浓的情感。在面对这类诗歌时,不妨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景与情的关系,让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体悟意境,与诗人的情感发生共鸣。例如,白居易的七律诗《钱塘湖春行》描绘了西湖旖旎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光沐浴下的勃勃生机,并在最后两句中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春色的喜爱。我在指导学生学习这首诗时,紧紧围绕诗题“春行”,先让学生结合诗歌的上下文,找出诗人在诗中列举的景物以及这些景物的特点,抓住“初平”“低”“早莺”“暖树”“新燕”“乱花”“浅草”等字眼,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春游的经历,各自描述所体悟到的“春行”画面,体会诗人在景物中蕴涵的思想感情。有学生这样写到:“我仿佛看见诗人骑着一匹马儿在西湖边漫步,温暖的春日和和煦的春风令诗人心旷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